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1年,也就是唐朝天寶十年,唐朝的軍隊在怛羅斯與「大食」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斗。所謂「大食」指的就是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當時,唐朝正處在唐玄宗李隆基的統治之下,國力非常強盛,可是唐朝軍隊卻在怛羅斯之戰遭到慘敗,幾乎全軍覆沒!那麼唐朝為何會輸掉怛羅斯之戰呢?
咱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這場戰爭的經過。750年,唐朝大將高仙芝率軍打敗了親附吐蕃的車師國,接著又擊敗了石國。可是高仙芝有些不講道義,石國國王已經決定投降,可是卻被高仙芝誘降,結果引發了當地各部的不滿,他們向「大食」求援。高仙芝率領軍隊長驅直入,在怛羅斯與大食軍隊遭遇,結果「 士卒死亡略盡,所余才數千人」。
兵力差距懸殊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高仙芝的手中只有三萬人,「 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有的史料則說是兩萬人,「 仙芝率兵二萬深入,為大食所敗」。不過阿拉伯的史料說他們殺死了4.5萬唐朝軍隊,此外還俘虜了2.5萬,這個記載是存在問題的,唐朝應該沒有投入那麼多的兵力。而「大食」有多少軍隊呢?有學者認為在20萬人左右。
唐軍孤軍深入
作為唐軍的主將,高仙芝的部署存在問題。當時,唐軍已經打了很多場戰役,先是攻打車師,接著又與石國作戰,士兵們非常疲憊,士氣低落,急需休整。而高仙芝非常沒有以逸待勞,反而選擇主動出擊,「 深入七百余里,至怛羅斯城,與大食遇」。也就是說,在與大食交戰前,唐軍深入敵境七百余里,不僅士兵疲敝,而且后勤補給也會出現問題。
藩屬臨陣倒戈
唐朝大軍抵達怛羅斯后,與「大食」軍隊「相持五日」,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跟隨唐朝一起作戰的藩屬葛羅祿部臨陣倒戈,居然投向大食軍隊。雙方交戰后,葛羅祿部與大食夾攻唐軍,使得高仙芝腹背受敵,最終導致唐軍大敗,「仙芝眾為大食所殺,存者不過數千」。葛羅祿部的叛變是唐朝在戰場上失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主將決策失誤
這主要是高仙芝的責任!當時,在攻打石國的過程中,高仙芝采用兵不厭詐的策略,一方面接受石國投降,另一方面卻率兵發起突襲。在滅掉石國后,高仙芝還舉起了屠刀, 「悉殺其老弱」。高仙芝背信棄義、屠城的舉動激怒了西域各部,導致「諸胡皆怒」,他們紛紛投向大食的一方,導致唐朝在此地孤立無援、四面受敵。
怛羅斯之戰結束后,唐朝與「大食」的關系卻并未惡化,雙方在此后維持著和平、友好的關系。到了安史之亂時期,大食甚至派遣了一部分軍隊,幫助唐朝平定叛亂。另外,怛羅斯之戰還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