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大唐與吐蕃長達200多年的漫長戰爭中,沒有哪場戰役比大非川之戰更加有名。
它讓許多人能忽略大唐太多次振奮人心的勝利,也讓許多人認為千古名帥薛仁貴只是個有勇無謀的莽夫。此前也發表過《「軍二代」為何總是出草包?盤點歷史上那些坑爹的將門犬子》,介紹過,此戰最大的敗因,是官二代郭待封。
那麼,名將薛仁貴對于此戰到底有多大責任呢?
在我們開始講述大非川這場戰役之前,筆者要問大家,此戰的戰略目的是什麼?
▲邏些,即今拉薩
許多人根據唐高宗任命薛仁貴為「邏些道行軍大總管」來判斷,高宗是希望薛仁貴能直搗黃龍,攻取吐蕃帝國都城邏些(拉薩)城,一舉殲滅吐蕃帝國。
然而,稍懂軍事地理和后勤學的人都會明白,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當時唐朝已經送過文成公主到邏些城,不是對吐蕃地理毫無了解。就算唐高宗不懂軍事,一代名帥薛仁貴有可能不懂嗎?所以,筆者只能推測,薛仁貴計劃中的戰略目的,僅包括「護吐谷渾還國」,即幫助吐谷渾復國,并且打痛吐蕃,迫其臣服而退出剛剛占領的安西四鎮。
▲吐谷渾王國巔峰版圖
唐朝手里有一張重要的牌,就是逃入唐境的末代吐谷渾王慕容·諾曷缽。諾曷缽帶了數千賬吐谷渾人入唐,按一賬6-7人算也不會超過五萬,而吐谷渾人口多達50萬以上,則絕大部分吐谷渾人口都落入吐蕃之手,但畢竟其王歸唐,唐朝當然存有拉攏吐谷渾遺民反吐蕃的心思。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吐谷渾的版圖主要在青海東北部的河湟地區與青海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巔峰時代還曾經控制過西域的東南部。
▲中國主要山脈分布圖
我們從中國山脈分布圖上可以看出,青海地區是被崑崙山脈和巴顏喀拉山脈分割成兩部分的。這里就涉及到大非川戰役的一個關鍵棋眼——巴顏喀拉山口,也即烏海城所在的位置。
▲藍色為河流,黑線為陸路,紅色虛線為唐軍進軍路線
圖上還有一些不怎麼清楚的白線,是今天的國道路徑。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烏海城不僅僅是吐蕃帝國的儲存糧草物資的重鎮,更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十字路口,吐蕃主力要進入吐谷渾地區,必須要經過烏海城!
▲大非川之戰
我們可以看戰前薛仁貴對郭待封說的話——「烏海險遠,車行艱澀,若引輜重,將失事機,破賊即回,又煩轉運。彼多瘴氣,無宜久留」。薛仁貴甚至在烏海都不打算久留,更不用說深入了,可見他根本沒有攻入青藏高原腹地的打算,也明白在后勤學上的不現實。
命令副將郭待封在大非川建立營寨之后,薛仁貴狂奔急進,不僅迅速攻克烏海城,獲得了吐蕃人儲備的糧草物資,又突擊到河口擊敗論欽陵,「擊破之,斬獲略盡,收其牛羊萬余頭」。但一向信奉兵貴神速的薛仁貴卻并沒有進一步擴大戰果,而是退回了烏海城,在此延宕了很一段時間,以至于唐高宗事后說「有人云卿烏海城下自不擊賊,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一代名帥薛仁貴,為何會有這麼奇怪的表現呢?
▲薛仁貴劇照
很顯然,論欽陵雖然當時年輕,但戰法老練,在河口戰敗之后做出了嫻熟的機動,讓薛仁貴沒能像當年對付高句麗和鐵勒一樣,進一步撕裂吐蕃軍列擴大戰果。由于吐蕃是農牧結合民族,騎兵數量遠多于唐軍,薛仁貴擔心論欽陵以精騎偷過烏海,去攻擊郭待封所部,于是謹慎地退回烏海城,卡住這個關口,與論欽陵形成對峙,嚴防論欽陵偷渡。
如此一來,此戰的局勢就類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街亭之戰。但薛仁貴采取的是與諸葛亮完全相反的做法,自己親自把守關口,讓郭待封在大非川建立工事,壓迫吐谷渾故地。那麼,為什麼大非川之戰仍然以大唐慘敗告終呢?
▲當代巴顏喀拉山口,青藏公路上的要隘
史載「待封遂不從仁貴之命,領輜重繼進。比至烏海,吐蕃二十余萬悉眾來救」。既然論欽陵已經被薛仁貴堵住了,這二十多萬吐蕃兵是從哪里憑空冒出來的呢?許多朋友應該已經想到了——吐谷渾人。
▲蘇定方劇照
吐谷渾地方廣袤,人口至少50萬,擁有戰兵8萬以上。吐蕃名臣祿東贊晚年一直負責對吐谷渾的攻略工作并安撫吐谷渾。到顯慶四年(659年),祿東贊已經收降了吐谷渾高級貴族達延莽布支,此人極被重用,成為吐蕃副大相。公元659年,達延莽布支率8萬吐蕃軍與援救吐谷渾的蘇定方交戰,在烏海之戰被蘇定方以1000精騎發起突擊而擊殺。
由于蘇定方隨即被調動到其他戰線,到公元663年,祿東贊仍然平定了吐谷渾,迫使吐谷渾王吐谷渾王慕容·諾曷缽出逃,隨后鎮守吐谷渾到公元667年死亡。
▲祿東贊銅像
無論如何,此時吐蕃對吐谷渾已經有了長期的經略,論欽陵雖然無法越過巴顏喀拉山口,但完全可以利用吐蕃留守吐谷渾地的少量精兵,發動吐谷渾人進攻后方。吐谷渾地總共可動員數萬戰兵,加上老弱和家眷,統共可得20余萬。(吐蕃制度,兵民沒有明確界限,部落中的老幼跟在軍隊之后放牧牛羊,隨時供給大軍糧草食品上的消耗)
吐谷渾兵戰斗力不及吐蕃五如精銳,這種拖家帶口的隊伍,如果是薛仁貴親自對上,絕對是不慌的。但是郭待封有幾斤幾兩薛仁貴清楚得很,所以他才讓郭待封在大非嶺上建立工事一動不動,對吐谷渾人形成威懾。
▲吐蕃武士
大非川之戰唐軍出兵一說五萬,一說十余萬,根據后勤學來推算,實際出戰的應該確實只有5萬人,剩下的作為后勤和后援部隊。只要大非嶺上的郭待封不出問題,唐軍的后勤部隊就能不斷從鄯州(西寧)轉運物資糧草到烏海前線,維持薛仁貴部的長期作戰。
所以薛仁貴讓郭待封在大非嶺上結寨,就是要吐谷渾人去打。一旦戰斗意志薄弱的吐谷渾人猛攻不克,損失慘重,對吐蕃的忠誠必然動搖,在吐谷渾王慕容·諾曷缽的號召下,最后很可能大量倒戈,這樣唐朝光復吐谷渾故地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吐蕃名將論欽陵
結果郭待封急于尋找戰機,不肯老實呆在大非嶺上,率領二萬后軍向烏海移動,結果被雖然戰斗力低下、但是騎兵數量極多的吐谷渾軍在唐軍移動時發動突擊,會戰慘敗,郭待封「敗走趨山,軍糧及輜重并為賊所掠」。
我們可以推測,這段時間,論欽陵很有可能派遣了少量精銳騎手和優秀中層指揮官,從小道翻越崑崙山,進入吐谷渾地區,強化了吐谷渾牧民軍的戰力。這招鐘會曾經在滅蜀之戰中用過,派部下將領田章率領少量精銳部隊,翻山越嶺越過姜維的劍閣防線支援鄧艾,「先破蜀伏兵三校」。
▲薛仁貴一度在巴顏喀拉山口與論欽陵對峙
薛仁貴得到消息大驚失色,急忙且戰且退,東行與郭待封會合。論欽陵則知道老將薛仁貴的本事,不敢與他大戰,只是維持小規模騷擾地尾綴在后。
青藏高原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在這麼廣袤的地區調集人員物資,是非常困難的。當時吐蕃分兵入安西四鎮,在阿里西部要和中亞勢力拉鋸,還要留人鎮壓象雄舊貴族,在西川也同樣和唐軍對峙,人口密集地在衛藏四茹,離大非川遠隔千里。
▲吐蕃吞并象雄和蘇毗之后統一了西藏
所以我們推測,論欽陵手上的戰兵數量應該也就是三萬左右,與薛仁貴麾下兵力相當,由來自黨項、白蘭羌(青海南部)的輔兵二十余萬負責補給以及協助作戰的工作。
▲吐蕃重騎兵與重步兵裝備精良
但是吐蕃有一招非常讓人頭疼,就是他們很喜歡將能夠以一當十的精銳武士集中使用。《新唐書·南蠻傳》所載的貞元十七年(801)西川一戰,被唐軍俘獲的人眾中,就有「黑衣大食等兵」,他們當是在吐蕃與大食的戰爭中,被俘獲的精銳武士,遭送到吐蕃東線作戰。所以論欽陵麾下的這幾萬戰兵戰斗力不容低估。
▲阿拉伯倭馬亞王朝武士
而且,雖然在廣袤的青藏高原輸送人員物資極為困難,但是遍及整個青藏高原的武士,不斷趕來強化論欽陵軍的實力也是很明顯的。當時,吐蕃從各地抽調兵馬導致吐蕃西北部空虛,于闐趁此機會擊敗國境內的蕃軍,重新復國,顯然是占領安西的吐蕃軍中的精銳武士被調走,實力下降的結果。
薛仁貴與郭待封的敗軍會合之后,在吐蕃軍隊的騎兵襲擾下,只能且戰且退,并只能靠薛仁貴此前在烏海、河口繳獲的少量糧草勉強度日,缺乏糧秣加上高原反應,戰斗力不斷削弱。而吐蕃方則不斷有精銳武士作為生力軍趕到,加入圍攻。
最終,到了八月,戰力占絕對優勢的吐蕃軍在多達40余萬的后勤部隊支持下,在大非川與唐軍發起決戰。饑腸轆轆的唐軍在大非嶺下的平坦地形面對吐蕃鐵騎四面八方的沖擊,以及吐谷渾騎射手的連天箭雨,終于抵敵不住,部伍潰散,損失慘重。
▲吐谷渾騎射手
但論欽陵卻放走了一舉全殲唐軍的機會,而是與唐軍「約和而還」。顯然,吐蕃也失去了繼續作戰的能力。推測其緣故,多達40多萬的人口早已將青海湖以南的存糧消耗一空,而由于牧民的過度密集,這一地區的牧草恐怕也已經被牛羊啃噬殆盡,也就意味著吐蕃的后勤體系無法維持,龐大的后勤部隊必須回到更加廣闊的牧地放牧,其戰兵也就不得不解散。然而,薛仁貴畢竟是戰敗了且損失慘重,因此遭到唐高宗的懲處,被貶為庶人,後來才又被起用。
▲唐高宗李治劇照
很顯然,若非郭待封的恣意妄為,戰斗力孱弱的吐谷渾牧民部隊是不可能擊敗在營寨中嚴陣以待的唐軍后軍的,有薛仁貴擋在前面,唐軍完全可以通過把后援部隊投入戰斗,從容平定吐谷渾故地。因此此戰的失敗,郭待封應負全部責任。
而論欽陵的軍事才能,也不能以此戰說在薛仁貴之上。不可否認大非川之戰是典型的高手過招,論欽陵有效地與薛仁貴進行了周旋并在資源絕對占優后,擊敗了處境極為艱難的薛仁貴。但以河口會戰的情況論,在資源相當的情況下,論欽陵并非薛仁貴的對手。薛仁貴的失敗,實是由豬隊友所誤。但即便如此,論欽陵也不愧為一代名帥,是吐蕃歷史上最優秀的指揮官了。
有觀點認為,薛仁貴不設防,讓論欽陵迂回到自己的后方攻擊郭待封。本文則通過地理上的剖析,指出薛仁貴之所以謹慎固守烏海城,就是要防備論欽陵迂回到后方攻擊郭待封。
▲三箭定天山
▲三國史記
無疑,薛仁貴雖然有大非川之戰的慘敗,但仍不愧為一代名將。而宇宙大國那邊《三國史記》聲稱,薛仁貴在鎮守百濟故地期間被新羅軍隊在伎伐浦(今韓國錦江口)被新羅船兵打敗。
筆者只說兩件事, 其一,《三國史記》連伎伐浦之戰發生的時間都寫不清楚,有671年和676年兩種說法。其二,成書于1145年的《三國史記》,在描述隋煬帝征高句麗時期薩水之戰時,通篇照抄《資治通鑒》,只不過把薩水之戰的指揮官從高句麗王高元本人改成了高元的謀主乙支文德,來符合他們對乙支文德的戰神塑造,則《三國史記》此書的可信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