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之戰,西晉史學家司馬彪、劉宋史學家范曄、北宋學者何去非、文學家蘇軾、明末大儒王夫之等人,在各自的著作中也曾對昆陽之戰都有精辟的點評。
昆陽之戰到底是怎麼回事?
公元23年,原綠林軍與劉縯、劉秀兄弟合兵一處組成漢軍,聲勢漸大,并擁立劉玄為更始帝,號召天下共同推翻王莽的新朝、恢復漢室。
面對這一情況,王莽大為驚慌,決定抽掉全國主要兵力予以圍剿。他以司空王邑、司徒王尋為主將,征召通曉六十三家兵法的人為軍官,任用巨人巨毋霸為壘尉,又趕來虎、豹、犀、象等猛獸以助軍威,會同嚴尤、陳茂所部,組成了一支四十三萬人,號稱百萬的龐大軍團,旌旗、輜重綿延千里不絕,浩浩蕩蕩地撲向漢軍的主要活動區域——崤山以東地區。
漢軍將領們看到王尋、王邑兵多勢眾,不敢應戰,一路退縮至昆陽城。當時,漢軍四處攻城略地,主力部隊則由劉縯率領,正在攻打宛城。所以,最終退入昆陽城的只有八九千人。八九千人對四十三萬,怎麼打?有些漢軍將領驚恐不安,擔憂自己的老婆孩子,想放棄昆陽城而到其他城邑去。
就在這關鍵時刻,劉秀挺身而出,權衡利弊之后,決定讓王鳳和王常領兵守衛昆陽,自己則與李軼等十三人趁夜騎馬馳出昆陽城,去外面收集士兵。
王尋、王邑縱兵包圍昆陽,包圍了幾十重,列營上百個,鉦鼓之聲響徹幾十里,還挖掘地道,用戰車撞城;用許多弓弩向城內亂射,矢下如雨,城內的人為了躲避飛矢,背著門板出外打水。王鳳等乞求投降,不被理睬。另一方面,劉秀等十三人突出重圍后,到郾、定陵等地調發軍隊誅回昆陽。劉秀親自帶領步兵和騎兵一千多人為先頭部隊,在距離王莽大軍四五里遠的地方擺開陣勢。王尋、王邑也派幾千人來交戰,劉秀帶兵沖了過去,斬了幾十人首級。
劉秀又向前進兵,王尋、王邑的部隊退卻;漢軍各部一同沖誅過去,再次斬誅了數百上千人。
漢軍接連獲勝,繼續進兵,將領們膽氣更壯,沒有一個不是以一當百。于是,劉秀挑選三千敢死隊從城西水岸邊攻擊王莽軍的主將營壘。
王尋、王邑輕視漢軍,親自帶領一萬余人巡行軍陣,戒令各營都按兵不動,單獨迎上來同漢軍交戰,不利,大部隊又不敢擅自相救;王尋、王邑所部陣亂,漢軍乘機擊潰敵軍,終于誅了王尋。
與此同時,昆陽城中的漢軍也擊鼓大喊著沖誅出來,里應外合,呼聲震天動地。王莽軍大潰,逃跑者互相踐踏,倒在地上的尸體遍布一百多里。適值迅雷、大風,屋瓦全都被風刮得亂飛,大雨好似從天上倒灌下來,水暴漲,虎豹都嚇得發抖,掉入水中溺死的士兵上萬,河水因此不能流動。
王邑、嚴尤、陳茂等以輕騎踏著死人渡過水逃走,還活著的士兵則大部分逃回家鄉,只有王邑和他帶領的長安勇士幾千人回到洛陽。
漢軍獲得王莽軍拋下的全部軍用物資,不可勝計,接連幾個月都運不完,有些余下的就被燒掉。消息傳開,關中震懼,于是天下豪杰一致響應,紛紛誅掉當地的州郡長官,用更始年號,等待更始皇帝的詔命,王莽新朝從此一蹶不振,離滅亡為期不遠了。
昆陽之戰不僅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深遠影響的戰略決戰,它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未來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國運。
而在昆陽之戰中,身為偏將軍的劉秀則一戰聞名天下,為日后奪取天下、坐上龍椅奠定了基礎。
昆陽之戰有何出彩之處?
在昆陽之戰中,漢軍總共加起來不過一兩萬人,而王莽軍有則四十多萬人。
針對敵強我弱的特點,漢軍一方面先是一路讓出地盤,退縮防線至昆陽,并固守昆陽,使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另一方面,劉秀身先士卒,多次領兵血戰,培養將卒士氣,然后采用「擒賊先擒王」和內外夾擊的策略,領兵直接攻打王莽軍的主營,從而一舉打敗王莽軍。
所以,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毛.澤.東]把昆陽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后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加以論述;而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則是在論及「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影響到優勢劣勢和主動被動的變化」時,提到了昆陽之戰。
通過[毛.澤.東]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昆陽之戰有兩個最出彩的地方,即后發制人、以弱勝強和發揮主觀能動性、化被動為主動。
除了這兩個出彩之處,昆陽之戰還有以下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
1、劉秀十分善于做思想工作。
據史料記載,昆陽之戰初期,漢軍退入昆陽城后,多數將領驚慌不安,擔憂老婆孩子,想從這里分散而到其他城邑去。從這一點來看,當時的漢軍實際上還具有流寇的特點,是烏合之眾,并無戰斗到底的決心。
此時,劉秀站出來為他們分析利弊,從而堅定了漢軍固守昆陽的決心。他說:「現在城內兵、糧既少,而城外敵軍又強大,合力抵抗敵軍,也許可以立功;如果分散,勢必不能一一保全。況且劉縯部隊還沒有攻下宛城,不能前來救援;假如昆陽被敵軍占領,只要一天的功夫,我軍各部也就都完了。現在怎麼能不同心膽,共舉大業,反而想要守著妻子財物呢?」
在劉秀出城到郾、定陵等地調發軍隊時,也有許多將領貪圖財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兵士留守。于是,劉秀又給那些將領們做思想工作,說:「現在如果打垮敵人,有萬倍的珍寶,大功可成;如果被敵人打敗,頭都被誅掉了,還有什麼財物!」將領們聽了這話,才把全部軍隊交給劉秀。
此外,劉秀身先士卒,自己作先鋒,帶領千人隊攻打王莽軍,一勝再勝,從而鼓舞了將士的士氣。這實際上是劉秀以行動為將士做思想工作。
2、王莽軍主將傲慢輕敵,指揮體系僵化。
王尋、王邑縱兵包圍昆陽之前,嚴尤曾向王邑獻策說:「昆陽城小而堅固,現在假冒皇帝名號的劉玄在宛城,我們大軍迅速向那里進兵,他必定奔逃;宛城方面的漢軍一旦失敗,昆陽城里的漢軍自然向我軍降服。」
但王邑卻說:「我以前圍攻翟義,因沒有活捉住他而受到責備,如今帶領百萬之眾,遇城而不能攻下,這就不能顯示軍威了。應當先攻陷屠誅此城,踏著血泊前進,前歌后舞,難道不痛快嗎?」
王莽軍包圍昆陽后,負責守衛昆陽的漢軍將領王鳳等乞求投降,王尋、王邑卻不接受,因為在他們看來,王莽軍可以輕而易舉地攻克昆陽,不擔心軍事上會出其它事故。
隨后,嚴尤又建議說:「《兵法》上寫著:‘圍城要留下缺口’,應讓被圍之敵得以逃出,從而使圍攻宛城的綠林軍害怕。」而王邑又不聽取這個建議。
昆陽城中的漢軍既不能投降,又無退路,只好拼死守城,為劉秀引兵會戰爭取了時間。而這,恰恰是王莽軍的主將傲慢輕敵造成的。
此外,在劉秀帶領三千敢死隊進攻王莽軍主營時,王尋、王邑仍然輕視漢軍,親自帶領一萬余人應戰,戒令各營都按兵不動。
而在王尋、王邑與漢軍交戰不利時,大部隊卻因為王尋、王邑之前的戒令都不敢擅自相救,從而讓漢軍有了斬誅王尋,趁亂擊潰王莽軍的機會。可見其軍隊的指揮系統是多麼的官僚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