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宗趙光義繼位時期,是極力想要奪回燕云十六州,恢復中原王朝的北部防線的,可是第一次大規模北伐,也就是高粱河之戰大敗而歸,屯重兵于幽州城下的宋軍損失慘重,趙光義更是留下了高粱河車神的稱謂。
不過雖然這次是宋軍大敗,但是宋軍的戰力并未完全垮掉,還沒到被打出恐遼癥的地步,在高粱河之戰后,宋軍仍然保有著強力的反擊能力,這一點,從此戰之后的滿城之戰和雁門關之戰就可以看出來。
首先,第一次北伐大敗而歸,蕩平北漢的榮譽也無法掩蓋宋太宗的錯誤抉擇了,畢竟在滅了北漢之后,沒有多少人支持繼續北伐,奪回燕云十六州,是宋太宗不顧將領們的反對,執意北伐,結果落得大敗。
死里逃生的宋太宗擔心遼國趁勢南撲,也是開始在北線屯駐兵力,防御遼軍的進攻了。
《宋史.太宗本紀》命孟玄哲屯定州,崔彥進屯關南......命潘美屯河東三交口。
定州是河北定州,關南是指 瓦橋 、益津 、淤口三關以南的地區。約當今河北省白洋淀以東的大清河流域以南至河間縣一帶,三交口是今山西太原市北五里古城村。
可見宋太宗在宋遼交界之地,有意屯駐兵力,防止遼軍趁勢南侵。
正是如此,高粱河之戰后,遼軍兩次南下都失敗了。
《宋史.太宗本紀》鎮州都鈐轄劉廷翰及契丹戰于遂城西,大敗之,斬首萬三百級,獲三將、馬萬匹。
先是太平天國四年,劉廷翰在滿城大敗遼軍,宋軍軍威大振,挫敗了遼軍的南下計劃。
次年遼國不甘心事變,選擇從山西南下,兵鋒直指雁門關。
這里統領各方的宋軍將領是潘美,他駐軍三交口,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他并未駐軍太原,畢竟在北漢被滅后,宋太宗擔心有勢力集團再次以太原為根基,危害北宋,所以說在滅了北漢之后,他下令把太原城給毀了。
宋太宗此舉也是毀了一座堅城啊,因此在山西一下,沒有了太原城的縱深防御,雁門的(今山西代縣)地位就極其重要了。
從地圖上看,一旦雁門失守,那麼遼軍的騎兵部隊,就可以快速南下了,甚至可以進略河東之地,威脅關中以及洛陽。
更重要的是,如果在山西一線,遼軍打贏了,搞不好會玩起復立北漢的招,或者即便無法復立北漢,也可以扶植一個傀儡王朝,就在原來北漢的疆域之上,這樣的話,可以在山西一帶建立和北宋的軍事緩沖區。
同時此舉遼軍也是進退有據,想打北宋的話,就借道南下,繞過宋軍在河北一線布置的重兵防御線,在西邊打開局面,而且北宋如果想穩住陣線,就必然投大量兵力,奪回山西一線,起碼要把占線推進到太原以北。
不然的話,還記得后周柴榮繼位之初,北漢聯合遼軍大舉南下的戰事嘛?當年聯軍一路南下到了高平,如果不是柴榮打贏了高平之戰,那麼后周沒準在當年就亡了。
總之北宋面對遼國,河東之地需要穩定,山西一線宋軍必須站住陣腳。
這樣的話,遼國樂見其成啊,遼國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及時,多幾個像北漢這樣的政權,他們完全依附于遼國,并成為給北宋慢慢放血的刀子。
《宋史.楊業傳》會契丹入雁門,業領麾下數千騎自西陘而出,由小陘至雁門北口,南向背擊之,契丹大敗。
《宋史.潘美傳》因積粟屯兵以守之,自是北邊以寧。美嘗巡撫至代州,既秣馬蓐食,俄而遼兵萬騎來寇,近塞,美誓眾銜枚奮擊,大破之。
遼軍大舉來襲,這次戰役,潘美和楊業都參戰了,但是具體戰爭經過記錄的并不詳細,沒有滿城之戰那麼詳盡。
看樣子,應該是潘美在正面拖住了遼軍,而楊業是奇兵,率部繞道了遼軍的背后。
其實看宋遼戰爭,尤其是宋太宗時期的戰爭記錄,在宋軍保有不錯軍事能力的時候,宋軍擊敗遼軍的戰例里,感覺很多都是宋軍出奇兵,繞道遼軍的背后或者側翼,攻其不備。
遼軍一直占著騎兵部隊機動性強的優勢,不過在軍事戰術上,也太過依賴于這一點,因此才會導致遼軍經常忽略自己后方的防衛吧。
雁門一帶不是大草原,是受地形制約的戰場,所以說當楊業率部從背后沖殺的時候,遼軍軍心大亂,因此潰敗。
《宋史.太宗本紀》代州言宣徽南院使潘美敗契丹之師于雁門,殺其駙馬侍中蕭咄李,獲都指揮使李重誨。
遼國駙馬被殺,大將李重誨被活捉,後來成為了北宋的將領。
此戰再一次挫敗了遼軍南下的計劃,振奮了宋軍士氣,其實北宋初期,經歷百戰的宋軍,滅了數國的宋軍,戰力是有的,但需要看怎麼用,如果使用得當,還是很有機會奪回燕云十六州的。
當然,滿城雁門兩戰,遼軍遭遇挫敗,遼景宗是親自率軍南下了。
《遼史.景宗本紀》休哥敗宋兵于瓦撟東,守將張師引兵出戰,休哥奮擊,敗之。戊申,宋兵陣于水南,休哥涉水擊破之,追至莫州,殺傷甚眾。
遼軍大舉圍攻瓦橋關(今河北雄縣南易水上),宋軍各部救援失敗,瓦橋關主將戰死,余部困守孤城,遼軍擊潰了城外的宋軍援軍,殺傷甚眾,宋太宗從京師率部北援,尚未抵達戰場,遼軍就已經班師了。
不過這一系列滿城和雁門之戰,都說明宋軍仍然保有反擊的能力,不然也不會有后面的雍熙北伐,只可惜,雍熙北伐再敗,就徹底把宋太宗的雄心壯志給打沒了。
參考資料《宋史.太宗本紀》《宋史.楊業傳》《宋史.潘美傳》《遼史.景宗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