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當時西夏不只30萬人,至少50萬人。
蒙古前后與西夏進行了五次大戰(也有說是六次。第五次大戰,也就是1224年到1226年期間的最后決戰中,蒙古曾有短暫的撤軍,所以有人認為這是兩次戰爭,不過我認為是一次前后連貫的行動,因此應該算一次)。
(蒙夏之戰)
這個問題,我們分兩個方面來回答。
其一,蒙古多次攻打西夏的借口。
蒙古多次攻打西夏的借口,一般有這些:一是西夏與蒙古的死對頭金國交好,或者聯合金國抗擊蒙古。二是西夏不按照協議向蒙古繳納歲幣。三是西夏不隨蒙古出兵攻打別的國家(比如花剌子模等)。四是西夏不按時向蒙古提交質子(把西夏皇帝的兒子送到蒙古為人質)。
其二,蒙古多次攻下西夏的真正目的。
蒙古攻打西夏的借口,只是蒙古人自己口中說的。那麼,他們多次攻打西夏,又不一次性滅掉西夏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一是蒙古最早的實力弱,并不能一次性滅西夏。
最早一次攻西夏是在1205年,成吉思汗還沒有稱大汗,那時候力量比較弱。
二是蒙古拿西夏練兵。蒙古要拿下強大的金國,需要找一個地方練兵。西夏的情況和金國差不多,因此西夏就成了蒙古的練兵場所。
三是蒙古需要西夏提供糧食等后勤保障。蒙古攻打西夏多次,西夏每次最后都投降了,并答應提供糧食歲幣等。蒙古缺少糧食,在不能完全拿下西夏的情況下,讓其提供糧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蒙古滅西夏路線圖)
有了上面的分析以后,咱們再來回答,蒙古在和西夏最后一次大決戰中,西夏為什麼不堪一擊?
第一,蒙古軍非常熟悉西夏的情況。
蒙古軍經過了前四次在西夏的練兵和摸底,對西夏軍隊的兵力情況、戰術打法、將領實力,以及西夏皇室處理問題的方法都一清二楚。可以說打起來知根知底,可以針對性地進行戰術布置安排。
比如,蒙古軍與西夏交鋒的第一戰,蒙古軍拖雷的軍隊3萬人,西夏阿沙敢不軍隊10萬人。本來蒙古軍兵力居于劣勢,但是拖雷在指揮這次大決戰的時候,因了解西夏軍隊的打法,最后反而以少勝多,全殲阿沙敢不,拿下黑水城。
再比如,蒙古軍本來想象第四次次那樣,先攻西夏都城中興府,但是,他們知道中興府兵將眾多,無法攻下,于是假裝攻打中興府的大門靈州城,從而把中興府的30萬大軍誘出來,采用「圍點打援」的方式,一舉殲滅西夏這30萬大軍,從而讓都城中興府成為一座空城。
(成吉思汗)
第二,蒙古軍的實力非常強大。
蒙古軍在發動最后一次和西夏的大決戰前,于1217年發動了和西夏的第四次大戰。
當時,蒙古和花剌子模發生矛盾,向西夏征兵。但是西夏不同意,因此成吉思汗提兵和西夏大戰了一次。
這一次圍攻西夏的都城中興府,西夏皇帝逃到靈州,留太子守城。后來成吉思汗忙于和花剌子模的戰爭,在西夏求和的情況下,放了西夏。此后,成吉思汗領兵西征,但并沒有放棄對西夏的壓迫。
成吉思汗留下大將木華黎與他的兒子孛魯對付西夏和金國,他們繼續對西夏形成壓迫的態勢。當成吉思汗西征回來,再打西夏的時候,可以說,這時候的蒙古軍無論在膽氣還是實力上,都空前強大。所以打西夏非常容易。
第三,西夏軍隊普遍有「恐蒙癥」。
蒙古最后與西夏的決戰進行了四次大戰:一是黑水城與阿沙敢不的大戰。二是沙洲城與籍辣思義的大戰。三是靈州城外與嵬名令公的大戰。四是圍攻都城中興府。從這四次大戰來看,西夏的將領普遍比較害怕。
尤其是嵬名令公帶領30萬人前往救援靈州,出兵的時候就游移不定,打仗的時候戰術錯誤,逃跑的時候慌亂不堪。所以,30萬大軍毀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