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取山西后,徐達馬不停蹄揮師向西,開始了他的陜西攻略。
與山西有所不同,陜西一地存在著兩路軍閥: 李思齊和張良弼。
兩人相愛相殺,時而相互攻打,時而聯手共拒王保保,數年下來,大戰小戰打了幾百仗是有的。
雖然李思齊現在得到任命,坐鎮鳳翔,總領陜西諸路元軍,但張良弼還是對他不那麼放心。
洪武二年三月,明軍主力進入張良弼的防區奉元路,張良弼向鳳翔求援,李思齊卻磨磨蹭蹭發兵遲緩。張良弼一氣之下,放棄奉元逃到了慶陽。明軍不費吹灰之力占領了整個奉元路,將名稱改為西安府,這是今日西安名字的由來。
張良弼逃了,李思齊還很強大。不過要記得,孫子他老人家就說過「上兵伐謀」,最上乘的兵法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攻城才是實在不得已。
統一天下絕非全靠打打殺殺,朱元璋對此有深刻的認識。李思齊雖強,但他是出生在河南的漢人,他手下軍隊以漢人為主,犯不著為蒙古人死磕到底。王保保基本無法爭取,李思齊不同,他是有希望爭取的。
朱元璋派人給李思齊送了封信,大概意思是:王保保已經跪了,你現在打不過我,鳳翔不可能守住。當然你還可以選擇退到塞外,但那又如何呢?塞外之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何況你手下能不能適應還是個大問題。為啥不投降呢,我一定以禮相待。
劃重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有沒有道理,現在看都覺得挺有道理。漢將帶著漢人軍隊逃到大漠去當野人,放棄農耕去游牧,李思齊這個河南人能過得慣嗎,就算他能習慣,手下能習慣麼。
李思齊果然動心了,不過他也不好意思直接投降,采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不與明軍正面交戰,撤退到臨洮再觀望一下形勢。
鳳翔就是如今的寶雞一帶,徐達沒費什麼功夫就占據陜西半幅。他絲毫不給李思齊猶豫的機會,分兵攻克蘭州,又命馮勝迅速挺近臨洮。為了不逃到塞外去當野人,李思齊正式決定投降。捷報傳到應天,朱元璋下諭,將李思齊送到京師。同時又叮囑徐達,接下來應該進攻慶陽、寧夏。但是張良弼兄弟詭計多端,如果他們來投降,你一定要注意分辨,不要中計。
徐達沒怎麼在意這條命令,李思齊都投降了,同為河南人的張良弼怎麼就不能投降。明軍繼續向慶陽挺近,一路攻克會州、蕭關、平涼、延安,在五月初四逼近了張良弼的大本營慶陽。
還沒等明軍展開攻勢,又傳來一條利好消息:張良弼見明軍勢大,跑到寧夏去找王保保求援,反而被老對手扣押。
徐達覺得這是個好機會,他派指揮張煥前去招降留守慶陽的張良臣,張良臣表示哥哥被捉了,我愿意投降。徐達大喜,當即派薛顯帶著步騎萬人前去受降。
徐達失算了,他忽略了張良弼兄弟間的感情。要論對張良弼兄弟的了解,他遠不如王保保。王保保扣押張良弼,就相當于抓了個人質,正是為了逼迫張良臣死守慶陽。縱然張良臣真的有心投降,為了兄長性命,現在他也沒有選擇。當天傍晚,他就偷襲明軍營寨,明軍措不及防,全部潰散,張煥被捉,薛顯帶傷逃回。
朱元璋的話不幸應驗,徐達慚愧不已。 現在除了動武,徐達已別無選擇,定鼎西北最艱苦的一戰:慶陽之戰,終于拉開了帷幕。
張良臣敢于對抗徐達,指望的絕不是慶陽那點兵力, 他得到了王保保的許諾,將調動全部力量,屯兵外線,隨時策應慶陽,伺機擊破明軍。
王保保又活了,如果要說誰是西北元軍真正的主心骨,只能是王保保。 雖然他在太原很狼狽地赤著腳就逃跑了,號召力卻依然強大。僅僅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舊部紛紛匯集到他旗下,再加上聯絡的漠南蒙古諸部,王保保手上又擁有了一支數量可觀的隊伍。他決定拋棄前嫌,幫助張良臣抵抗到底。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戰場形勢。 慶陽在甘肅東部,就像伸進陜西的一只拳頭,能從三面威脅明朝控制區,而在它身后,有王保保兵團蓄勢待發,觀察著明軍的調動,時刻準備向徐達發起打擊。
慶陽不足慮,張良臣只是莽夫, 真正可怕的是王保保的機動兵團。就像在太原時一樣,當世兩位名將,又圍繞著慶陽開始了博弈。
還是徐達先出招,明軍的首要任務是切斷慶陽與外界聯系的通道,徹底圍死慶陽,這點毫無疑問。徐達令旗招展,調來傅友德、俞通源、陳德、顧時等,攻占慶陽四面據點,分兵把守,然后自己親率諸將進逼,把慶陽城里三層外三層圍了個水泄不通。
在此期間,西北明軍的力量反而削弱了,因為元順帝在上都也沒閑著,他不斷派出騎兵騷擾北平,朱元璋不得不調回常遇春所部。
常遇春是最讓王保保頭疼的一個明將,此人長著一副漢人的面孔,卻有一顆蒙古騎兵的心。生平最大愛好是砍人,最大本領是帶領騎兵沖鋒。徐達是朱元璋麾下最強的大將軍,常遇春是最尖銳的那根矛頭。這是個打仗不要命的主,多年來橫行天下難嘗敗績,從來都是前鋒的不二人選。 他與徐達相得益彰,功勛卓著,堪稱帝國雙璧。
對于自己的統帥能力,常遇春很謙虛, 「自言能將十萬眾」,因此又名「常十萬」——比不上徐達,比起一般將領還是綽綽有余了。朱元璋很了解常遇春,給他配了個副手:外甥李文忠,這個不引人注目的決定將在后來改變整個戰場的形勢。老朱總計調給常遇春九萬兵馬,其中一萬騎兵——果然沒超過十萬。
常遇春的特點是進攻而不是防御,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御,朱元璋不是指望常遇春回防的,他給常遇春的命令是: 出塞直取上都,一勞永逸解決元軍騷擾北平的問題。
與之前同時進行南征北伐一樣,這次是在東北與西北兩路同時開打。有所不同的是,現在的對手更加強大。
常遇春被調走了,王保保暗自竊喜,最頭疼的明將走人了,還帶走了不少兵力。這個好機會怎能錯過,他捕捉到了明軍防線上的薄弱點,派出韓扎兒出其不意進攻慶陽北面的原州,明軍指揮陳壽力戰陣亡,原州被攻破。
王保保的反擊很漂亮,徐達的外圍防線被撕開一個口子,他急調馮勝前去迎戰韓扎兒。同時還怕王保保乘機大舉發起進攻,又命傅友德、薛顯率騎兵北上進駐靈州,時刻監視王保保的動向。
經過太原的較量,王保保現在深刻認識了對手。他明白,明軍騎兵已今非昔比,貿然進行決戰是愚蠢的,那將正中徐達下懷。這次,他要玩的是不一樣的戰術。
韓扎兒并未如馮勝所想占著原州不動,他很快就放棄了原州,轉道南下,攻下了守備薄弱的涇州。馮勝趕到原州撲了個空,再轉到涇州,韓扎兒早已撤離。
這是王保保的新戰術,他派出韓扎兒、孔興、脫列伯等得力手下,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在明軍防線上到處打游擊,避實擊虛,捅破一點就跑,讓明軍疲于奔命。
得到韓扎兒撤回的消息,徐達還沒來得及松口氣,警報再次傳來。 元將賀宗哲又來了,他繞遠路避開明軍主力,長途奔襲鳳翔。鳳翔已在徐達后方,兵力薄弱,如果這里被攻破,賀宗哲將成為明軍背面一個致命的威脅。
蒙古騎兵來去如風,徐達的防線多處露出破綻,他該如何應對王保保的戰法呢。
別急,先讓我們看看常遇春的北伐進展如何。
上都是元朝的陪都,它位于如今的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到了夏天,元朝皇帝們喜歡到這里來狩獵避暑。不幸的是,元順帝末期,劉福通派出的紅巾中路北伐軍,在關先生、破頭潘帶領下攻陷了上都,把里面的珍寶搶掠一空,然后一把火焚燒了宮殿。大火燒了七天七夜,自此以后,上都再也不復往日風采,成為一座不斷破敗的城市。
從繁華的大都到衰敗的上都,是個巨大的落差。 元順帝幾十年錦衣玉食,哪還呆得慣這種地方,因此他心心念念以收復大都為己任,不斷要求將領們發起反攻。
朱元璋的戰略水平這時已臻化境,他敢于兩線作戰有絕對把握。相比西北的王保保,元順帝手下的殘兵只有一個字形容:菜。現在元順帝的主力由中書省右丞相也速統領,之前也速出鎮山東,被徐達北伐時一頓暴打毫無還手之力,只得狼狽北遁。現在趁著明軍西征,北平空虛,也速重新活躍起來。朱元璋清楚地知道也速有幾斤幾兩,派出常遇春+李文忠的組合,已經足夠讓也速毀滅幾次。
自從在浙西吃了張士誠一個虧后,老朱的計算幾乎沒有出錯過。 常遇春這次北伐毫無壓力可言,明軍取道三河,經鹿兒嶺,過惠州,取大寧,一路沒有遭到強有力的抵抗。在全寧,也速終于做好了決戰準備,可他在常遇春眼里不過是個三流元將。即使也速已竭盡全力,實力的差距就擺在那,結局不會有一點懸念,也速再次大敗而逃。論能力,也速還不如李思齊、張良弼他們,怎麼可能是常十萬的對手。
常遇春一刻不停直取上都,卻再次撲了個空。有了大都的經驗,元順帝早已溜之大吉,望著已是一片廢墟的上都,常遇春決定再加一把火,讓上都徹底變成無人區。 已經衰敗的上都就此徹底被毀,再也沒能恢復。
元上都遺址地圖
常遇春斬獲頗豐,除了俘虜了上萬元軍,還得到了數萬牛馬。他還達成了另外一個成就: 唯一一位攻克元朝兩個都城的將領,這份功勞是絕版的,后人再厲害也無法超越。
至此,薊北悉平,討厭的也速再也不能來搗亂了,常遇春下令班師,他還沒有打過癮,西北戰場還在等著他。
誰也沒有料到, 當北伐軍走到柳河川的時候,無敵的常十萬突然病倒,再也沒能醒來,終年僅四十歲。
大明失去了它的開國第一勇將,朱元璋痛悼不已,賜葬于鐘山之下,并親自出奠。
常遇春的死因沒有定論,記載為「暴薨」,也就是猝死。有說法是死于「卸甲風」,這是種武將的職業病,大致類似于現代暴汗之后狂吹空調,強烈刺激后引發的疾病,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劇烈運動大出汗后最好不要馬上吹空調。
關于常遇春的死,民間還有個傳說,這與他另一個愛好有關。這個愛好其實在朱元璋集團的早期奮斗史中并不少見,那就是屠城。
也不要全怪朱元璋,現在屠城當然是駭人聽聞,可在古代游戲規則就是如此: 封建時代通過戰爭奪取政權的過程,必定是十分殘酷和血腥的。
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兵不必多講。
光武帝劉秀手下云台二十八將中里排第四的耿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嘗挫折」。
曹操也是個屠城高手,屠雍城、屠鄴城、屠柳城,屠得不亦樂乎。
李世民曾屠夏縣。
即便是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哪怕在奪權過程中流血較少,在一統天下的過程里也不可避免伴隨著屠殺。宋軍屠蔡州、屠江州、屠四川,都是有據可查,史家也并不避諱。
清軍入關在各地的屠殺,更是不勝枚舉。
各個王朝只要大動刀兵,屠城幾乎是戰爭的標配。
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常遇春更是個中佼佼者,屠城、殺降都是他拿手好戲。及至后來老朱要求部下收斂,常遇春也依然如故。他和徐達在池州九華山設伏擊敗陳友諒部下,俘虜了三千敵軍。常遇春又要殺降,徐達不同意,在他還在向朱元璋打報告請示時,常遇春就已連夜把降兵坑殺一半。搞得朱元璋一再批評他:你把人都殺光了,攻下城池又有啥用?—— 「克城無多殺。茍得地,無民何益?」
自古就有「殺降不祥」的說法,常遇春壯年暴薨,有人就把這些聯系到一起,認為是他殺戮太多折了陽壽。
常遇春英年早逝是大明一大損失,戰爭還要繼續,慶陽還需要增援,朱元璋任命李文忠統帥得勝之師,火速回師陜西。
常遇春蟒袍畫像,衣服上是四爪蟒而非五爪金龍
李文忠,之前提到他時,他還是個十四歲的孩子,名字也不叫李文忠,叫做保兒。
那還是在至正十三年(1354年)的時候,朱元璋剛拿下滁州。不日,有人求見,朱元璋聽到名字后,立馬飛奔而出,只見門外三人衣衫破爛、形容枯槁。這一大二小三個人, 一個是他姐夫李貞,兩個孩子是侄兒朱文正和外甥保兒。
朱元璋望著他們不禁悲從中來,一大家子人死的死散的散,自己成了孤家寡人,沒想到世上還有活著的親人。
失散多年后至親來投,弄得老朱一會哭一會笑。
保兒是朱元璋二姐朱佛女之子,二姐已經病故,只剩這一根獨苗。
朱元璋想到二姐生前對自己最好,愛屋及烏,對保兒非常喜愛,讓他隨自己的姓,改名文忠,收為養子。
朱文正,朱文忠,一個侄兒一個外甥,名字聽起來文縐縐就像文臣的謚號一樣。
當時誰也不會想到,若干年后,這兩個少年都會成長為為朱元璋獨當一面的戰神。
朱文正在洪都威風凜凜,堅如磐石,他的下落后面再交待,現在該講講朱文忠了。
相比朱文正,李文忠毫不遜色。經過短短四年學習后,至正十七年(1357年)他就開始在池州之戰中嶄露頭角,當時他的上級領導也是常遇春。短短數年,朱文忠南征北戰,數次擊敗張士誠,讓人刮目相看,被朱元璋提拔為「同僉行樞密院事」,這是樞密院二把手的職務。
至正二十二年的處州兵變是朱元璋在浙東的一次危機。降將蔣英刺殺金華守將胡大海,處州苗人降將、副元帥李祐之等人聽說后,也率部叛亂,準備和蔣英一起投奔張士誠。
浙東軍隊倒戈,局面失控,形勢十分危急。
朱文忠此時正駐軍嚴州,消息傳來,按慣例需要稟報朱元璋定奪。可如果這樣,時間恐怕就來不及了,叛軍很可能逃走。
朱文忠做了個決定,他沒有請示朱元璋,直接帶兵殺向金華。猶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現在叛軍面前,擒殺叛軍主將,隨后恩威并施,一舉平定了這次叛亂。
對這個外甥朱元璋相當服氣,他非但沒有怪罪朱文忠擅自行動,還拜他為浙東行省左丞,總制嚴、衢、信、處、諸全軍事。
這一年,朱文忠才23歲,已成封疆大吏。
從此,朱文忠成為釘在浙東的一顆釘子。數年里,張士誠派出賬下最能打的大將李伯升,動不動就是十幾萬兵力多次進犯浙東,都不能撼動朱文忠分毫,反被他打得滿頭是包。
看來,朱家人善于防守,是有傳統的啊。 對了,鑒于朱元璋已經連生了幾個兒子,為避免混亂,至正二十六年在朱文忠被加封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時,已被恢復了李姓,現在該叫他李文忠了。
常遇春薨了,擔子交到了李文忠肩上。現在,慶陽的形勢正如火如荼,面對王保保的到處出擊,徐達已看出敵人的戰術還是圍魏救趙,就是要故意吸引他分兵來救,以解慶陽壓力。 徐達是個堅定的人,他再次決定堅持原計劃行事,不管鳳翔,集中全力先攻下慶陽。
問題的焦點集中到了兩座城上,慶陽和鳳翔,誰先被攻破,誰就失去了戰場主動權。
李文忠這支生力軍是決定成敗的一顆關鍵棋子,只要他早一天到達慶陽,明軍的勝算就多一分。
李文忠不敢怠慢,急行軍往慶陽趕去,可是走到太原,卻收到一個情報,重鎮大同被大量元軍包圍了。
王保保又出招了,韓扎兒、賀宗哲在陜西與明軍拉鋸,看到山西空虛,他派出另兩個得力手下孔興、脫列伯神不知鬼不覺竄入山西,圍攻大同,一旦大同被攻破,收復不久的山西將重新陷入混亂,這一招釜底抽薪著實厲害。
戰局發生意外,擺在李文忠面前有兩個選擇, 按原計劃增援慶陽,還是改變計劃解大同之圍。
按照朱元璋的指示,應該直奔慶陽增援徐達,可如果后院起火,戰場主動權就會落入王保保的算計之中,他手上會多出幾種戰略選擇,一旦讓東北和西北元軍重新聯成一片,王保保的力量將膨脹到一個可怕的地步。
這時再請示已經來不及了,如果是穩健的將領,多半會選擇按部就班增援慶陽,與徐達合兵后再作區處, 可他是李文忠,剛剛接替常遇春不久的李文忠。
和在處州兵變中一樣,李文忠沒有向徐達和朱元璋請示,迅速決定: 全軍轉向,直奔大同。
增援慶陽是比較穩妥的選擇,解圍大同卻比較冒險。稍作計算我們便能明白,這是個不容有失的結果。
萬一大同解圍不成,最壞的結果是大同、鳳翔全部失陷,而慶陽可能還未攻下。關隴元軍士氣將暴漲,徐達之前的努力可能全部白費。如果是這樣,就算是外甥的身份也未必保得了李文忠。
此戰必須勝,而且要大勝,打平就是失敗。
李文忠或許以常遇春為榜樣,他是否有常遇春的實力呢,事實證明他做到了。明軍轉道北上,先在馬邑擊潰北元小股部隊,生擒平章劉帖木兒。隨后在大同城外大敗元軍主力,脫列伯被俘,孔興逃跑途中被部將所殺,明軍大獲全勝。
李文忠畫像
《孫子兵法》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過這句話得建立在實力之上,不聽命令擅自行動,萬一失敗等來的很可能是軍法從事。
軍令如山,現實中真正敢這麼做的將領不多。 李文忠敢做是建立在對實力的絕對自信之上。何其猛哉!常遇春后繼有人,如果是他還在世,恐怕也會做出相同的選擇吧。
此戰以后,元順帝僅存的一點雄心壯志也被擊得粉碎,他再也沒有力量插手關內了, 「從此無復向南矣」。他這時還不知道,這只是大明新一代戰神李文忠在北方的初次亮相,在之后,李文忠這個名字還將不斷成為他的夢魘。
而此時,慶陽的徐達也表現出了實力,堅守三個月之后,城內已糧盡彈絕,卻沒能盼來王保保的援兵。慶陽終于被攻破,張良臣父子投井自盡失敗,被生擒后斬首示眾。
經過艱苦的奮戰平定山西、陜西。徐達兵團殲滅了元軍西北兵團大半主力。王保保這次雖然沒親自下場,但他的戰術不可謂不強,遺憾的是最終還是棋差一招,沒能撼動徐達、李文忠這對新的帝國雙璧。
西征并未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