首頁 » 南漢山城之戰:滿清八旗上演王者歸來,清軍一戰打斷朝鮮脊梁骨

南漢山城之戰:滿清八旗上演王者歸來,清軍一戰打斷朝鮮脊梁骨
2023/03/25
2023/03/25

之前的文章中就對大明帝國和李氏朝鮮的關系多有贅述,作為大明帝國最忠實的藩屬國,朝鮮更是視大明為「父母之邦」、「救命恩人」(壬辰倭亂時,大明出兵救援李氏朝鮮,使其免于亡國)。我們不能以今天的國家關系來思考和衡量幾百年前的宗藩關系,但毫無疑問曾經以中國(歷代中原王朝)為主導的宗藩關系,卻實打實是東亞國際關系的主流。所以,很多事情我們無法理解古人,好了言歸正傳。

1627年2月,后金(滿清)以「朝鮮屢世獲罪我國,理宜聲討」為由,征討李氏朝鮮,清軍主將為滿洲宗室悍將阿敏,總兵力為3萬人,這是一支在遼東與明軍鏖戰多年的精銳,他們士氣如虹、戰力剽悍,阿敏旋即渡過鴨綠江,攻破朝鮮半島北部重鎮義州(今朝鮮新義州),并擊潰了駐朝明軍毛文龍所部。之后接連攻取定州、郭山、安州、平壤、黃州、平山等城池,兵臨李氏朝鮮的都城漢城(今韓國首爾),李氏朝鮮國王李倧只得倉皇逃往江華島避難,因為漠南蒙古林丹汗的東征,使得后金(滿清)才停止了繼續進攻,最終后金(滿清)與李氏朝鮮達成和議,根據規定,雙方結為兄弟之邦,李氏朝鮮則還需要向后金(滿清)繳納歲幣,韓國史學界稱之為「丁卯胡亂」。

之后,阿敏奉詔從朝鮮半島撤軍,李氏朝鮮暫且躲過一劫。1636年,皇太極稱帝,正式建立大清帝國,按照慣例,朝鮮需要派人到盛京(沈陽)慶祝皇太極登基大典,但朝鮮卻拒絕派人朝賀,并高調宣稱朝鮮是大明的「忠臣孝子」,絕不屈從滿清。彼時,皇太極已經解決了林丹汗,控制了漠南蒙古,對大明形成了居高臨下的有利態勢,正欲大舉進取中原。而位于滿清側后的李氏朝鮮,無疑是一個不穩定因素。為了徹底解側后的威脅,拔掉大明在滿清后方最后的「釘子」,皇太極于1636年11月,親率10萬八旗主力第二次征伐朝鮮,韓國史學界稱之為「丙子胡亂」。

10萬清軍如下山的猛虎,一路勢如破竹,兵鋒直驅李氏朝鮮都城漢城,沿途朝鮮軍隊紛紛潰敗,沒有絲毫招架之力。自知打不過的李氏朝鮮國王李倧,只得放棄漢城,逃往離漢城40里的南漢山城,依托南漢山的險峻地形負隅頑抗,并高調宣布「君臣上下,同守一城,和議已絕,唯有戰耳」,以示決一死戰之意。同時,向各地派出信使,號召各地兵馬到南漢山城勤王救駕,以期內外夾擊清軍,成反敗為勝之勢。

李倧原以為朝鮮各地的將軍接到詔書后會奮不顧身前來勤王救駕,結果這些朝鮮將軍早就被清軍嚇破了膽,紛紛按兵不動。如此一來,李倧所在的南漢山城就成了絕地、死地,皇太極命令清軍將南漢山城團團圍困,他也很有耐心,不急著攻城,只是命令孔有德的炮隊日夜轟擊南漢山城,同時徹底切斷城內與外界的聯系,目的就是要徹底困死李倧,讓他老老實實投降。

因為南漢山城是座小城,城內儲備的糧草有限,而李倧當時來的匆忙,也沒有攜帶更多的糧草,反而一下子帶了大量的「吃飯的嘴」(百官和后宮也遂李倧到此避難),再加上13000名守軍,城內的糧食勉強也就是夠一月之用。李倧知道如果一味死守,最終的結果就是守死,為今之計,唯有突圍方為上策。

于是李倧組織朝鮮軍隊2次突圍,但都被清軍壓了回去,只留下一大片的尸體。與此同時,皇太極命令滿清皇室名將、睿親王多爾袞(後來的大清攝政王)進攻李氏朝鮮另一個避難所——江華島,多爾袞趁著江華海峽退潮之際,親冒矢石,攻上江華島,清軍生擒李氏朝鮮世子嬪、兩大君、元孫等在內的240多名朝鮮王室成員、以及李氏朝鮮重臣及其眷屬。消息傳到南漢山城,城內頓時士氣大跌,李倧也徹底失去了守下去的勇氣。不久李倧向皇太極投降,是為南漢山城之戰。

公元1637年2月24日,皇太極高坐在漢江南岸的三田渡所筑受降壇上,一身藍染衣的朝鮮國王(李氏朝鮮仁祖)以三跪九叩的禮節,向皇太極跪拜,這位驕傲的國王,最終還是低下了高傲的頭顱,從此刻起,李氏朝鮮正式成為大清帝國的臣屬。至此,皇太極已經完成了漠南蒙古和遼東的整合,南漢山城一戰又徹底打服了朝鮮半島,之所以沒有將朝鮮半島納入實控,主要還是因為皇太極看不上朝鮮半島這旮旯窮山惡水,他的目標是中原和整個天下。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