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明蒙戰爭:中原與草原相愛相殺200年,最終卻便宜了滿清

明蒙戰爭:中原與草原相愛相殺200年,最終卻便宜了滿清
2023/04/17
2023/04/17

14-16世紀,在亞歐大陸的東側,曾經爆發了一場決定東亞霸權歸屬、長達200年之久的戰爭,戰爭的主角是占據中原的大明帝國和占據草原的北元(蒙古)諸部,這場200年的大戰深徹改變了東亞的格局。

話說1368年,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在應天(南京)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以徐達、常遇春這對的大明軍屆的雙子星座率軍25萬北伐元朝,當年八月,明軍兵不血刃攻陷元大都(今北京),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出逃草原,元朝滅亡。然則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雖然元朝勢力退出了中原,但他們依舊控制了草原、遼東、河西、云南等中原的邊緣地帶,并且以草原為核心板塊,打出北元的旗號,號召各地的元朝舊部,對新興的大明形成了戰略包圍的態勢。之后大明與北元(蒙古)進入了長達200年的拉鋸戰,是為明蒙(北元)戰爭。總結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明朝對蒙古(北元)戰略進攻階段。時間跨度為洪武元年(1368年)徐達北伐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第五次北征漠北,前后56年。這一階段,大明初建,明軍戰斗力彪悍,大明軍屆名將如云,特別是明軍悍將藍玉指揮的捕魚洱海之戰,明軍一戰摧毀了北元朝廷,使得蒙古草原分裂為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北元作為一個政治實體退出歷史舞台。朱棣時代的五征漠北軍事行動,則進一步削弱了三部蒙古中最強悍的韃靼部實力,明軍還在長城以北構筑了許多軍事堡壘,如斡難河衛、興和衛、開平衛,極大地壓縮了蒙古三部的生存空間,這一階段的明軍出盡了風頭,也是有明一代最為積極進取的時代。

第二階段,明朝對蒙古戰略防御階段。時間跨度為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到正統十四年(1449年),前后22年。這一階段,因為永樂時代高強度的軍事行動透支了大明的國力,新繼位的明仁宗朱高熾(年號洪熙,在位僅1年)和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宣德,在位10年)采取戰略收縮方針,裁減長城以北的斡難河衛、興和衛、開平衛等衛所,不再對漠北進行征討和干預,只是依靠長城防守蒙古各部的襲擾。并從安南(越南)撤軍,大明經歷了「仁宣之治」,但也坐視蒙古瓦剌部做大,最終釀成大禍。到了正統(朱瞻基的兒子、明英宗朱祁鎮)年間,瓦剌部已經逐步統一了蒙古,成為大明強有力的對手。1449年,瓦剌部太師也先率軍進攻明朝,在土木堡全殲20萬明軍精銳,活捉朱祁鎮,使得明軍積累80年的聲望,一朝喪盡。

第三階段,明朝對蒙古戰略相持階段。時間跨度為正統十四年(1449年)到隆慶元年(1567年),前后118年。這一階段,因為明軍在土木堡大敗,使得明軍損失慘重,此后再也無力組織對漠北的大規模征討,長城以北全部陷落,京師北京成了邊境城市。但蒙古的日子也不好過,作為蒙古最強的瓦剌部,在京師保衛戰中也是傷亡慘重,也先死后,瓦剌陷入內亂,韃靼再次趁機崛起,雙方打的不可開交,也沒有余力南下中原。這一階段,大明與蒙古在長城沿線時戰時和,都沒有大的突破,但總的來說還是蒙古略占優勢,甚至發生了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庚戌之變,蒙古俺答汗率軍兵臨北京城下,搶掠而去,明軍卻不敢與之交鋒,實為明軍之恥。

第四階段,明朝與蒙古戰略合作階段。時間跨度為隆慶元年(1567年)到崇禎八年(1635年),前后68年。1567年,明穆宗朱載垕即位,是為隆慶皇帝,此時大明與蒙古已經纏斗了近200年,都已經是精疲力盡,也都意識到無法徹底消滅對方,于是雙方選擇了對話與和平,標志性事件便是「隆慶開關」事件,明蒙戰爭結束。之后,遼東建州女真部努爾哈赤崛起,經過10多年的征伐,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于1616年建立后金汗國,并多次大敗明軍,占據東北,威脅大明帝國的統治,皇太極繼承努爾哈赤汗位后,又開始攻擊蒙古諸部。后金已經成為大明與蒙古共同的敵人,于是大明與蒙古拋棄前嫌攜手抗金。

然而,彼時的大明與蒙古都已經是衰老暮年,再加上200年的明蒙戰爭已經讓這對難兄難弟元氣大傷,哪里是驍勇善戰的后金八旗兵的對手。1635年,皇太極征服蒙古諸部中最強大的察哈爾部,控制了漠南蒙古,大明與蒙古聯合抗金的戰略破產。次年,皇太極改后金為滿清,正式建立大清帝國,8年后,皇太極的弟弟、攝政王多爾袞率清軍入關,大明帝國滅亡,滿清成為最后的贏家。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