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諸侯推舉袁紹為聯軍盟主。但諸侯們并不是集兵于盟主麾下,然后圍攻董卓,而是各自為戰。
大方向是打董卓,但從哪打、怎麼打,袁紹管不了。
所以,圍攻董卓,不僅不是六國攻秦的模式,甚至連七王之亂的模式都算不上。
是時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伷屯潁川,馥在鄴。
袁紹的力量,主要來自冀州和渤海郡。這支力量會同河內太守王匡的泰山兵,駐扎在河內郡,算是挺進到了司州地界。但也就到此為止。再往西就會撞上董卓的軍隊。撞上了就要打,但肯定打不過。所以,袁紹和王匡不敢繼續往西。
冀州牧韓馥基本沒動。他在冀州鄴城屯兵,說是負責供應糧草,但實際就是作壁上觀。「馥意猶深疑于紹,每貶節軍糧,欲使離散」。所以,韓馥不去添亂就算對得起袁紹。
這是冀州、河內軍團。一個想打卻一直不敢打、一個不想打且可能添亂。
兗州的力量,主要是陳留太守張邈、兗州刺史劉岱、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等人,他們屯兵酸棗。酸棗位于今天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城西南,在當時屬于兗州陳留郡。兗州諸侯雖然是討伐董卓的主力擔當,但他們并沒走出州界。
走出兗州、一路向西,肯定會撞上董卓的軍隊,撞上了就要打仗。但打得過嗎?打不過。既然打不過,那就別再往西,在酸棗待著挺好。
這是兗州軍團。嘴上咋呼著討伐董卓,卻不敢走出州界。
袁術的力量,主要是他逃離洛陽時帶出的一支部隊,當時駐扎在荊州南陽郡的魯陽縣。袁術是典型的有名望、沒本事。所以,指望他去單挑董卓,根本不可能。等到孫堅抵達南陽,袁術這一路才會發動進攻。但起兵之初,孫堅還沒趕到南陽。
這算南陽軍團。這一路是真正打出傷害的,但還要再等一等。
豫州刺史孔伷屯兵潁川。潁川屬于豫州。所以,他也沒有走出州界。但是,孔伷出不出界,都無所謂。因為只要打仗,豫州就會成為戰場,西涼兵動不動就會過來敲打豫州。
這是豫州軍團,只能等著挨揍,而且也一直在挨揍。
面對關東諸侯來勢洶洶,董卓怎麼應對?
「卓議大發兵以討山東」,董卓的意見就是打,而且要大打。所謂大發兵,簡單說就是舉國總動員。
但是,董卓不得人心。關東的太守刺史直接造反,洛陽的公卿大夫也暗中使壞。所以,董卓的統治成本非常高。
董卓剛要下令舉國總動員,馬上就有人出來使壞。尚書鄭泰一通高深議論說:根本不需要舉國總動員,咱家的涼州兵就能滅了關東諸侯。然后,董卓就被忽悠住了,還差點兒把軍隊交給鄭泰指揮。
鄭泰的這個建議挽救了諸侯聯軍。如果董卓全線出擊,諸侯聯軍肯定招架不住。原因就是董卓不僅有力量,而且有道義。
一手捏著最強軍事力量,一手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就是碾壓性優勢。皇帝的詔書對袁紹肯定不管用,但對其他人未必就不管用。但凡有皇帝背書,冀州牧韓馥就有可能背后捅刀。即便不捅,退兵斷糧也可以報銷冀州、河內兵團。
本來是東漢朝廷VS關東諸侯,大體相當于七國之亂的局面;但現在則是西涼兵VS關東聯軍,演變成了純粹的東西矛盾和軍事較量。
但是,鄭泰說得一點兒都不錯。單憑西涼軍,董卓也能吊打這些諸侯。
首先說盟主袁紹、王匡這一路,王匡直接被打廢。
袁紹、王匡一路屯兵河內。河內與洛陽之間隔著黃河。所以,袁王二人渡過黃河就能劍指洛陽、狠揍董卓。但他們不敢。這時候,別說不敢去揍董卓,甚至還要防著董卓揍自己。
于是,「太守王匡以(韓浩)為從事,將兵拒董卓于盟津」。
所以,關東諸侯的目的,就不是討伐董卓,而是封鎖董卓。董卓以及你的董卓朝廷只要不染指關東地區,那我們絕不找你麻煩。
這就是關東諸侯的無恥算計。
但直男癌董卓完全猜不透這份算計。同時,他還特別敞亮,根本不搞以逸待勞,而是主動出擊,直接發動孟津之戰。
西涼兵一邊正面造勢,制造強行渡河、猛攻孟津的假象;一邊側面迂回,從小平津渡過黃河,繞到王匡所部后方。然后,就是一通操作猛如虎,西涼兵團滅泰山兵。
孟津之戰沒提袁紹,只說王匡被打得團滅。之后,王匡也就跑回泰山老家重新招兵。但袁紹大機率也參與其中。所以,袁紹的冀州兵團要麼也在此戰中也被董卓教訓一番,要麼就是被西涼兵嚇破膽。反正直到聯盟解散,河內這一路也沒再有啥動作。
再說兗州一路,挨揍的不是兗州諸侯而是曹操。
兗州諸侯咋呼著討伐董卓,卻只在自家地盤咋呼。這不是西征董卓而是兗州閱兵。其實,這伙人也是在告訴董卓:你別過來、我們也不過去。
但中二少年曹操看不出、忍不了。他非要主動出擊、狠揍董卓。年輕時的曹操非常單純、非常耿直。于是,曹操所部一路向西,但迎面就撞上了董卓部將徐榮。徐榮是幽州人,所以不算董卓嫡系。但吊打曹操,也不需要什麼嫡系,徐榮就夠。
曹操不僅全軍覆沒,而且差點兒沒能回來。《武帝紀》不會把曹操寫得太慘。即便打了敗仗,也還給他安排了一大段高深議論,即:
「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
簡單說就是渤海太守袁紹兵臨孟津、兗州諸侯制險成皋、南陽袁術軍入武關,那就可以在戰略上秒殺董卓。
但是,透過這些玄而又玄的戰略謀劃,我們看看曹孟德給出的攻略是什麼?
「皆高壘深壁,勿與戰」。
攻略是筑高壘、挖壕溝,然后不跟董卓打。所以,曹操的意思是說大家一起往前推,然后一邊推一邊土木作業,但就是不跟董卓打。既然這樣,那在酸棗呆著,不就是在高壘深壁、勿與戰嗎?
所以,中二少年的高深議論,要麼是當時使氣扯淡,打了敗仗還罵隊友;要麼是開了美顏濾鏡,《武帝紀》必須政治正確。
最后說袁術和豫州。
其實豫州早就遭殃了。原因就是這地方距離洛陽太近。董卓和西涼兵沒事就到豫州活動筋骨、搞搞屠殺。
「卓遣軍至陽城,值民會于社下,悉就斬之,駕其車重,載其婦女,以頭系車轅,歌呼還洛,云攻賊大獲」。陽城縣屬于汝南郡,汝南郡屬于豫州刺史部。屠殺社民的時間,應該在初平元年二月。當年正月,關東諸侯誓師討董。所以,關東諸侯剛有動作,豫州汝南立即遭殃。
在初平元年底,孫堅終于趕到南陽,并立即投到袁術麾下。隨即,袁術表薦孫堅為豫州刺史,然后派他作為北上討伐董卓,做了先鋒官。
那屯兵潁川的豫州刺史孔伷去哪了?
要麼死掉、要麼下野、要麼跟孫堅合兵一處,反正這個豫州刺史就這麼消失了。
孫堅從南陽郡魯陽縣出發,北上梁東進入河南郡。東漢首都是洛陽,洛陽屬于河南郡,河南郡屬于司隸校尉部。所以,孫堅所部和豫州兵直接[插·入]洛陽腹地。這時候,董卓肯定要有所表示。
初平二年二月和三月,也就是公元191年,孫堅與董卓的軍隊先后打了梁東之戰和陽人聚之戰,都在河南郡梁縣。
第一仗梁東之戰,孫堅打輸了,而且輸得特別慘,比汴水之戰的曹孟德還慘。徐榮所部的西涼騎兵直接把孫堅追到懷疑人生。跟隨孫堅作戰的潁川太守李旻,還被抓去下油鍋。
第二仗陽人聚之戰,孫堅打贏了,但贏得非常勉強。簡單說就是西涼兵跟并州兵鬧矛盾,然后自己人竟玩出了炸營。仗還沒打,西涼軍就四散奔逃。孫堅順勢出擊,算是擊潰了胡軫所部五千人。
陽人聚之戰,孫堅雖然贏得勉強,而相比王匡、曹操,卻足以封神。因為對比太明顯,王曹全軍覆沒,孫堅完勝胡軫。這時候,諸侯們也需要樹立一個正面典型,否則臉面都沒了。
這里面有兩個顛覆一般常識的細節:一是陽人聚之戰的領兵大將是胡軫,副將騎都尉是呂布。在西涼軍中,呂布這個并州人不僅不重要,而且不受待見。同時,就是因為呂布使壞,胡軫大軍才搞出了營炸。二是華雄在此戰中被孫堅斬殺。但華雄更不重要,他這種級別的軍官,董卓軍中一抓一大把。諸侯聯軍實在沒什麼戰績,所以殺個華雄就得趕緊寫到史書上。
再之后,就是孫堅大踏步向洛陽挺進,路上打敗董卓、洛陽打敗袁紹。看上去,這必須是壯舉,但其實沒啥意義。
一年前董卓燒了洛陽、搞了移民,一年后本就應該離開洛陽、趕赴長安。所以,董卓敗與不敗,都不會在洛陽糾纏。對董卓來說,洛陽之戰完全沒必要。
關鍵是董卓臨走的時候,把呂布丟在洛陽當炮灰,然后呂布就打了敗仗。
「堅進洛陽宣陽城門,更擊呂布,布復破走」。呂布這家伙肯定要打敗仗。一是因為投到董卓麾下后,他的日子并不好過,總被涼州人排擠;二是因為董卓動不動抽風,總要弄死他;三是既然被扔出去當炮灰,那憑啥非要當炮灰?打工人就該有打工人的樣子,該摸魚的時候就得摸魚。
拿下洛陽之后,諸侯聯軍就該繼續向西,進攻關中和長安。但是,進攻關中想也別想。之前,董卓可能為遷都爭取時間,然后跟諸侯們隨便比劃一下;現在,董卓則要保住自家根據地,所以肯定要跟諸侯們死磕。
于是,「(董卓)乃使東中郎將董越屯黽池,中郎將段煨屯華陰,中郎將牛輔屯安邑,其余中郎將、校尉布在諸縣,以御山東」。一出手就是西涼軍的三個中郎將,牛輔還是董卓的女婿。所以,不說函谷關有多險要,光是這個武將牌面就夠了。
但是,這時候也不需要董卓死磕。因為關東諸侯的目的已經實現。
本來的目的,是封鎖董卓和董卓朝廷,不讓西部軍事集團聯手皇帝染指東部利益。而現在呢?完全不用封鎖。西涼軍和皇帝已經讓出洛陽、跑到西部。所以,圍攻董卓的仗肯定不會再打,但是諸侯之間的仗則一定要打。
所以,孫堅在洛陽轉了一圈之后,馬上撤回。因為袁紹也任命了一個豫州刺史。所以,他再不回去,豫州就沒了。
孫堅從長沙折騰到南陽,說白了就是要當荊州諸侯。但士族集團一通神奇操作,直接把他的荊州諸侯變成荊州泡影。投靠袁術后,勉強當上了豫州諸侯。但是,袁紹一個小動作,馬上就要把他的豫州諸侯變成泡影。所以,他得趕緊返回豫州搶地盤。
這就是關東諸侯的董卓討伐戰。
所謂討伐董卓,實際就是把兵擺在州界,然后挨個被董卓吊打一遍。等董卓打煩了、等西涼兵打累了、等皇帝和朝廷西遷洛陽了,諸侯們也就在互相抱怨、互相仇恨中各回各家。
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東漢朝廷還殘存著一些權威。初平元年六月,董卓朝廷還能派出議和使者,代表皇帝勸說袁紹這些諸侯。雖然沒實現勸和的目的,但說明東漢朝廷還能向東部發號施令。甚至,朝廷任命的荊州刺史劉表也能平安就任,荊州人還認朝廷的命令。但西遷長安后,東漢朝廷連一點兒權威都不會再有。
沒有董卓這個共同敵人,也沒有東漢朝廷的最大公約,東部諸侯會怎麼樣?自然是搞割據、搞自治,然后演變為本質上的軍閥、名義上的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