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年,關羽率軍發起了襄樊之戰,他生擒于禁,斬殺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可就在這個時候,東吳的呂蒙率兵偷襲荊州,關羽聞訊后返回荊州,結果敗走麥城,最終被東吳擒殺。其實在襄樊之戰期間,曹操曾經給過關羽兩條生路,可是關羽卻放棄了。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關羽為何自斷生路呢?
一、曹操泄密
孫權在決定偷襲荊州后,派出使者向曹操匯報此事,「 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軍之圍,不救自解。」孫權還希望曹操能夠保守保密,「乞密不漏,令羽有備」。對于這件事情,曹操召集文臣武將進行了一番討論,大部分人都認為應該保守秘密,只有董昭表示反對。
董昭認為,「 軍事尚權,期于合宜。宜應權以密,而內露之。羽聞權上,若還自護,圍則速解,便獲其利。可使兩賊相對銜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權得志,非計之上」。也就是說,董昭希望讓孫權、關羽相爭斗,這樣一來就可以從中獲利。曹操當即表示同意,「即敕救將徐晃以權書射著圍里及羽屯中」,曹操相當于給了關羽一條生路。
二、關羽猶豫
董昭還認為,「 羽為人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董昭確實看透了關羽的心思,關羽在看到曹魏方面射來的書信后,并沒有撤兵的意思,在他看來,這可能是魏軍的退兵之計,另外他對江陵、公安的城防很有信心,即使東吳來犯,也不會輕易陷落。此時,曹魏的主力部隊已經集結到了樊城附近,于是徐晃發起了對關羽的進攻。
關羽親率「步騎五千出戰」,但仍然無法扭轉戰局,「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關羽雖然撤到了漢水南岸,但他仍然沒有撤退的意思,甚至用水軍控制著漢水的江面。就在此時,關羽得到了荊州陷落的確切消息,他這才決定率軍南返。當時,諸將們都認為「今因羽危懼,必可追禽也」,曹操下令給曹仁,讓他不要追擊。
三、進退失據
在關羽南下的時候,他手中還有一些兵力,他的意圖應該是奪回荊州,而不是逃跑。然而,此時荊州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巨變。呂蒙「得關羽及將士家屬,皆撫慰之」,同時還安撫百姓,收攬人心,「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饑寒者賜衣糧」。同時,陸遜還率軍占領宜都,切斷了四川援助荊州的通道,「前后斬獲、招納凡數萬計」。
此時關羽的部隊既沒有后勤,也沒有士氣,他最好的選擇不是南下,而是沿著漢水西進,前往上庸地區,因為曹操已經下令不再追擊他了。換言之,曹操曾經給過關羽兩次機會,但他放棄了,這主要還是因為關羽自身性格的原因。關羽確實勇猛,但他卻剛愎自用,沒把東吳放在眼里,甚至覺得自己能奪回荊州,當他的軍隊潰散時,再想逃亡已不可能。
參考資料:1.《三國志》;2.《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