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甘之戰背后的東西博弈:夏朝人與有扈氏的戰爭

甘之戰背后的東西博弈:夏朝人與有扈氏的戰爭
2023/01/05
2023/01/05

《史記》載:「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于甘」,有扈氏因為不服從于啟的管理,而被啟所征伐。實際上說要追溯到啟更早幾代的祖先,也是從西方遷徙而來,屬于純正的外來部族,而有扈氏更有可能屬于本地部族,在當年禹大會諸侯建立夏王朝的時候,這個有扈氏對夏族人的共主地位就懷揣質疑。所謂「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其用兵不止……三陳而不服」,可見夏族人與有扈氏的戰爭持續時間很長,有扈氏的屈服也絕非是一朝一夕,甘之戰的發生根源是一場延續兩代甚至更久的矛盾。

有扈氏的聚居所在,就是後來春秋戰國時代非常著名的鄭國區域,這里更偏近于傳統的中土地區。但在夏王朝建立前后,這里尚且散居著很多部族,其中的有扈氏只不過是「九扈」中的一支,所謂「九扈為九農正」,「九扈」部族顯然是擅長農耕的部族,對于開墾肥沃的中原具有至偉的功勞。這個區域的西部就是黃土高原,東部則是太行山脈,夾雜在兩大區域之間。這里有個非常有趣的觀點,以黃帝為代表的華夏部族大多自西方而來,而以炎帝為代表的東夷部族則是在東方,夏人與有扈氏的爭端看起來就像是東西領土之戰。

夏人從西方高原上遷徙到中原地區,即發現這個地區的生存環境要明顯優于西方,部族們要在這里落地生根的野心則日趨膨脹,跟隨著「黃河向東」的這種思維模式,「向東進軍」則成為部族共識,這是夏商周三代人皆持續要以東方作為主戰場的原因。當這種思維模式遭遇原本居住在中土地區的部族,則不免發生規模性戰爭,有趣的是黃帝跟炎帝打過仗,黃帝跟蚩尤打過仗,再到後來的堯舜禹也都在東方部署軍事力量。有扈氏所聚居的區域,再往東走越過太行山脈就是華北平原,夏人要真正掌控天下,與有扈氏之戰無法避免。

有扈氏的位置更像是東夷部族的西大門,有扈氏就是東夷部族部署在西大門前的軍事力量。當然有扈氏并非是東夷部族西大門前的孤獨力量,再往南方來看還有「三苗」部族,跟有扈氏同屬東夷西大門前的重要力量,而且有扈氏與三苗之間有姻親關系,這種戰略部署對來自西方的華夏部族造成巨大困擾,即便是當年的黃帝似乎也沒有從這個區域攻進東夷核心區域,而是繞道而行從北方的涿鹿地區與東夷部族大戰,雖然黃帝在涿鹿之戰中打敗蚩尤部族,但是似乎東夷部族的核心力量并沒有受到摧毀。

隨著數代華夏部族的成長與發展,要從有扈氏和三苗所駐守的西大門正面攻進東夷,成為華夏人的最大野心。其實華夏人的力量自涿鹿之戰后已經深度融合東夷部族,比如東夷中的伯益力量已經與華夏人共同成為管理區域的首領,禹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就產生過到底選擇代表東夷的伯益還是選擇代表華夏的啟的糾結,史書中有「古者禹死,將傳天下于益,啟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啟」,顯而易見的是在外部華夏與東夷兩大部族在頻繁作戰,在內部兩大部族的政治力量也并不協調,華夏人終究是想要攻破東夷防線的。

在禹啟兩代之間,華夏人步步為營,先是攻破南方的「三苗」部族,解除了西大門南部的防控力量,而北方地區在涿鹿之戰而后本身就大部分成為華夏人的勢力范圍,也就是說從「三苗」部族的被攻破,就代表著有扈氏除了背后的東夷,西、北、南三面皆正對華夏軍隊,這是完全被包圍的態勢,等到啟徹底打敗伯益而后,華夏人已無后顧之憂,在廣闊的平原上擺開戰車部隊與有扈氏對戰,即是對有扈氏的全面宣戰。甘之戰正是東夷部族西大門被徹底撕開的標志,華夏人終于從正面攻進東方,攻進真正的東夷核心。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