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軍事
历史故事
明星
娛樂明星
设计
装修
全部
    
開山之戰:讓劉邦和世人見識見識啥叫多多益善、眼花繚亂!
2023/05/11

【還定三秦之戰3:還原韓信「多多益善」的軍事指揮藝術】

關于「還定三秦」之戰及前后歷史,我的綜合觀點是:

1、劉邦進入漢中所走的是子午道,但「燒絕棧道」主要是指褒斜道,劉邦、張良選擇這麼做主要是擔心被章邯等人進攻。

2、當時陳倉道并不為世人所熟知、通行使用,是趙衍提出了這條路線,然后被劉邦和韓信所采用,所謂「暗度陳倉」,實質是類似鄧艾「偷渡陰平」、曼施坦因「穿越阿登森林」計劃的驚世創舉與豪賭,這一點前人從未指出過;

3、「明修棧道」是元朝戲曲編劇的藝術創作,不可當真;

4、「還定三秦之戰」是韓信的開山之作,在這一戰中,他展現出了極為高超、復雜的「大兵團作戰」指揮藝術,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典型體現,讓人看的眼花繚亂,以至于后世絕大多數「觀眾」壓根就沒看懂。

本文重點闡述觀點4。

后世對于韓信軍事才能的研究,最薄弱也最被忽視的一塊,是在情報方面。

史書對此的記載大概只有一處,即「井陘之戰」前——

「韓信 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聽說陳馀沒有采納李左車的建議,韓信才放下心來,率軍前進。

這個事深入想想挺離譜的,李左車和陳馀之間的談話肯定是趙軍方面的頂級機密,韓信居然能很快知道,那他的「間諜」會高級到什麼程度?難道那時就已經是「天下何人不通漢」了麼?

從正常情理推測,韓信只要派出偵察兵,隨時監測陳馀部隊的調動情況,就可判斷出陳馀沒有截斷他糧道的企圖;即使陳馀突然改變主意、派軍執行此任務,韓信也會提前得知,從而采取對策。

但從之后韓信給李左車的待遇來看,他又是確確實實提前知道了李左車的建議。對此我雖然十分不情愿相信,但又拿不出什麼實質證據反駁史書的白紙黑字。

只能說明: 韓信對于情報工作的重視與開展,可能都到了史書都要為他或者大漢帝國「掩飾、避諱」的地步(尤其是陳平「金數萬斤」的「實際貢獻」),畢竟成功者依靠賄賂、收買高級無間道致勝的事,總歸不那麼光彩。

舉這個例子,是想指出,作為軍事戰爭中為指揮員提供決策依據的情報工作,從來都是不可或缺的。

和歷代名將一樣,韓信在這項工作上肯定也下了大功夫,這麼一想,反倒是覺得正常了,不如此才是奇怪。

那回到「還定三秦」之戰前,韓信所做的情報工作主要有哪些呢?

1、對「陳倉道」的實地考察。這當然是最重要的,關乎到「暗度陳倉」這一出奇策略能否實際實施。

在趙衍提出「陳倉道」的存在后,韓信肯定會第一時間派人前往實地考察,甚至,因為它的重要性,都不排除韓信親自走了一趟。

結果我們都知道了,走通肯定是沒問題的,但這里面的關鍵是大軍通行的條件,相對來說,陳倉道的條件要比後來鄧艾憑空鑿出的「陰平小道」要肯定好很多,就算出現部分路段或者水道的隔斷現象,韓信或者考察人員評估下來,都認為是可以迅速解決的。

總之,「陳倉道」完全可以實現大軍通行,這是韓信整個「還定三秦」之戰整體戰役部署的一切前提。

為了避免提前泄密,考察過程中應該只是記錄沿途情況以及重點路段「開路搭橋」的對策及需要準備的相關物料,這一點只有等大軍行動時才會實際進行,這是顯然的,相信韓信不可能犯這種低級錯誤。

2、對三秦方面的兵力部署情況進行摸底。

「還定三秦」之戰漢軍和三秦軍的總兵力情況,史書毫無記載,從劉邦自戲下率領「三萬+數萬」人進入漢中大致推測,此戰漢軍應該在10萬規模以上(包括可能征發漢中本地士兵百姓在內)。

至于三秦軍方面,後來實戰中有過雙方在「壤東及高櫟」的一次規模最大的主力決戰,而且是章邯等人主動發起的,顯然三秦方面可以調動的總兵力要大致相當,甚至三秦軍要更多一些。

有一點可以確定,我們后人是搞不清了,但韓信當時肯定是完全清楚的,他總不能「摸著喝」!

這自然要通過派人偵察以及其它各種渠道了,比如蕭何當初有意收集的「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包括「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很可能就發揮了關鍵作用。

上圖是當時三秦軍兵力分布的大致情況,結合之后的具體戰事,我們可以推導出 韓信關于「還定三秦」之戰的戰役整體部署——

1、漢軍秘密通過陳倉道之后,一定要攻下秦嶺北側的某個重大戰略據點,以此作為前方基地,實際上它顯然就是陳倉。

2、漢軍肯定要消除「后顧之憂」,即消滅陳倉道南端的下辯、西縣等地的雍軍,不然隨著戰事的進展,漢軍極有可能被切斷后路,甚至被包圍在陳倉道、陳倉等地,被三秦軍「南北夾擊」、徹底包餃子。

3、拿下陳倉后,迅速向周邊進攻,「因糧于敵」,同時視情況和三秦軍盡快展開主力決戰!

4、以消滅三秦的軍隊有生力量為主,先運動戰再攻城戰,最終拿下廢丘、櫟陽、高奴等三秦王的都城,徹底消滅三秦勢力!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 韓信在戰役發起階段的部署情況——

前鋒部隊進攻下辯和白縣,消除后方側翼威脅,同一時間主力部隊沿陳倉道迅速北上,翻越秦嶺,突襲拿下陳倉,并以此作為戰略據點,和章邯乃至三秦軍決戰!

我們看看《史記》的記載,因為紀傳體的原因,相關內容極為分散,我給提列出來,其實在戰役發起階段,相關記載只有三條——

《曹相國世家》即曹參:從還定三秦, 初攻下辯、故道、雍、斄。

《樊酈滕灌列傳》中的樊噲:還定三秦, 別擊西丞白水北

《高祖本紀》: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 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 迎擊漢陳倉

韓信的戰役意圖很明顯,曹參首先進攻下辯秦軍,同時樊噲進攻西縣秦軍,韓信給他們的命令應該是,必須吃掉這兩部分秦軍,保障陳倉道的后背安全,做不到這一點,曹參和樊噲就不能沿陳倉道北上同漢軍主力會和!

注意「初攻」和「別擊」兩個詞,首先發起攻擊的是曹參,而樊噲的「別擊」,一是說明他執行的的確是支線任務(即相對漢軍主力而言),二是這里韓信甚至都玩了一個「圍點打援」,考慮到曹參進攻下辯的時候,白縣秦軍來援的可能性較大,正好讓樊噲前往阻援、追擊。

此時的韓信,完全算得上「一心三用」,曹參、樊噲和漢軍主力兵分三路,都在按照他的戰役部署分別展開行動。

曹參和樊噲不能出簍子,漢軍主力不能暴露、還得迅速翻越秦嶺、拿下陳倉, 這種「大兵團分兵作戰」的超凡駕馭力,別說秦末,就算放眼三千年中國軍事史,能夠做到的軍事家或者名將,應該都不超過個位數!

從結果來看,曹參任務完成的非常完美,拿下了下辯,而且曹參的跟進速度極快,因為他稍后還有「進攻故道」的表現,這說明了戰事初期的一個真相——

在韓信漢軍主力「鋪路搭橋」翻越秦嶺到達故道縣時,曹參的軍隊已經趕了上來,在韓信的最初計劃中,進攻故道縣原本該由漢軍主力來完成,但因為曹參來的極快,韓信就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曹參,而他率領漢軍主力繞過故道縣,向著更重要的陳倉狂奔而去!

曹參拿下故道縣與韓信攻下陳倉的時間應該差不多,因為稍后曹參的攻擊目標換成了陳倉北面的雍縣,這只能說明陳倉已被韓信拿下,曹參才得以越過陳倉進攻雍縣。

至此,整個戰役的初期階段結束,韓信通過「暗度陳倉」的驚世創舉,順利拿下陳倉這個重要據點,實現了漢軍主力迅速穿越秦嶺的戰略目標,這也是「從漢中進攻關中」這一重大課題能夠最終取勝的基本前提。

但是,樊噲那里可能出了些小問題,按《絳侯周勃世家》記載:「圍章邯廢丘。 破西丞。擊盜巴軍,破之。 攻上邽。東守峣關。轉擊項籍。」

在漢軍將章邯包圍在廢丘后,周勃被調到后方執行了一次「破西丞、攻上邽」即徹底消滅祁山道沿線秦軍的軍事任務,這說明之前西縣秦軍并沒有遭到全殲,樊噲「別擊西丞白水北」,也證明只是攻擊,沒做到「破之」。

實際情況已經很難得知了,只能推測最大可能:樊噲應該是做到了重創白縣秦軍(否則無法向韓信交代),起碼他認為對方已經喪失戰力,不可能再威脅下辯,而他又求功心切, 看到曹參都跑了,也跟著朝陳倉狂奔,唯恐錯過和三秦軍主力決戰的戰功!

顯然,下辯即陳倉道的南入口,韓信肯定是要安排留守部隊的,畢竟這里是整個戰場的一大「咽喉點」,絕對不能失陷,分開前韓信也已向曹參有所交代,不可能讓曹參的軍隊全部都北上。

但是現在, 聽說樊噲并未徹底全殲西縣秦軍,韓信自然意識到了危險,他勢必要安排增加下辯守軍的防御力量,無論是前線部分軍隊回調,還是從南鄭再征發軍隊,總之是要有所增強,以謹防白縣等地秦軍殘部的反撲。

這種戰役指揮的「小細節」,猛將樊噲可能壓根都想不到,但韓信卻不可能疏忽。

想想韓信給樊噲「擦屁股」而樊噲可能一輩子都察覺不出來,居然還挺好玩的。這可能就是智將和猛將軍事境界的區別吧。

以上。這里也反駁幾個流傳甚廣的說法:

1、「明修棧道」肯定是扯淡。無論是修褒斜道還是子午道,都是提前暴露漢軍進攻的「蠢招」,也是分散漢軍兵力的做法。實際上,「紙上談兵」者們如果實際想象下個中的難度和所需花費的時間,就知道有多離譜了。

2、樊噲沒走祁山道到達陳倉。他只是阻擊了西縣秦軍,在此之后,他和曹參一樣,都是沿著陳倉道迅速北上陳倉,和韓信主力會師。

3、灌嬰從子午道展開進攻更是扯淡。史書明載,灌嬰「從還定三秦,下櫟陽,降塞王。還圍章邯于廢丘,未拔。」猛一看,塞王司馬欣的都城櫟陽的確離子午道最近,灌嬰有從子午道進攻司馬欣的可能。

但所謂「從」,是指跟著劉邦、韓信走陳倉道,灌嬰單獨領兵攻占櫟陽,是發生在「引兵圍雍王于廢丘,而遣諸將略地」后,至于「還圍章邯于廢丘」,是指諸將各自完成任務后再次前來圍攻章邯,但終究「未拔」。

實際上, 在「還定三秦」之戰中所有「露臉」的漢方將軍,都是從陳倉道進入的關中大地,這里面最關鍵的一點就是, 在韓信的戰役部署中,拿下陳倉就將面臨著和三秦軍的主力決戰,在沒有消滅其主力前,漢軍多路并進尤其是遠距離分兵是極不明智的。

漢軍是可以分兵展開,但全軍一定要能保障在小范圍內的迅速集中。這也是曹參、樊噲為什麼急著和韓信會師的根本原因。

認清不到這一點,只能說明對于軍事戰爭規律的顢頇,更不要說理解韓信這種頂級戰神的軍事指揮藝術。

之后的戰爭過程因為極為復雜,《史記》的記載又分散在一眾將軍各自的紀傳中,《資治通鑒》對此也并未詳細展開,所以后世看的眼花繚亂,很難清晰窺視全局,我索性按照時間順序給梳理出來。

1、攻雍、斄之戰。漢軍火速拿下陳倉后,在章邯還沒有反應過來前,韓信不會傻到不動,自然要分兵攻占陳倉周邊的重要城池據點,一來是要「從點到面」,強化陳倉防線;二來也有「因糧于敵」的意圖,說白了就是盡可能多搶當地的糧食,謹防漢軍后勤短缺。

在這一戰中,樊噲「后發先至」,看來他跑的的確夠快的,都追上了曹參,「雍輕車騎于雍南,破之」,樊噲十分勇猛地擊潰了雍縣迎戰的雍軍,之后配合曹參,兩人合力攻占雍、斄。(樊噲職務比曹參低,兩人在一起時受曹參指揮。)

2、陳倉東、擊章邯之戰。即「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韓信的「神兵天降」,讓章邯大受震撼,他當時應該是判斷:漢軍就算翻越秦嶺,短期內部隊肯定也不多。

何況,戰局至此,章邯已看的極為清楚,「陳倉」顯然是決定戰役全局的關鍵,只要奪回陳倉,就能徹底打亂韓信的戰役部署,甚至將漢軍堵在陳倉道中進退不得。

「時間就是生命」,章邯在不明漢軍兵力的前提下,甚至己方的軍隊都沒有完成集合,就倉促率領部分軍隊前來進攻陳倉。他同時下令給位于好畤的弟弟章平,讓他也火速發兵。此外,他也向司馬欣和董翳緊急求援,讓他們派出援軍前來參戰。

但章邯的「冒進」,正中韓信下懷,從韓信不是守城反而主動出城迎戰來看,顯然漢軍主力是要多于章邯所部的,這一戰的結果也很正常,章邯被擊敗退走。

3、圍攻好畤之戰。曹參、樊噲拿下雍、斄之后,于韓信和章邯激戰的同時,他倆應該是向東阻援章平、跟章平干上了,戰事有兩種可能,一是直接擊敗章平;二是章平見章邯兵敗,選擇撤軍,但被曹參追上并擊敗,即「擊章平軍于好畤南」。接下來曹參開始包圍、進攻好畤,但短期內沒攻下來。

4、漢秦大決戰,即「壤東及高櫟」之戰。這是「還定三秦」之戰中真正的大決戰,基本決定了之后的戰局整體走勢。

此時章邯退到廢丘,并且迎來了司馬欣和董翳的援軍,這倆丫應該本人都沒來,是派出將軍領的兵,其中司馬欣的領軍將軍應該就是趙賁、內史保,但董翳的領軍將軍不明,很可能是戰死或被俘于此次大決戰,導致之后沒有記載。

當時韓信漢軍主力正沿著渭水北岸東進,兵鋒直指廢丘。

章邯顯然有三種選擇,最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北上解圍好畤,甚至和章平里應外合,痛擊曹參樊噲,首先消滅這支一直所向披靡卻兵力更弱的漢軍「前鋒兵團」。

但它的風險在于廢丘可能失守,章邯顯然下不了這個決心,再加上他應該是對之前的戰敗不服氣,現在全軍集中,又有了司馬欣和董翳的援軍,所以他選擇迎戰韓信的漢軍主力,甚至依然存有奪回陳倉的追求。

這是章邯在整個戰役中所犯的最大的決策錯誤,因為他的昧于戰局和一再輕敵,最終促成了韓信最希望的「決戰」,哪怕是章邯選擇啥也不干的防守廢丘(即最后一種選擇),也不會招致迅速慘敗。

章邯選擇了最下策的向西迎戰,讓韓信大喜過望,看來這位曾經縱橫關東、威名赫赫的大秦名將也不過如此,韓信迅速使出 殺手锏,傳令曹參、樊噲從好畤迅速南下,插到章邯的背后,和漢軍主力「前后夾擊」,大敗章邯等三秦軍。

其實韓信此時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讓曹參、樊噲突襲廢丘,但這顯然不符合韓信的首要追求,即首先殲滅三秦軍的主力軍隊,同時也說明,此時雙方的總兵力規模,至少是旗鼓相當。

但是,從戰役指揮的細節來說,讓曹參派出一支部隊裝作主力進攻廢丘,「嚇唬」其不敢出城接濟章邯或者影響章邯的軍心,這事韓信倒是很可能干得出來。

不管怎樣,壤東及高櫟的大決戰,三秦軍敗的極慘,整個戰局就此急轉直下。

5、第二次圍攻好畤之戰。大決戰取勝之后,韓信漢軍主力前往包圍廢丘,命令曹參前往攻打好畤,為了增加其力量,韓信調動周勃所部予以協助,這一戰中,周勃果然表現最為出彩,所謂「攻槐里、好畤,最」。

此時的章平及其好畤守軍,應該是受到了大決戰戰敗的影響,沒有了之前頑強防守的信心,最終章平選擇突圍逃走,好畤被攻下。

這里有個歷史細節,韓信并沒有安排樊噲繼續跟隨曹參進攻好畤,而是將他放在了廢丘東部阻擊趙賁的戰場上。瞎猜是因為此時樊噲剛剛晉升為「將軍」,和曹參平起平坐了,再受曹參指揮恐怕樊噲會鬧意見,起碼要給他一個獨立領兵當一面的褒獎機會。

樊噲也是整個「還定三秦」過程中唯一「連升兩級」的猛將,從郎中到郎中騎將,再到將軍,而其他人甚至都沒升職過,光從職位晉升來看,他可能的確是諸將中表現最突出的。

6、第一次圍攻廢丘之戰。受大決戰慘敗影響的,還不止章平,司馬欣的部下趙賁、內史保并沒有選擇和章邯、廢丘「共存亡」,而是駐軍于廢丘東部,當然這也有成掎角之勢的意思。

樊噲監視或者阻擊趙賁、內史保,韓信漢軍主力對廢丘展開圍攻,但一時間沒有攻下,后續的戰事將證明,章邯廢丘城的防御能力極為強悍。

7、咸陽之戰。曹參攻下好畤后,前來和韓信會和。韓信見短期內攻不下廢丘,便將矛頭轉向趙賁、內史保,再次進行分兵,由曹參率領樊噲、周勃、灌嬰進攻趙賁二人,戰事推進極為順利,趙賁二人且戰且退,最終在咸陽被徹底消滅。

8、景陵之戰。景陵應該是位于咸陽或者其近郊,在這里,整合了北地郡、翟王董翳部分軍隊的章平向曹參等漢將發起進攻,曹參主動出擊迎戰,大敗章平。

至此, 章邯被圍困在廢丘,司馬欣和董翳可以調動的所有機動部隊全部耗光,戰局已呈徹底的「一邊倒」之勢,所以接下來劉邦韓信「遣諸將略地」,除了保留廢丘方面的最低限兵力外,多數部隊都在各大名將的帶領下全面出擊三秦大地。

接下來的戰事大致按時間排序,但基本是同時進行,難說必然的先后。

9.1、周勃所部。景陵之戰后,曹參、樊噲暫時留守咸陽,周勃率軍北上追擊章平,「北攻漆。擊章平、姚卬軍。西定汧。還下郿、頻陽。圍章邯廢丘。破西丞。擊盜巴軍,破之。攻上邽。」周勃所部應該是轉戰路途最長的,最后甚至從陳倉道返回下辯,消滅了祁山道沿線的秦軍。

9.2、灌嬰所部。灌嬰被安排向東進攻,最終攻下櫟陽,迫降塞王司馬欣。

9.3、酈商所部。酈商被安排向北進攻,「別將定北地、上郡。破雍將軍焉氏,周類軍栒邑,蘇駔軍于泥陽。」迫降翟王董翳應該屬于酈商的功勞。

9.4、靳歙所部。之前階段,靳歙很有可能是一直駐守在陳倉大本營、負責其安全的人,直到此時他才向西北展開進攻,「別西擊章平軍于隴西,破之,定隴西六縣」,前205年1月章平被俘虜,應該就是靳歙的功勞。

至此,三秦大地基本平定,但戰爭并未徹底結束。

10、第二次圍攻廢丘之戰。只要攻下廢丘,關中就算徹底平定,所以這一次劉邦韓信基本是集合了漢軍全軍之力,見于記載的就有曹參、樊噲、灌嬰、周勃,只有酈商和靳歙當時還沒有完成當面任務,所以沒有前來。

此時應該不晚于前206年10月,這次戰爭也常常被后人忽視,其實它相當重要,能夠解釋之后的很多事情。

首先,沒有徹底消滅章邯,劉邦就選擇東出,是不是有些不可理解? 其實是做不到,當時漢軍舉全軍之力,都拿不下廢丘,可見章邯「余威猶在」,一代名將畢竟不是吃素的,想讓他退出歷史舞台沒那麼容易。

劉邦韓信的對策是,既然強攻不下,那就只好「長期圍困」了,而這一圍困就圍到了前205年6月,章邯前后堅持了八九個月。

其次,這一戰對解釋那個著名疑案即「彭城之戰時韓信到底在哪里」極為關鍵,雖然《史記》言之鑿鑿,相關史料也都證實韓信是跟隨劉邦東出并到了彭城, 但這一戰的結果說明章邯戰力猶在,劉邦韓信真的會心大到兩人全都東出麼?難道就不怕章邯絕地反擊、徹底翻盤?

而「還定三秦」之戰誕生的一系列名將,包括曹參、樊噲、周勃、灌嬰、酈商、靳歙、夏侯嬰等人,全都有極為明確的證據參與了彭城之戰尤其是前期攻占彭城過程中的戰爭,那麼問題就來了,當他們全都東出了,那是留下了誰在廢丘主持圍困章邯的軍事行動?

難不成讓蕭何來主持?

所以歷史真相只有一個: 韓信一直在主持圍困章邯的軍事行動,他并未和劉邦一起東出,直到劉邦彭城慘敗后,韓信于前205年四五月間才從廢丘趕赴滎陽,又給劉邦來了個「力挽狂瀾」。也就是說,《漢書》「信復發兵與漢王會滎陽」的記載才是正確的。

正如張良後來所說:「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劉邦雖然將戰略重心從關中轉移到中原,但他必須留下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軍事人才來對付名將章邯,而這個人,在當時顯然只能是韓信。

因為「還定三秦」這一戰,讓劉邦徹底見識到了韓信超凡入圣的軍事指揮才能,只有留下韓信,他才能真正放心,換了其他任何一個人,說不定哪天就可能「后院起火」!

甚至,劉邦對韓信「自信」到什麼程度?他把幾乎所有的名將都帶走了,包括軍隊,可能都只給韓信留了個「最小值」,這大概也是之后韓信一直沒有主動進攻章邯、攻下廢丘的真正原因,兵力實在不足,只有坐等章邯及其守軍自行餓死。

「還定三秦」之戰的確是整個楚漢戰爭中戰局最為復雜、讓人看的都「眼花繚亂」的戰役,雖然在史書上,韓信似乎從這一段「隱身」了,都被劉邦「代表」了,但只要切實了解這一戰的真相和實際經過,就應該很容易判斷出——

縱觀秦末楚漢,能夠指揮出如此精彩戰役的人,有且只有韓信,包括項羽、章邯尤其是劉邦及其麾下諸將,都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和境界。

正如淮海戰役究竟是誰主要指揮的,到今天依然莫衷一是,但只要考察各人平生的軍事才能和慣常用兵指揮風格,答案顯而易見。

對于韓信,他在這一戰中體現出了幾個極為顯著的特點。

首先是「暗度陳倉」的極致冒險,如果沒有韓信的存在,恐怕劉邦還不敢采用趙衍提出的「陳倉道」,不是他不想,而是要評估能不能做到。換成劉邦來操盤,漢軍不是沒有失敗乃至送死的可能,參考二次北伐的諸葛亮、后世的高迎祥。

其次是「將兵多多益善」,在最復雜的「壤東及高櫟」大決戰階段,韓信的視野幾乎覆蓋了壤東、好畤、廢丘,甚至包括外圍的陳倉、下辯、咸陽、櫟陽、高奴等地,各個地方的所部漢軍都在韓信的統籌指揮下,有條不紊地完成各自的當面任務,該防守的防守,該進攻的進攻,該阻援的阻援,該轉移的轉移,這種廣闊的全局視野和超強的戰場駕馭能力,非精通「大兵團作戰」指揮藝術不可為之。

三是「將將極準」,劉邦看人用人牛逼,但韓信在戰場上「任屬賢將」的能力也不遑多讓,曹參、周勃戰前同為「將軍」,都有獨自領兵的權利,但韓信在初期選擇的是曹參作為前鋒兵團的主將,樊噲戰前地位在諸將中最低,但韓信就是看中了他的「勇猛」。

在后期「遣諸將略地」階段,安排諸將各自的出擊方向,顯然是存在各種排列組合的眾多選項,不是隨意制定的,這說明韓信在戰役過程中同步考察了諸將的實際能力,從而根據敵軍部署情況,將他們安排在最合適的位置和出擊方向上,結果他們都出色完成了任務。

相比項羽,就能看出韓信在「將將」上的慧眼,項羽無論安排誰分兵獨當一面,結果都是全軍覆沒,而在韓信身上,這種事從未發生過,這也是項羽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項羽麾下不是沒有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但他就是看不出來、完美錯過正確答案。

以上。「還定三秦」之戰的「首功」和指揮員,非韓信莫屬。諸將的功勞順序大致是曹參、樊噲、周勃,至于灌嬰、酈商、靳歙三人功勞大致相當,他們仨分別搞定了一個大頭頭,即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章邯弟弟章平。

而「還定三秦」之戰還有一個巨大的影響常被后世所忽視,這就是,漢軍在短短兩三個月內實現「還定三秦」的非凡成就,尤其是「暗度陳倉」的巨大震撼,讓山東「諸王」都對劉邦刮目相看甚至心生恐懼,這也是劉邦東出后,河南王申陽、韓王昌、西魏王豹等臨近諸侯「望風歸降」、劉邦一舉成為對抗項羽的公認領袖的現實原因。

只是劉邦此時顯然飄了起來,而沒有了韓信「護駕」,他將很快遭到項羽的無情羞辱,乃至差點就將性命都送在了「彭城之戰」。


昆陽之戰:綠林軍以區區2萬之眾擊敗了王莽42大軍,歷史最傳奇的一戰,其實失敗者的戰略并沒錯
2023/06/02
鄱陽湖大戰:朱元璋一戰定乾坤,擒殺梟雄陳友諒!
2023/06/02
陘城之戰:是戰國被忽略的一場戰役,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
2023/06/02
「明清松錦大戰」文臣作死掐滅明朝的希望,洪承疇也淪為貳臣之首,文人誤國比武人更甚
2023/06/02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王振挾持,以五十萬大軍親征蒙古瓦剌部
2023/06/02
西周后期「國人暴動」,導致國王流亡十四年,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2023/06/02
鄢陵之戰:一場風度翩翩的戰爭,卻耗盡了晉楚的戰爭動力!
2023/06/01
鞍之戰:有禮有節的生死戰,讓你知道春秋時期的貴族是怎麼打仗的嗎?
2023/06/01
伊闕之戰:戰神白起有多厲害?韓魏成為了待宰的羔羊
2023/06/01
漢朝戰爭:白登山之圍,劉邦攻打韓王信,30萬大軍被困白登山
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