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牧野之戰:歷史總是驚人相似,紂王究竟做了什麼?重走了夏桀老路!

牧野之戰:歷史總是驚人相似,紂王究竟做了什麼?重走了夏桀老路!
2022/11/11
2022/11/11

500多年前,英明神武商君湯,率領正義之師討伐昏庸殘暴的夏桀,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舉推翻了夏朝統治,建立了大商帝國。或許是他萬萬沒想到的是,500年后,周武王率領正義之師討伐商紂王,以排山倒海之勢,攻克了大商王朝的大廈。

歷史車輛滾滾向前,終究是難逃周期律的桎梏。江山代有才人才,各領風騷數百年。印證著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或許只有廣施仁政,人民擁護你,才能走得更遠。

商朝最后君主——紂王

紂王名受,帝乙小兒子。原本應該由長子微繼承皇位,然長子非王后所生,乃庶出,所以紂王繼承了王位。紂王高大威猛,天資聰穎,能赤手與猛獸搏斗,但是他恃才傲物,生性殘暴,對待勸解的臣僚,一律施以重刑。殘酷的統治,讓國家的臣子都非常恐懼他,敢怒不敢言。

對比:夏桀驕奢淫逸,對待民眾殘酷壓榨,殘暴統治;商紂王生性殘暴,對待民眾殘酷統治。 兩者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1.紂王征東夷紂王生活奢靡,吃喝玩樂樣樣精通,商都(河南安陽)現有的娛樂設施已經無法滿足他的樂趣,于是派人在商都以南一個叫朝歌(河南淇縣)地方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并且搜羅奇珍異寶供其玩樂。修建宮殿自然要花大筆錢,紂王于是加重了對百姓的賦稅,同時召集各路諸侯來黎地(山西黎城)相會,舉行「大蒐」。明面上是軍事演練,實際上就是對諸侯進行大肆搜刮。紂王要求諸侯國要加倍進貢,在武力威逼下,諸侯只好屈服。但是東夷首領卻中途逃走了,并且拒絕進貢,叛離商朝。《左傳.昭公四年》記載「商紂為黎之菟,東夷叛之」

東夷背叛,紂王非常惱怒,派兵征討東夷,一方面是殺雞儆猴,另一方面狠狠教訓不聽話的小弟。東夷戰爭規模空前,紂王不僅出動了自己的精銳部隊,還要求各路諸侯出兵協助征討。并且商軍還出動了一支由大象組成的「象隊」,作為進攻殺敵的武器。《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

雙拳難敵四手,東夷很快就以戰敗告終,再次臣服納貢。為了防止東夷再次叛亂,紂王派兵常年駐守東夷地區,監視其一舉一動。

紂王貢獻:雖然駐守軍隊目的是防止東夷再次叛亂,但是此舉促進了商朝文化在東南地區廣泛傳播。兩方因為文化交流頻繁,東南地區農業耕種,手工業制造等技術也逐步流傳到了中原地區。所以說,紂王征討東夷,對東南地區的「漢化」是做出了貢獻的。

2.一代妖姬禍國殃民紂王好色,鐘情美女。商朝附屬小國蘇,地少人稀,物產貧瘠,進貢的寶物總是欠缺,紂王大怒,認為蘇是有反叛之心,于是派兵征討。蘇國君主迫于無奈于是從族中挑選一個國色天香的美女獻給紂王。此女名叫蘇妲己,頗具姿色,深得紂王喜愛,于是罷兵,并且免除了蘇國的供奉。

有了蘇妲己,紂王更是無心朝政,整天花天酒地,沉醉于溫柔鄉中無法自拔。民間神話流傳了妲己的荒誕無稽的罪行。

其一:妲己喜歡觀看舞蹈,紂王就命樂師創作了怪誕舞;紂王為了滿足欲望,創造出了「酒池肉林」,就是在池中放滿美酒,在樹上懸掛肉,命令男女在「酒池肉林」中追逐嬉笑,通宵達旦與妲己飲酒作樂。

其二:嚴寒的冬天,妲己看到有人赤腳在冰上行走,好奇為什麼不怕寒冬,于是將他雙腳砍下進行研究。

其三:妲己喜歡酷刑,于是紂王命人發明出一種名為「炮烙之刑」的刑罰供其觀賞。《史記·殷本紀》記載「紂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即在銅柱上涂油,下加炭使熱,令有罪之人行其上,輒墜炭中活活燒死。相傳箕子忠言進諫,引發紂王不滿,最后被處于「炮烙之刑」。

其四:妲己慫恿紂王誅殺忠臣比干,于是紂王說道:「圣人之心有七竅,不知道叔父有幾竅。」,比干最終被挖心而死。

比干

《史記·殷本紀》記載「 紂愈[淫.亂]不止。 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 比干 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迺強諫紂 。紂怒曰:‘吾聞圣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

對比:暴君往往都有共同點就是生性好色。不同的是紂王倒也算用情專一,獨寵妲己從一而終,沉溺美色,不理朝政,殘暴統治,終究自嘗惡果。而夏桀就是喜新厭舊,來了新人,忘卻舊人,最終被妹喜出賣,加速了滅亡的步伐。 雖然略有不同,但也算起到了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算得上妥妥的豬隊友了。

明日之星崛起,一代賢君登上歷史舞臺

周族的日益壯大,引發了商朝的恐慌,紂王開始對周部落有所戒備。此時周部落首領為姬昌。姬昌同時還是西方諸侯首領——西伯侯,也稱文王。姬昌治理期間大力發展農業,廣納賢才,對待治下民眾,廣施仁政,威名遠播。周邊諸侯無不折服于文王的威望,紛紛歸屬其治下。

文王姬昌商朝大臣崇侯虎,把文王廣施仁政的做法報告給了紂王,紂王聽后十分惱火,于是找個理由把文王召見文王,并把他扣留下來,關在了羑里(河南湯陰縣)。紂王手下的謀臣,于是用美女,駿馬,大量珠寶奉獻給紂王,表「忠誠」。紂王經不起誘惑,最終釋放了文王。放虎歸山后患無窮,文王更加堅定了復仇的信念。

對比:商湯在討伐夏桀的時候,也出現過同樣的橋段。桀害怕商湯繼續壯大,也是借機囚禁了他。同樣是通過大量珠寶,美女的收買,桀把商湯放了。兩位君王都有一個共同點,貪婪只顧眼前利益,一念之差,鑄成大禍。

1.文王求賢若渴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人才的作用是首要的。文王創業肯定離不開人才,姜尚(姜子牙)對于助力文王伐紂大業,可謂是至關重要。

一次,文王狩獵,在渭水南岸看到了一個垂釣的老者,交談甚歡,老人滔滔不絕談論治國安邦的精辟見地,文王意識到他就是自己需要的「賢才」,于是說道:「像你這樣有本事的人,我們老太公望盼好久了」,從此把這個老者稱為「太公望」,并封他為執掌軍事的太師。這個人就是史上著名的姜尚,也叫姜子牙。

姜尚輔佐文王文王一方面加強國家治理,另一方面與周邊小國組成聯盟。先是使虞、芮等小國歸附,后大舉征伐西邊少數民族,吞滅了犬戎和密須(甘肅靈臺)。緊接著東渡黃河,滅了黎國(山西長治)、攻占邗(河南沁陽),最后滅了商朝重要同盟國崇。通過戰爭,不斷壯大自身實力。為滅商奠定了堅實基礎。

對比:每個朝代更迭,都有賢能,大拿輔佐。商湯推翻夏朝統治離不開賢臣伊尹輔助,文王到后來武王推翻紂王統治,同樣離不開姜尚的輔佐。人才強國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在征討大計中,都是采取逐步剪除羽翼,聯盟周邊附屬小國,壯大自身實力,徹底孤立對方,最終達到一舉殲滅目的。

2.武王繼位,繼續奮斗

周文王逝世時天下三分周已得其二,武王姬發繼位,以姜尚為師,周公旦為輔,繼續共謀伐紂大業。商朝雖然政治上非常腐敗,但是軍事上仍然有較強的勢力。武王決定趁著紂王向東南用兵之際,搞一次軍事演習來了解一下自己軍事實力和影響力。

周武王率領大軍西行至畢原(陜西長安縣)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轉而向東行向朝歌前進。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孟津,有800諸侯聞訊趕來參加。《史記.周本紀》記載「是時,諸侯不期而會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均力勸武王向朝歌進軍,武王看到一些大的、有勢力的方國還沒發動起來,就說道:「時機還未成熟,不可伐。」下令全軍返回。這就是歷史著名的「孟津之會」。

八百諸侯會盟津

終極之戰——牧野之戰

武王觀兵孟津時,紂王仍舊是無動于衷,微子多次勸諫無濟于事,大臣見此不在進行勸諫,朝政人心渙散,大商王朝處在了分崩離析的邊緣。

武王察覺到伐紂大業時機已經成熟,于是向全國諸侯發表討紂檄文,說道:「紂有深重的罪惡,不可不消滅。」于是率領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東進討伐紂王。

武王軍隊再次來到孟津,各路諸侯紛紛響應,前來助戰。武王在孟津舉行了誓師大會,大肆列舉了紂王的種種殘暴罪行,人心向背,軍隊士氣高漲,勢不可擋。

得知武王率兵來伐,命人前往東夷征調軍隊進行抵抗,怎奈遠水解不了近渴,紂王只能把王畿內從事的從事勞役的奴隸聚集起來,編入軍隊,加上都城現有的守軍,組成70萬人的部隊進行抵御。雙方軍隊對峙牧野。

商軍隊伍聲勢浩大,鋪展開來有如黑云壓城之勢,可是烏合之眾豈能匹對武王精銳之師,最后掙扎也是徒勞。《史記.周本紀》記載「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

紂王為了防止奴隸逃跑,便把奴隸兵放在頭陣,充當先鋒隊。親兵、衛隊為后隊,驅趕奴隸兵沖鋒陷陣。奴隸原本受盡欺凌,如今又要驅趕著前去送死,更加激發了反叛之心。因此在與周軍激戰的時候,一下子就被擊潰。

《史記.周本紀》記載「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商朝先鋒奴隸大軍,臨陣倒戈,反著攻擊商朝軍隊。借助倒戈奴隸軍隊助戰開路,商軍潰不成軍戰事摧枯拉朽倒向武王軍隊。很快周軍攻克了朝歌,紂王見大勢已去,命人放火焚燒鹿臺,自焚而死。一代王朝走向終點,全新王朝周朝走上歷史舞臺。

對比:牧野之戰和鳴條之戰都是決定改朝換代的決定性戰役。可笑的是不管是桀還是紂王,大軍壓境之時,還是沉溺于紙醉金迷的溫柔鄉中不知所措。不管是商湯還是武王都是以正義之名替天行道,得到了天下的擁護,所以戰爭的結果就是毫無懸念,取得完勝。看了夏朝和商朝的歷史,我發現一個王朝的衰敗,關鍵還是在于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去民心,終究會嘗到歷史的苦果,也就是所謂重走老路的懲罰吧。

前車之鑒,紂王不以為然,祖宗打下的家底,徹底被敗光,我相信他死后,面對夏桀估計也會相互嘲諷,哎,我也走上你的老路了。然后大家都哈哈大笑起來。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