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開始滅金戰爭,陜西由于獨特的軍事戰略地位,蒙金雙方對陜西進行了激烈的爭奪,鳳翔則成為爭奪的焦點。兩軍經過激烈爭戰,蒙軍終因無功而返,金軍取得了鳳翔保衛戰的勝利,陜西轉危為安。實力強悍的蒙軍為何遲遲攻不下鳳翔的?
一、戰爭背景
鳳翔古稱雍城,周秦兩朝發源之地,華夏九州雍州所在地。漢代置雍縣,唐代稱為天興縣,金代又改天興為。在金代,鳳翔屬鳳翔路鳳翔府管轄,「有杜陽山、吳岳、雍水。舊名天興縣,大定十九年更。」宋金對峙期間,金軍在鳳翔以重兵把守,城高池深,儲糧充足,為西北第一軍事重鎮,重要性超過京兆。
金大安三年(1211),金軍主力在野狐嶺喪失殆盡,金國衰落下去,對蒙古采取了消極防御戰略。金貞祐五年(1217),成吉思汗率軍西征花拉子模,中原地區由木華黎國王經營。 木華黎在征服東北和華北地區后將目光轉向陜西地區,征得西夏軍五萬伐陜西。
蒙古第二次進攻陜西已有占據陜西的意圖,占據葭州后留石應天據守,進攻延安不順,于是輾轉南下占領京兆,繼而北上山西,然后從山西進入陜西。 此次進攻長安,完顏合達20萬防守,于是駐兵六千進行防守,率領主力進攻鳳翔。
二、戰爭經過
此次蒙古南侵,木華黎帶領了南方集團軍10萬,加上西夏兵馬5萬共同投入陜西作戰中,除令兀胡乃、太不花兵六千防守京兆完顏合達20萬金軍,剩下的聯軍主力西擊鳳翔。 木華黎傾全軍之力進攻,鎮守鳳翔的是漢人將領完顏仲元,本姓郭氏,因抗蒙有功賜姓完顏,所領武裝花帽軍英勇善戰。
蒙古不花將進攻鳳翔,馬慶祥和胥謙受命出城抗敵,臨行前命畫工畫下自己的相貌。馬慶祥和蒙古先鋒戰于澮水,戰事不利且戰且退,即將退入城中時,被蒙軍斷了退路陷入包圍之中,「人殊死戰,良久矢盡。」 蒙軍欲招降,馬慶祥和所部官兵誓死報國全部壯烈犧牲。蒙軍隨后將鳳翔包圍,西夏也派兵助蒙古進攻。
金元光二年(1223)二月,「木華黎國王、斜里吉不花等及夏人步騎數十萬圍鳳翔,東自扶風、岐山,西連、隴,數百里間皆其營柵。」雙方進行了激烈的攻防戰,左監軍石盞合喜來援,金軍竭盡全力僅能防御。仲元讓合喜總領軍事,和喜辭讓。仲元激勵將士:「凡有奇功者,即承制超擢。」
在蒙軍攻城最為緊急時,仲元封賞了四品以下官銜給勇于殺敵的士兵,「顏盞蝦蟆力戰功,輒授通遠軍節度使。」幾位有功者都當場提拔晉升,士氣大震人人奮勇殺敵。面對頑強拼搏的鳳翔守軍,蒙軍多次猛烈進攻都被打退,西夏見蒙古受阻自行撤軍。木華黎不得不下令撤軍,在東歸途中病死于山西。
破圍后,完顏仲元上書除拜之罪,金宣宗對提拔的將領都予以追授,同時「石盞合喜加金紫光祿大夫,升左監軍,特授大名府谷忽申猛安,完顏仲元加光祿大夫,升右監軍,特授河北東路洮委必剌猛安,各賜金鞶帶有差。」 金廷深受鼓舞,把鳳翔捷報通報全國,在木華黎死后金軍進行反攻收復關中和山西南部。
三、戰爭總結
蒙古族與初期的女真族一樣勇猛剽悍,非常注重騎射的尚武精神。蒙古人生于鞍馬間,一年四季逐水草而居,「即民之年十五以上者,有騎士而無步卒。」到了成吉思汗統一大漠,分化的蒙古軍和探馬赤軍也全是騎兵,從馬甚多。「人二三騎,或六七騎,五十騎謂之一紏。」長官騎一匹馬,五、六匹馬相隨。
蒙古騎兵這種一人多馬的方式,不僅保證馬匹不困弊和以備急用,同時可以成為隨時補充的食物解決軍隊補給問題。蒙元時期,騎戰規模空前擴大,騎兵不善于攻堅,野戰中才能發揮出騎兵的長處。包圍戰初期,金軍馬慶祥與蒙軍戰于水,不利且戰且退。此時蒙古軍騎兵實力已經超過了金軍,金軍的猛安謀克制腐敗,軍隊戰斗力嚴重退化成為不耕不戰的寄生階級。
蒙古作為新興的草原部族,士兵十分彪悍,所以金軍與蒙軍騎兵野戰失敗。退至城門口,被蒙軍切斷后路,馬慶祥激戰后全部犧牲。這其中就有蒙古最常用的迂回以實施包圍戰術。蒙古騎兵行動敏捷活動范圍大,所以采用迂回包圍的戰術,敵人常常陷入重重包圍之中進而全軍覆沒。蒙古軍隊野戰實力是毋庸置疑的,在進擊鳳翔前木華黎令兀胡乃、太不花兵六千就可防御長安城中的完顏合達20萬精銳。 但是成吉思汗自貞祐五年(1217)起,乃命木華黎為太師經營金、夏,自己銳意西征。
蒙古主力幾乎全部投入到西征中去,木華黎手下僅剩下蒙古將領統領的外族軍隊。如孛徒古兒干統率二千亦乞剌思人,阿勒赤諾延統率三千翁吉剌特人,木訶里(木華黎)之弟帶孫統帥扎剌亦兒人二千,烏葉兒元帥統領契丹人,禿花元帥統領女真人,皆屬木訶里節制。 木訶里自領一萬汪古特人,四千兀魯特人,總共約十萬人,皆非蒙古正規軍隊。
成吉思汗將征討金事全權付與木華黎,允許便宜行事。故木華黎利用各種力量,在保存現有條件下對外擴張。此次木華黎進攻陜西,畢竟不是蒙古軍主力,而是臨時拼湊的軍隊還有武力征發的5萬西夏軍,本身隊伍建制就混亂號令不一,極大的削弱了戰斗力。
攻城之時,木華黎命西夏軍當炮灰率先攻城也引起西夏的不滿,而后聯軍攻城受挫,西夏不等蒙古號令就自行撤軍,可見聯軍內部不團結影響了戰斗。在以冷兵器為主的金代,北方蒙古族憑借鐵騎之強進入長城之內。 金國為阻止蒙古騎兵南下了數千里的界壕,形成線性防御體系,但蒙古強大后輕易跨過了界壕,金國的遼東、華北、山東都受到蒙古蹂躪。
雖然城池被蒙古騎兵視為難以攻破的堡壘,但特別重要的城市,在掃除軍事進攻障礙或達到戰爭目的不得不當做重要攻擊目標。所以蒙古入侵陜西,才會視延安、長安等城市為攻擊重點。在長期的戰爭實踐中,創造了各式各樣的攻城器械和戰術,與之相對應的各種守城器械和戰術發展。金國作為防守一方,鳳翔城城池形制和規模發生改變,城墻由低變高,由薄變厚,單城變重城。
原來的夯土改為磚內外包砌內實夯土,護城溝壕變寬,城墻上的戰斗設施也更加完備。攻打鳳翔就是包圍鳳翔進行攻城,蒙古人善于野戰而不擅長攻城。城池防守的金兵一方,士氣和糧草不發生問題就能防守很長一段時間。金初設立行省與勢力擴張及軍事發展有密切關系,金晚期設立行省也與軍事戰守相關。 蒙古興起后進攻金國,金北邊面臨嚴重外患,逐漸由行省之設。
金興定四年(1220)陜西已分設兩行省,鳳翔路歸屬平涼行省管轄。行省長官可便宜承制而行,「甲寅,詔陜西行省,從七品以下官許注擬,有罪許決罰,丁憂等闕隨宜任使。」行省可謂權利頗大。官員不足時也是優先補充地方,高級官員的調派以戰區優先,如陜西行省任商衡為左右司員外郎,樞密院本想挽留,最后以行省重地需求人才便將他派往陜西任職。
正是基于這種高效行省制度,才使得陜西人才輩出,完顏合達、完顏仲元、移剌蒲阿等名將都是在陜西建功立業,同蒙古進行了拉鋸戰,蒙古占領陜西戰斗異常艱辛。 這種直接提拔有功士兵,在鳳翔保衛戰中也是發揮重大作用。
鳳翔保衛戰中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刻,完顏仲元將幾位立功官兵當場提拔,極大提升了士氣,蒙古的猛烈攻勢被抵擋,對最后贏得鳳翔保衛戰勝利奠定了基礎。行省權利較大,中央不擔心行省與中央抗衡,但恐不能御敵,至于行省有尊大濫權在所難免,行省制的建立不得不說是非常有成效的。
金國將領上下團結。鳳翔被圍時左監軍石盞合喜奉命來援,理論上合喜官銜要高于完顏仲元,鳳翔保衛戰應該由合喜來指揮,但是被合喜推讓:「公素得眾心,不必以官位見讓。」正是由于統帥審視奪度,沒有驕傲自大,讓更為適合的仲元指揮這場戰爭才有勝利的可能性。再者,將士用命。前期馬慶祥出城御敵與敵人死戰不屈而亡,這種舍生忘死的報國情懷,極大激發了士兵血性英勇殺敵。 正是這種報國情懷,讓鳳翔保衛戰得以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