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軍事
历史故事
明星
娛樂明星
设计
装修
全部
    
三國歷史上非常詭異的一場戰役,交戰雙方分出了勝負,卻沒有輸家
2023/05/12

這一仗規模宏大,但在三國歷史上一點都不起眼,不是非常熟悉三國歷史的人可能聽都沒聽說過。最詭異的是,在三國戰爭史上,這一次戰役的對陣雙方蜀國和魏國雖然決出了勝負,卻沒有輸家,大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這就是興勢之戰。

這一仗,魏國出動兵力近十萬,蜀國也至少動用大幾萬人,可是卻打得虎頭蛇尾。有些研究歷史的人說,這一仗是曹爽為了對外建功立業以立威,但在我這個研究軍事的人眼里,卻充滿著詭異和蹊蹺。

我們就來講一講。

一、曹叡死了

魏明帝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初一,魏明帝曹叡死了,其養子齊王曹芳即位,年僅8歲,因此魏明帝曹叡遺命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輔政。

曹爽和司馬懿的明爭暗斗是為人熟知的。兩者斗爭的重點其實在于兵權。

曹叡初期,司馬懿本都督荊州諸軍事,隨著曹真的死,改為都督雍州、涼州諸軍事。因而司馬懿在這兩個地方經營多年,擁有很大的勢力,培養了很多親信。荊州方面倒也罷了,自從關羽敗亡后,這邊的重要性就下降了很多。而原本在魏國四大戰區地位偏低的關隴戰區卻因為諸葛亮的連年北伐,反而成為了第一戰區。魏國在此一線的精兵強將為數眾多。而司馬懿偏偏又是魏國負責關隴戰區時間最長的一個。可以說,關隴戰區是司馬懿實實在在的勢力范圍。

曹芳即位后,司馬懿和曹爽共同執掌中軍,又獲得了部分中軍的兵權。所以,雖然曹爽是大將軍,是武職之首,實際上在軍中的勢力反而遠遠不及司馬懿。

但是,司馬懿以外臣的身份掌握曹魏兵權,并不符合曹操留下來的祖制。曹魏兵權向來由曹氏和夏侯氏這兩系控制,這是魏國的根本制度,也是保證魏國皇權的關鍵所在。因為諸葛亮的存在,這種常規被暫時打破,但諸葛亮死后,外來威脅已除,司馬懿身為輔政大臣,執掌中軍,又在關隴、荊州兩大戰區擁有強大的勢力,實際上已經對曹魏皇室形成巨大威脅。

為了保證曹魏皇室安全,曹爽在執政之初就定下決心,要削奪司馬懿的兵權,弱化他的影響力。注:削弱司馬懿權柄是曹叡定下的決心,故一開始定的輔政班子是以燕王曹宇為首的宗親班子,因為病得昏頭昏腦,受劉放、孫資挾持,才改為曹爽、司馬懿。曹爽要奪司馬懿權,不過是貫徹曹魏皇室一貫以來的政策。

上一篇文章講到,經過三年半的斗爭,曹爽終于把領軍將軍蔣濟升為太尉,改命其二弟曹羲為中領軍,而魏明帝的心腹畢軌為中護軍(后以表弟夏侯玄繼任),另一個弟弟曹訓為武衛將軍,這樣一來就把中軍的兵權全部轉移到曹氏手中。

不過我們之前就講了,第一個回合的較量司馬懿雖然吃了點小虧,但并不嚴重。這是因為原先的領軍將軍蔣濟雖然偏向司馬懿,但并不是司馬懿的嫡系,兩人資歷相當,蔣濟用不著給司馬懿當小弟。司馬懿對中軍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而且蔣濟這個人,人品極差,貪財而無義,并不可靠。

所以司馬懿對付曹爽的手段是以敵國自重,根基還是布在外軍。但是奪取中軍的控制權對曹爽來說就不一樣了,他本身就沒什麼實力,有了中軍后就有了和司馬懿抗衡的資本。

既然有了資本,自然就有了下一步的動作。

曹爽把目光看向了司馬懿最根深蒂固的關隴戰區。為什麼要選擇關隴戰區?

一來因為蜀國的威脅,魏國在此多為精兵強將。二來司馬懿在此地有很深的經營,必須要打破。三來關隴這邊的將領又是曹爽之父曹真的舊部,曹爽可以通過這層關系來削弱司馬懿的影響。

公元244年,曹爽和司馬懿達成了一項利益交換。擔任中護軍不久的夏侯玄改任征西將軍、假節、都督雍州、涼州諸軍事,并以夏侯淵次子夏侯霸為右將軍、討蜀護軍,為夏侯玄的副手。作為交換條件,空出來的中護軍一職改由司馬懿長子司馬師接任。我們可以看到,為了打擊司馬懿的根本,曹爽下了血本,用極為重要、手握大權的中護軍,來換取司馬懿對夏侯玄出任征西將軍的認可。注:中護軍雖然隸屬中領軍,但所謂護軍,其實有著監軍的職能,同時又掌握中軍將領升遷選拔的大權。其重要性并不弱于中領軍。

從這一利益交換就可以看出來,曹爽雖然在爭奪中軍的第一回合上了上風,但總體上還處于弱勢。用夏侯玄出任征西將軍這一安排,非常有深意。因為夏侯玄是一個能被司馬懿認可的人選。夏侯玄是夏侯尚的兒子,夏侯尚是司馬懿的老朋友,兩家是世交。而且司馬懿相當喜歡夏侯玄,關系相當不錯,長子司馬師跟夏侯玄是發小。可見如果不是提名夏侯玄出任征西將軍,在司馬懿那邊是通不過的,更何況提名夏侯玄的同時還把中護軍交出去。

同時曹爽考慮到夏侯玄的父親夏侯尚一直出任征南將軍,執掌荊州方向戰事,和關隴諸將并無多少瓜葛;所以特地安排夏侯霸為副手。夏侯霸之父夏侯淵是曹操三大將之一,長期負責關隴戰事,關隴諸將也全是他老部下。

曹叡的用心,司馬懿當然很清楚,對于夏侯霸的任命,他也沒反對。你曹爽埋伏了這手棋,但我司馬懿也埋伏了另一手棋。那就是常年征戰關隴、威名卓著、根基深厚的前將軍、雍州刺史郭淮。

郭淮是正兒八經的司馬懿鐵桿,關系好到什麼程度呢?

眾所周知,曹爽被殺后,夏侯玄被召回洛陽,司馬懿對夏侯玄還不錯,僅僅解除兵權,沒動他。但夏侯霸卻叛逃蜀國,其中有一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和接任征西將軍的郭淮關系極差。

負責潤滑夏侯玄與關隴諸將之間關系的夏侯霸,居然和關隴諸將之首郭淮鬧翻了。郭淮是夏侯淵的老部下,居然和夏侯霸鬧翻了!可見司馬懿在關隴戰區耕耘之深。

在司馬懿對關隴戰區控制如此之深的情況下,想要動搖司馬懿的根基,必須經營自己的勢力。

那麼如何在一個戰區經營自己的勢力呢?無非通過人事安排,手段無非兩種:升和賞。但是沒有軍功就無法升賞。怎麼辦?好辦,兩個字,打仗。因此曹爽和夏侯玄決定攻打蜀國,然后借戰勝之名進行洗牌。當然啦,曹爽的黨羽對外宣稱,這是為了讓曹爽建立軍功名聲,以和軍功卓著的司馬懿抗衡。

于是,三國歷史上最詭異的一場戰役拉開帷幕。

二、漢中的防御體系

漢中是蜀國防御魏國的前哨也是進攻魏國的基地。但諸葛亮死后,情況發生了變化。諸葛亮的繼承者蔣琬改變了諸葛亮奪取關隴的攻勢戰略,改為主要進行戰略防御、伺機奪取魏國涼州。

因此漢中作為攻打魏國基地的作用被減弱了,主要變成防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漢中實在養不起那麼多兵,蜀軍主力不能再集結在漢中了(這一點不展開講了,否則就變另一篇文章了)。所以蔣琬采用梯次縱深部署的策略,主力大軍在成都、涪(今四川綿陽涪城區)、漢壽(今四川廣元昭化北一線),而漢中僅由鎮北大將軍王平率不到三萬人鎮守。一旦魏國來攻,主力再行北上。

而漢中防御則根據關隴方向的四條通行道路分為三線梯次防御部署:第一線是防御陳倉道的陽平關,防御褒斜道的山口諸要塞,防御儻駱道的山口諸要塞,防御子午道的黃金戍。

第二線是陽平關背后的定軍山、天蕩山支點,褒斜道口修筑的漢城支點,儻駱道和子午道口修筑的樂城支點。

第三線就是最后支撐點南鄭。

這里簡單講一下樂城和漢城。一般來說,漢中進行防御,只要控制住幾條通行道路即可。但防御必守谷口,更要依山據險。如果是長期的防御戰,那在一線的軍隊宿營、飲食、休整都是問題,因此蜀國在褒斜道和儻駱道出口之處修筑了樂城和漢城兩個兵站基地,通過這兩個支點對一線防御陣地進行后勤補給、兵員輪換、休整,并在一線失守后作為二線支撐點進行堅固防御。我們以前在長平之戰中講到的二彰城就是同樣性質。

好了,小知識講解完畢,我們繼續。

當時王平手中僅不到三萬兵馬,要完成這樣的防御部署,兵力上是有點小問題的。這其實也是曹爽和夏侯玄選擇攻打漢中的原因。諸葛亮在世,漢中大兵云集,而現在防御被大大削弱了。

三、一場詭異的戰役

看起來曹爽、夏侯玄時機似乎選擇不錯,但接下來卻出問題了。從關隴方向攻打漢中一共四條通行道路,最常用的是陳倉道,其次是褒斜道,再次是子午道,最后是儻駱道。決定排序的是各條道路的長度,通行情況,水路運輸等等。

其中儻駱道雖然距離最短,但山路險峻,通行困難,更為重要的是儻駱道中可以用來為大軍運輸的駱水河谷和儻水河谷只占全程七分之一,這就會造成后勤運輸上的極大困難,非常不利于大部隊行動,但適合進行策應和奇襲。

魏國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春,曹爽進抵長安,隨后與夏侯玄合兵一處,以郭淮為前鋒,司馬懿次子司馬昭為征蜀將軍,出任夏侯玄副手,大舉興兵從儻駱道進軍攻打漢中。

這短短的一句話就是這一戰的最詭異之處,曹魏近十萬大軍居然只從儻駱道一條通行道路進軍,而且是歷代戰爭史上秦嶺古道中最不常用的一條。這就非常的不可思議了。

蜀軍主力在涪,距離漢中有將近千里之遙,這本是蜀軍因為糧食壓力,迫不得已的防御策略。但對魏國來說卻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魏軍的進軍距離比蜀軍的增援距離近多了,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時間差。

漢中防御雖然依山據險,但最要命的問題是四通八達,是兵家的衢地。要保衛漢中安全,必須守住所有的進出道路,否則只要敵軍攻進漢中盆地,就基本守不住了。

漢中守將王平手上只有不到三萬人,實際上其中的戰斗兵員或稱精壯不到一萬五(古代各朝各代戰斗兵和后勤兵的比例不盡相同,以三國為例的話,大約在一比一)。按照漢中的防御體系,這點兵力捉襟見肘。所以一開始聽聞魏國大舉進攻的消息,王平手下的部將建議收兵固守漢城、樂城待援。為什麼這麼建議,而不是御敵于國門之外?就是因為兵力不足。

這一建議直接被王平否決掉了。道理非常簡單,魏軍就是從儻駱道一路而來,王平為啥要放棄所有前沿要塞退到第二線防御?

于是王平命護軍劉敏率主力占據儻駱道出口處興勢山一線,自己則率一部在后,防止魏軍向黃金戍迂回。王平陣勢一擺,此戰結果就已經注定了。魏軍擠在狹長的儻駱道中,空有優勢兵力展不開,強攻破關難度極大,后勤補給又跟不上,必敗無疑。

戰役的經過和結果在意料之中,曹爽「狼狽」敗回。

四、輸掉了戰役的曹爽卻成為贏家

可是,我不禁要問,魏軍的作戰計劃是誰做的?為什麼做出這麼白癡的方案?

答案似乎很明顯,曹爽是三國最大的草包呀。

可是哪有這麼簡單的事?如果曹爽、夏侯玄不懂軍事。那夏侯霸懂不懂?郭淮懂不懂?司馬懿懂不懂?

要知道14年前,曹爽的父親曹真也曾大舉伐蜀,可曹真的作戰計劃是四路進兵。曹真本人率主力走子午道,司馬懿率荊州軍團走西城道,郭淮等部走褒斜道,費曜等部走陳倉道;四面圍攻漢中。

《三國志》說因為天氣原因,曹真走到一半退軍了。真實情況是曹真的四路進兵至少有一路吃了敗仗,情況和曹爽一模一樣,就是在興勢被蜀軍阻擊。曹爽再蠢,自己老爸怎麼攻打蜀國的總知道吧。就算曹爽、夏侯玄都不懂軍事,夏侯霸可是親身參與了那次作戰的,在興勢被蜀軍揍的就是夏侯霸本人。

這就是第一個詭異之處。漢中防御出現了明顯漏洞,情況比當年曹真那次出兵有利多了。然而魏國從上到下卻視而不見,特別是曹爽還偏偏重蹈覆轍。

看起來,責任全是曹爽的。

那我們來看下一條詭異之處。

對于曹爽的用心,司馬懿也有他自己的安排。戰前,司馬懿派了司馬昭做夏侯玄的副手,往這支征蜀大軍里摻沙子。先鋒官郭淮在戰役中甚至提前撤退。戰役中期司馬懿給夏侯玄寫信勸他們撤退,卻故意把私人信件搞得天下皆知。戰后司馬懿發動力量,制造曹爽無能、喪師辱國的輿論。可以說司馬懿的布局很完美。按照《三國志》的記載,曹爽這次兵敗后,朝野上下怨聲載道,一片嘲諷之聲。這就意味著在這次較量中,司馬懿獲勝,曹爽大失人心,大大減分。一個輔政大臣減分,自然應該是另一個輔政大臣加分。

可問題卻來了,在興勢之戰之前,司馬懿尚能和曹爽抗衡;興勢之戰后,司馬懿節節敗退,大權盡被曹爽奪去。司馬懿只能稱病躲回家中。

這就奇怪了。按照《三國志》的宣傳,曹爽是個草包,剛剛經歷了大敗,丟盡了臉。怎麼三國第一陰謀家,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老先生反而敗下陣來了呢?

就算把司馬懿吹成一朵花,但結果是不會說謊的。興勢之戰是一個分水嶺,此戰后,本還能和曹爽抗衡的司馬懿失去了抵擋之力。

那麼只有一個原因,此戰后曹爽完成了對關隴戰區的洗牌,司馬懿失去了和曹爽對抗的資本。

我們前面說到,曹爽打了勝仗就可以用升賞的手段來對關隴戰區進行洗牌。

那麼打了敗仗還能不能洗牌呢?

當然能。升官和賞賜是一種手段,撤職和懲罰自然是另一種手段。打了敗仗要追究責任,曹爽的責任誰能追究?還不是追究關隴戰區里不聽話的諸將責任麼。

第一個有責任的就是郭淮。《郭淮傳》記載:五年,夏侯玄伐蜀,淮督諸軍為前鋒。淮度勢不利,輒拔軍出,故不大敗。

造成的結果是什麼呢?費祎進兵據三嶺以截爽,爽爭崄苦戰,僅乃得過。看到沒,造成的結果是曹爽自己遇險。

郭淮身為前鋒,進不能突破蜀軍在興勢的防御,退兵時又先跑了,導致主帥遇險,這是死罪。

可是郭淮沒有被處理,這說明有人保他,這只能是司馬懿。一方面郭淮沒有被處理,按理說司馬懿在關隴的根基沒有被動;可另一方面司馬懿卻在與曹爽的斗爭中節節敗退。這就充分說明不處理郭淮這是項交換。

你司馬懿要保郭淮,可以,沒問題。但郭淮以下的將領呢,司馬懿還能開口干涉嗎?司馬懿就算厚著臉皮說話,一句話就堵回去了:對不起,不處理郭淮已經給足您老面子了,其他人再不收拾,我曹爽身為大將軍,難道是擺設嗎?這又是一個釜底抽薪之計。

撤了職就空出了位子,就得補新人,新人一補,洗牌工作完成。

曹爽未必不懂軍事,但這一仗勝或者敗,對他來說無關緊要。打了敗仗對他來說沒什麼不好,損失的都是關隴戰區的力量,這些力量都屬于司馬懿,損失多點反而更好。甚至曹爽都有可能是故意失敗,以便于把司馬懿的基本力量消耗掉。

司馬懿沒有想過的就是這一點,如果曹爽因勢利導,故意消耗你司馬懿在關隴的基本盤,并在戰后追究關隴諸將責任,發起清洗,你司馬懿根本沒有辦法去阻攔。除非你司馬懿上表指出責任是曹爽的,那就得公開翻臉,而且還未必能成功。在沒有做好充足準備前,這個臉是翻不了的。

所以我們就會看到最終結果是,在《三國志》一片曹爽的無能聲中,反而是司馬懿失勢了。詭異不詭異?蹊蹺不蹊蹺?

看起來很詭異,其實只要想通一點就行了。曹爽如果不是草包,不倒行逆施,司馬氏的晉朝就失去了合法性。

五、綜述

興勢之戰,是三國時期一次大規模戰役。蜀國打了勝仗,守住了漢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魏國打了敗仗,但曹爽卻借機對關隴軍區司馬懿原有勢力進行了清洗,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雙方皆大歡喜。

唯一的失敗者是被今人奉之為三國第一權謀家的司馬懿。曹爽和司馬懿交鋒的第二個回合,大獲全勝。

那麼,看起來曹爽非常厲害,把威望比他高、功勞比他大、能力比他強的司馬懿壓制的毫無脾氣。其實不然,曹爽并沒有這麼厲害,曹爽和司馬懿斗爭的這些年里犯有嚴重錯誤,稱不上一個高明的政治家。

這是因為司馬懿并不是什麼權謀家罷了。如果司馬懿都能算權謀家,那麼犯有嚴重錯誤卻還能玩弄司馬懿于鼓掌的曹爽算什麼呢?我們翻翻古人對司馬懿的評價,有幾個人評價他是權謀家的?今人讀史,不求甚解,謬以千里。

那麼曹爽到底犯有什麼嚴重的錯誤呢?


昆陽之戰:綠林軍以區區2萬之眾擊敗了王莽42大軍,歷史最傳奇的一戰,其實失敗者的戰略并沒錯
2023/06/02
鄱陽湖大戰:朱元璋一戰定乾坤,擒殺梟雄陳友諒!
2023/06/02
陘城之戰:是戰國被忽略的一場戰役,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
2023/06/02
「明清松錦大戰」文臣作死掐滅明朝的希望,洪承疇也淪為貳臣之首,文人誤國比武人更甚
2023/06/02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王振挾持,以五十萬大軍親征蒙古瓦剌部
2023/06/02
西周后期「國人暴動」,導致國王流亡十四年,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2023/06/02
鄢陵之戰:一場風度翩翩的戰爭,卻耗盡了晉楚的戰爭動力!
2023/06/01
鞍之戰:有禮有節的生死戰,讓你知道春秋時期的貴族是怎麼打仗的嗎?
2023/06/01
伊闕之戰:戰神白起有多厲害?韓魏成為了待宰的羔羊
2023/06/01
漢朝戰爭:白登山之圍,劉邦攻打韓王信,30萬大軍被困白登山
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