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寫有關「安史之亂」起因的文章時,就有小伙伴提到睢陽保衛戰,想讓我講一講這場改變了「安史之亂」進程,對大唐國運有著重大意義的戰役。奈何在下才疏學淺,一直不知該怎麼下筆。經過了一番深入地學習研究、查資料,做足了功課之后,我才終于斗膽獻丑,嘗試著講述一下那段扣人心弦,蕩氣回腸的睢陽保衛戰。
想要說明白睢陽保衛戰,首先得弄清這事的起因經過和時代背景。
公元755年,安祿山糾集平盧、范陽、河東三鎮人馬,在范陽起兵,發動了令大唐盛世戛然而止的「安史之亂」。戰爭一開始,安史叛軍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路橫掃,長驅直入,接連攻克洛陽、長安二都,迫使唐玄宗李隆基不得不逃往了巴蜀之地避難。
隨后,為了切斷大唐的錢糧稅賦命脈,徹底掐滅大唐逆境翻盤的可能性。757年,弒父奪位的安慶緒派遣大將尹子奇,統率著13萬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向了大唐的「錢袋子」——江淮地區。
起初,包括尹子奇在內的所有叛軍都認為,這肯定是一場進攻方占據絕對優勢,輕松愉快地刷經驗行動。畢竟就連帝國精銳的河西、隴右軍,都被安史叛軍像打孫子一樣給團滅了,睢陽地區那區區幾千殘兵敗將,被收拾還不是分分鐘鐘的事嗎?
然而後來發生的一切,卻讓他們深刻體會到了「噩夢」究竟是怎麼煉成的。
在通往江淮的必經之路上,尹子奇遇到了一枚「釘子」——睢陽,以及本文的主角,大唐第一「狠人」——張巡。
張巡,字巡,蒲州河東人,開元年間中的進士。按照史書記載,他從小博覽群書,通曉戰陣兵法,妥妥地是一個允文允武的全才。更為難得的是,張巡年輕時就有著遠大的志向,喜歡結交各種志趣相投的有志青年,亦或知識淵博的長者,可謂是相當的有逼格。
從政之后,張巡有能力有手段,將治下管理的井井有條,很受當地民眾的擁護。不過,由于不愿意巴結投靠權臣楊國忠,所以盡管政績卓越,各項考核都很優秀的他,不僅沒有得到提拔,反而是被平調到真源縣繼續當縣令。
就在張巡以為自己這輩子注定將會是一個郁郁不得志,平凡而普通的小角色時,改變許多人命運的「安史之亂」爆發了。
安史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嫉惡如仇的張巡自然是非常的痛恨這些導致生靈涂炭的亂臣賊子。眼看自己的頂頭上司貪生怕死,面對叛軍毫無節操的就投了,張巡怒發沖冠,當即在真源玄元皇帝祠發表了討賊感言,并召集眾人對抗安史叛軍。
憑借自己出色的軍事才能,張巡率領召集而來的千余人,先后在雍丘、寧陵與安史叛軍展開激戰,并取得了豐碩的戰果,而張巡也因戰功,被朝廷任命為了河南節度副使。
後來,在睢陽太守許遠的求援后,張巡更是率領著三千人馬義無反顧地前往了睢陽馳援。
到達睢陽后,他很快就發現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信心。
關于這一點,其實并不難理解,算上張巡帶來的3000來人,以及睢陽城中原本的3800人守軍,整個睢陽城滿打滿算只有不到7000人的兵力。而此次前來進攻的安史叛軍卻有13萬人之多。
面對如此懸殊的兵力對比,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很難保持樂觀與淡定,但是張巡顯然是屬于那類極少數人。
望著底下人心惶惶的部眾,張巡先是從理論層面上深刻闡述了我方的正義性與光榮性,又結合具體的事例,詳細列舉了我方人雖少,但勝在戰法靈活、以逸待勞的優勢,以及敵方人多,但卻輕敵志驕、成員混雜的劣勢,并明確指出大唐會獲得最終勝利的歷史必然性。最后,又放了一個大招,說朝廷已經許下承諾,殺賊平叛后,會對參與剿賊的人加官進爵,論功行賞。總而言之,只要跟著張大人好好干,踏踏實實地砍人,好處那是大大的有。
在張巡一番聲情并茂、深入人心的激情演講的鼓動下,城內的守軍頓時一掃之前的沮喪絕望,變得熱血沸騰,斗志昂揚。大家紛紛表示愿意在張大人和許大人的領導下,統一思想,凝聚意識,誓死守衛睢陽城,絕不讓叛軍的一兵一卒踏入江淮地區。
可以說,張巡僅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將隊伍的積極性與戰斗力完全激發出來了。
瞅瞅,這組織里,這動員力,簡直不要太強悍,擱后世那絕對是教員級別的大神啊。
扯遠了,咱們聊回正題。
睢陽之戰開始后,叛軍主帥尹子奇仗著自己人多,指揮手下分成多個梯隊輪流攻城,妄圖用車輪戰,晝夜不停,在最短時間拿下睢陽城。結果在付出20000名士兵和60多位將領死亡的代價后,依舊未能如愿攻破睢陽。之后,尹子奇改變戰法,派出間諜潛入城中,妄圖里應外合,拿下城池,但被機警的張巡識破,反倒是讓張巡將計就計,打了一波偷襲。
萬般無奈,叛軍只能暫時撤退休整。結果又是補充人馬援軍,又是調集攻城器械,足足等了兩個月,叛軍這才繼續開始攻城。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軍,張巡帶領士兵出城殺敵。他身先士卒,浴血奮戰,全軍上下備受鼓舞,大家士氣大振,一鼓作氣竟然打得尹子奇大軍連連敗退。後來,張巡更是設計讓手下南霽云射瞎了叛軍主帥尹子奇的一只眼睛。
可以說,張巡是充分發揮了自己天才的軍事指揮才能,利用僅有了幾千人馬,一座孤城,硬生生頂住了擁有優勢的安史叛軍的進攻。
就這樣寒暑罔替,你來我去,攻守雙方在經過了長達半年的拉鋸戰后,睢陽城依舊如同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一般,屹立不倒。此時,安史叛軍這一方面已經徹底絕望了。眼見用盡了吃奶的勁也拿不下來,黔驢技窮的他們只好將睢陽團團圍住,妄圖將城中守軍活活餓死。
在求援未果后,城中糧草也消耗殆盡,甚至就連雀蟲鼠都被吃干凈了。為了繼續堅守下去,張巡做出了驚人的決定,他含淚親手將愛妾殺掉,充當軍糧。見狀,其余軍官也紛紛效仿,將家中的妾室家奴殺了。更有甚至,為了讓守軍能夠填飽肚子,有力氣殺敵,不惜主動自裁,以身做糧。
就這樣,城中的守軍先是吃妾室家奴,然后是老人婦女,再然后是孩童。最令人動容的是,即便是面臨如此絕境,城中依舊是軍民團結,無人反叛。
史書記載,「人知必死,莫有叛者」。
當城破之時,擁有三萬人的睢陽城,只剩下了不到五百人。
「即便是失去人性,成為吃人的惡魔;即便是下地獄,永世不得超生;即便是付出一切,遭萬世唾罵,也一定要堅守睢陽,擋住叛軍前進的腳步!」我想這是睢陽守衛戰最后兩個月中,張巡以及城內的守軍們,唯一的信念吧。
最終,在付出了12萬人死亡的代價后,堅守了十個月之久的睢陽城被攻破了,張巡、許遠、南霽云等人拒絕投降被殺,血腥的睢陽保衛戰就此結束。
盡管說,睢陽城最終還是沒能守住,但是卻極大地牽制了安史叛軍的主力,為大唐從全國各地集結兵力平叛,爭取來了寶貴的時間。
在睢陽保衛戰結束前的一個月,郭子儀統率著從安西、北庭、朔方、河西、隴右,以及各個邦國調來的援軍,艱難地打贏了決定命運的香積寺之戰,成功收復了長安,為後來徹底消滅叛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睢陽保衛戰雖敗猶勝,沒有張巡他們的堅守,便沒有後來唐軍的絕地反擊。
文末,再聊聊歷史對于張巡個人的評價,有人說他是吃人的惡魔,「衣冠禽獸」;也有人說他是唐王朝的功臣,卻是人類史上的罪人。
但是我想說的,假如當時沒有張巡不擇手段地堅持,睢陽大機率是守不了那麼長時間。在唐軍尚未集結完足夠兵力的情況下,一旦睢陽失守,那麼富裕的江淮地區必然也會慘遭戰火的荼毒。依照安史叛軍的行事作風,必然又是一場生靈涂炭的浩劫。屆時,不僅僅是大唐的錢糧賦稅被切斷,更是數以百萬的生靈或流離失所,或慘遭屠戮。
一人成魔,一城隕,天下蒼生活。
對此,韓愈曾有評價:「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對此,您又怎麼看呢?您認為大唐孤勇者張巡,他究竟是英雄,還是魔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