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彭城之戰:三萬楚軍擊敗56萬漢軍!「戰術天才」項羽為何一年多後卻輸給了劉邦?

彭城之戰:三萬楚軍擊敗56萬漢軍!「戰術天才」項羽為何一年多後卻輸給了劉邦?
2023/05/25
2023/05/25

彭城之戰,又稱楚漢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是項羽巨鹿一戰封神後又一場奇跡般取勝的經典戰役,與巨鹿之戰一起成為項羽封神之戰的巔峰之作,很難想象項羽是如何用3萬人擊破劉邦56萬大軍的, 這1:18的巨大比例差距,以至于讓人懷疑劉邦並沒有56萬軍隊,而是打出56萬軍隊的招牌。

也很難想象,在創造這場戰役神話短短一年多之後,楚霸王項羽就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中,自絕于烏江。

雙方參戰的具體部隊到底有多少人

《史記》中確實準備地記載了項羽與劉邦參戰的軍隊數量,明確的說了劉邦裹脅五個諸侯合計軍隊總數是56萬人,而項羽就只有3萬人,劉邦手下這56萬人的水分有多大呢?

在此借助《史記》來分析一下

《史記》中關于項羽和劉邦兵力的記載在 鴻門宴前有過一次具體地說明:

在項羽剛剛進入關中時,項羽的總兵力是40萬人,號稱一百萬人,放大2.5倍,劉邦的兵力是10萬人,號稱20萬人,放大2倍,古代行軍打仗為了提拔信心,確實有這個誇大自己方軍隊數量的傳統,號稱兵力數總是實數的兩倍或者以上, 司馬遷在《史記》中都明確記載了,連號稱數量都記出來了,可見劉邦與項羽的兵力在當時是正確的,項羽40萬人,劉邦10萬人。

《史記高祖本紀》: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

項羽手下的40萬人包括了所有隨項羽進關的反秦聯軍,當然也有投靠項羽的部隊,再加上項羽原來楚國的嫡系部隊,雖然無法斷定日後西楚國的主力有多少,但作為參考依據也是可以的。

就算打一半的折扣,項羽西楚國的軍隊至少也有20萬人。

劉邦從剛進入漢中只有十萬人,項羽還派了3萬人跟隨劉邦,再加上跟隨的數萬諸侯聯軍,到達漢中後,又有大量的人逃走,算下來 劉邦的主力軍隊還是10萬到15萬人左右

幾個月後,劉邦出漢中,定三秦,出函谷,收中原,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投降了劉邦,韓王鄭昌被擊敗,章邯的弟弟章節被俘虜,幾個月後,魏王豹被擊敗,殷王司馬卬被俘虜。

項羽分封的18路諸侯,明確記載被劉邦收復的就有7個,除了偏遠地區的諸侯以及楚地和齊地之外,天下諸侯盡歸劉邦,劉邦挾制了五諸侯與他一起攻打彭城,每個諸侯就算只出五六萬人,五諸侯就有25萬30萬人,加上從關中、漢中、巴地、蜀地徵兵而來的劉邦本部至少也有20萬人,另外還有只出兵的諸侯至少也有數萬人,

因此劉邦的56萬大軍數字應該是準確的

《史記高祖本紀》: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

彭城之戰

彭城大戰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漢軍攻陷彭城。

項羽東向討伐山東的齊國,劉邦趁機聯絡諸侯,以為楚懷王報仇為號召,政治為軍事的先導,劉邦掌握了戰略的主動權,從軍事態勢上來看劉邦攻擊項羽之背佔據了先機。

第二階段:楚軍收復彭城。

項羽回軍救援彭城,他避開正面,迂回突襲漢軍之背獲得大勝,這是范增的智謀與項羽的勇猛相結合創造的奇跡。

1.出師有名,統一戰綫

劉邦在進攻彭城前做了充分準備,他先要有個理由,人多力量大,自己一方的勢力獨自對抗項羽是十分危險的。

同時劉邦也需要一個合適的理由,不興無名之兵,做到名正言順,才能師出有名。

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歿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史記·高祖本紀》

天下共主楚懷王被誅,這給了劉邦討伐項羽最好的理由,至于楚懷王是否真被項羽所誅我們不知道,但有了新城三老董公作證,項羽的罪惡可以板上釘釘了,這不是我劉季誣陷他項羽,我是為義帝報仇。

在出兵討伐項羽之前,劉邦對天下諸侯發表了一篇討伐項羽的檄文,內容十分精彩足以鼓動人心,當然從我的角度分析,我認為這段演說詞的起草人是張良。

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誅義帝于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誅義帝者。」——《史記·高祖本紀》

這個時候的劉邦已經具有極強的號召力,因為他早通過採納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入主關中,並且得到了魏豹、張耳等諸侯的鼎力支持。張耳本來就和劉邦關係莫逆,支援劉邦自然是份內之事,而魏豹則善于見風使舵,因此,他也投靠了劉邦的陣營。

這裡再說說諸侯們回應劉邦討伐項羽的原因,如果說他們僅僅是因為項羽誅了楚懷王這個義帝而討伐項羽的話,那麼就把這些政客們想的太簡單了。 實際上,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項羽不僅自封西楚霸王,還分封天下諸侯,自認為很公平,但諸侯們卻不買賬,他們出于自身利益考慮,才要和劉邦一起出來共同討伐項羽。

2.劉邦的策略:與天下人共利

此時的劉邦志得意滿,他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唯唯諾諾,要到鴻門負荊請罪的小角色,他已經是執掌天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風雲人物。因為在討伐項羽攻擊彭城之前,劉邦一路上順風順水,如果按照這個勢頭髮展下去,似乎定天下並不是什麼難事。

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史記·高祖本紀》

除了項羽之外,諸侯之中最具戰鬥力的當然是雍王章邯,這位秦末秦唯一的名將,對于劉邦的進攻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也是劉邦入主關中最大的障礙。

二年(西元前205年),漢王東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陽皆降。韓王昌不聽,使韓信擊破之。——《史記·高祖本紀》

除了章邯之外,大多數被項羽所封的王,都是借風使舵之人,他們大多不戰而降,韓王昌不聽劉邦調遣,劉邦則派遣韓信將其擊破。劉邦的策略很明確,用武力攝服,如果不能攝服的,就用武力制服。

漢王之出關至陜,撫關外父老,還,張耳來見,漢王厚遇之。——《史記·高祖本紀》

入關中後,劉邦安撫關中父老,這時他的大哥張耳來見,這個劉邦的大哥,劉邦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之人,此刻正走投無路。

劉邦不會落井下石,他知恩圖報,其與天下人共利,對于大哥張耳,他自然要厚待于他。

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漢社稷。——《史記·高祖本紀》

建立自己的國家,並任命蕭何作為後勤的主管,為自己轉運糧草,從而保證自己的前方戰線兵源可以源源不斷,軍需物資也可以供應得上, 這是楚漢之爭到最後劉邦能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項羽的兵越打越少,而劉邦的兵則越大越多,就是這個原因。

戰爭的起因是政治,但決定勝負的關鍵卻是後勤保障,也就是經濟。

三月,漢王從臨晉渡,魏王豹將兵從。——《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的特質之一就是可以與天下人共利,他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項羽對于小人不屑一顧,比如曹無傷儘管為自己通風報信,但項羽在劉邦面前直接就將其揭了老底,導致他被劉邦所誅。

劉邦則不同,只要能與我共伐項羽,我管你是君子還是小人,只要能為我所用,反正都在我掌握之中,我有何可懼?

3.項羽陷入齊地,漢軍攻佔彭城

到了這個時候,似乎可以行動了。

從人馬上看,劉邦兵強馬壯,現有的口實也有了,因為項羽誅歿了義帝,為天下人所不恥。

但俗語講「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所說的就是需要一個恰當的時機。

如果要劉邦正面和項羽硬剛,恐怕劉邦自己也沒有什麼信心,那個在巨鹿之戰中破釜沉舟擊潰章邯所率領的秦軍精銳的人,不是那麼容易戰勝的,因此劉邦忍耐下來靜待時機。

項羽雖聞漢東,既已連齊兵,欲遂破之而擊漢。——《史記·高祖本紀》

機會很快就垂青了劉邦

西元前205年,正月。

項羽分封僅僅四個月,齊國、趙國、燕國、三秦地區相繼發生戰亂,齊王田榮更是屯兵三齊,成為了項羽分封后第一個獨立割據的齊王。

不僅如此,田榮還下令讓彭越南侵楚國濟陰,楚將蕭公角大敗。

田榮舉兵叛亂,步步緊逼終于惹怒了項羽。

項羽集結兩路大軍,親自北上平叛:

項羽親統大軍北上進抵城陽

英布調撥五千兵力協助其作戰

只是,英布並沒有真正的調撥五千士兵,而是以生病為由,僅僅抽調了一千多兵力前往 城陽參與平叛。

城陽會戰,項羽瘋狂反撲齊國大軍,齊王田榮、彭越相繼敗退。

田榮逃亡至平原,被當地民眾所誅。

項羽逼近之後,下令屠誅了田榮手下的降卒,戰線一直推進至北海,他在齊國境內大肆侵虐,很快就引起了當地民眾的不滿,田榮之弟田橫遂再度在城陽擁眾反叛,齊國各地民眾紛紛響應,項羽的強悍暴戾鎮壓齊國叛亂的手腕,很快讓其深陷齊地,無法抽身。

劉邦抓住了這個機會。

這個機會嚴格講是項羽給劉邦的,因為項羽本來已平定了齊地,但由于他殘誅無辜,導致齊地人又反叛了。

項羽因此來不及回軍彭城,他想先平定齊地之後,再回去對付劉邦,就利用這個時間差,劉邦率領五路諸侯進攻彭城得手。

劉邦集結五國諸侯,號稱統兵五十六萬,兵分三路直指楚國國都彭城。

北路大軍:曹參、灌嬰、周勃、樊噲統領

中路大軍:劉邦、張良、陳平、夏侯嬰及五諸侯王統領

南路大軍:薛歐、王陵、王吸統領

這三路大軍開始並進南下,劉邦在行軍至外黃時,彭越統領三萬大軍前來歸附。

就這樣,遠在齊國戰場的項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

首先,楚國面臨3線作戰的壓力,而且兵力的極大懸殊,

此外,項羽在齊國是後方淪陷,孤軍深入,而劉邦的軍隊是以逸待勞,利用防禦工事抵抗回師楚軍,

最後,在他封建的列國裡,幾乎所有盟友背叛,要麼投降劉邦攻楚,要麼按兵不動,投機倒把。

4.項羽的奇謀

可就是在這種極端不利的狀況下,項羽得知楚地被占,立刻做出了一個決定:

在嚴密封鎖消息,防止軍心動搖的情況下,以諸將率領大軍繼續平定齊國,作為迷惑劉邦的手段。而他自己親自帶領3萬精兵繞道彭城後方,以彭城為釣餌引劉邦上鉤,然後從 背後瓦解,打擊劉邦軍隊。

劉邦此時已經佔據絕對的優勢,而天時、地利、人合幾乎都不在項羽這邊。而劉邦的整個戰略布屬本身是相對穩妥的。

可就是這種局面,項羽毅然率三萬精兵西出齊國,繞到楚地西北面,然後自彭城以西南下,走得是陽都--啟陽---費城----魯縣的路線,繞到了從來自西方的劉邦軍補給縱隊和後續部隊的行軍佇列中悄無聲息的穿過,避開了彭城東、北兩面劉邦軍的警戒,晝伏夜出, 幾乎是悄無聲息的行軍,沒有引發劉邦部隊的任何警覺和注意,順便切斷了劉邦軍與後方聯絡的的交通線和通訊線

最後到達蕭縣後,項羽並不急于發動進攻, 而是開始觀察劉邦軍隊的調度與集結

戰場的平原地形,有利于騎兵機動

這一避開對手防線的操作,非常考驗將領的情報收集,保密和風險規避的能力,而很明顯,項羽這種能力是很強的。

5.劉邦的應對

劉邦在如夢初醒以後,表現得十分震驚。 他表面上其入彭城之後忙著掠奪財寶和美人,實際上卻馬不停蹄的在東、北,南三線構建起防禦工事,以東北方為重點防禦方向。因為他很清楚分散兵力不足以消滅項羽,也擔心會被各個擊破。所以他計畫集中全部主力防禦彭城的東北面,以希望力保將項羽消滅。

而項羽完全是不按常規出牌。他把大部隊留在齊國迷惑劉邦,自己運用騎兵的機動性,繞道彭城西南的蕭縣。等待劉邦諸軍全部進入彭城,混亂不堪,而且大將忙著部署北邊建立防禦,劉邦等主帥鬆懈的最佳時機,開始從蕭地出發,向東進攻彭城。

但是,劉邦的56萬大軍集結于彭城以南,幾條河流以北的狹小平原地帶,必會帶來一系列麻煩:

他的諸侯軍隊過于龐大,不易指揮調度;

而且這些人來自于不同國家,軍隊成份復雜,各色各樣,協調性差;

水源,飲食和衛生也是大問題;

此外,軍隊集結完成之後必須進行戰陣排列重組,其難度非常之大,最要命的是,劉邦的注意力全都在東、北面,因為楚的主力依然在齊國。

劉邦根本難以相信,項羽竟然早他一步埋伏在了他的後路。

6.決戰的時刻

作戰地圖

項羽選擇在天剛濛濛亮的早晨發動偷襲。此時大部分敵人尚未完全清醒。

所以,項羽的進攻時間定在了敵人還沒有完全清醒,正在造飯的清晨。

在歷史上的齊晉鞌之戰中,齊軍也是趁著晉軍生火造飯時突然發動突襲,給晉軍一度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楚軍騎兵對劉邦軍賬的夜襲

就在劉邦56萬大軍剛剛完成全部集結,盡數匯于彭城之下的第二天的清晨,夜盡天明的時機,項羽決定先發制人動手!

楚軍現在是回到了故鄉,為保衛故鄉而戰,士氣可謂十分高昂。

首先,一股騎著良馬的銳騎趁敵無備,踏著血色的霞光,突然從敵軍沒有設防之處,闖入劉邦軍隊的中軍營賬,憑藉著晨光,他們認出了劉邦的旗幟和軍賬, 直接攻擊劉邦指揮中樞,迅速造成諸侯聯軍指揮系統的癱瘓!

這些騎兵披甲持矛或者利劍,在睡眼惺忪的劉軍陣營中遊戲般地砍誅步兵,誅得血光四濺,哀鴻遍地。

從睡夢驚醒的劉邦在戰將灌嬰的拼歿保護下,瘋狂逃竄。

後面是上千楚軍精騎,前面是劉邦、夏侯嬰二人架車跑路。

為了自保,劉邦數次將後來的漢惠帝和魯元公主推下馬車,任他們自生自滅。

劉邦的逃跑,導致聯軍無法組織像樣子的抵抗。

衝鋒的楚軍槍騎兵

然後,項羽騎兵全數出擊,歿歿咬住劉邦的主力進行攻擊,不給劉軍以喘息之機。

劉邦軍紙揮系統雖毀,但56萬大軍依然存在,而且自己的二級指揮系統猶存,只要各自為戰,不至于完全被滅。

這一點項羽心裡非常清楚。項羽以全部騎兵分成多個批次,一邊進攻引誘敵軍反擊,一邊驅趕敵軍追擊。

最後的效果, 是劉邦的軍隊被擠壓在彭城以南,谷水以北的一小片土地上,來不及列陣,只有倉皇挨打的分。

騎兵的突襲

由于追擊途中各部之間沒有統一指揮,又因為楚軍騎兵沿途打亂了聯軍往日嚴密的隊形,聯軍被擠壓到谷水、泗水北邊的時候,三軍陣型已經完全混亂不堪,而且此地的地形也更適合騎兵作戰。

到達此地後,楚軍全部騎兵隨發動全力進攻,楚軍車兵衝擊聯軍的中路,騎兵包抄兩翼,不斷將引誘而來的敵軍分割——殲滅、再割——再滅,聯軍的戰鬥意志隨之崩潰。

到了最後關頭,項羽率軍發起了全速的總攻,用騎兵驅趕的方式將之壓向南邊。

為了活命,混亂的聯軍拼命南逃,逃到更南的靈壁東睢水上。

劉邦的聯軍一陣壓一陣,一排排兵敗如山倒,狼狽無比的他們被成建制地擠進了睢水的波濤之中,往日川流不息的睢水竟被屍體堵塞斷流!

楚軍騎兵對劉邦騎兵優勢巨大

彭城之戰是少數精銳騎兵對龐大步兵軍團取得的經典勝利,項羽以主力迷惑、騎兵長途迂回奔進,出其不意偷襲劉邦聯軍後背,擊潰劉邦聯軍56萬,其中誅、溺歿近30萬,追殲逃兵近十萬,其餘的全部崩潰逃散。

騎兵的高超機動性,無聲的隱蔽性、戰役的突然性,驅趕、衝擊、分割、擠壓,所有騎兵所具備的戰術性能都在此一戰中得到了完美的發揮,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這也預示著中國戰場上騎兵逐漸取代步兵作為主力的時代的來臨。

彭城之戰爲何能以少勝多?

項羽:戰術天才

彭城之戰示意圖

1.兵種和武器優勢:

騎兵時代的來臨

項羽集結了3萬精銳,這些人都是戰車和騎兵。

在先秦的商代,中原就已經擁有了早期的騎術;到了戰國時代,列國都出現了成建制的騎兵部隊。其中秦國和趙國的祖先從殷商時代起就是商王的牧馬人和御手,所以在和草原民族溝通,學習騎術和異域文化上有天然優勢。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計畫以騎兵部隊從上郡南下攻入鹹陽,長平之戰中秦軍更是以騎兵出奇制勝,階段了趙國糧道。 騎兵在戰場上的作用越來越大。

在此之前,秦軍的車騎部隊和楚軍騎兵的作用其實有很大的區別。在秦軍中,「輕車」本身以「弩」為主要誅傷的遠端武器,「騎士」則一部分使用弓箭,一部分使用臂張弩,實質上是以「射擊」而非「肉搏突擊」作為主要攻擊手段;而彭城之戰中,項羽偷襲劉邦、沖散大軍、以及驅趕的方式,再到追逐包圍劉邦,這裡都可以看到戰術上運用突擊騎兵近戰的影子。

這時的項羽騎兵,主要是招攬舊秦騎兵,趙國人,還有林胡,樓煩人。從後來項王的最後一戰看,項羽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來看,這時,絕境中的楚軍騎兵已經可以近戰誅敵了。這一改進發生在秦末漢初的幾十年間,可謂非常迅速。

因為楚國騎兵已經具備了衝擊敵陣,衝鋒陷陣的能力,而不是秦軍那樣的遠端部隊了。

和近戰能力不強,只能騎射和追擊的騎射手相比,這些騎兵裝備了圈繩式腳蹬,其結構和後來傳入雲貴高原的北方馬鐙有不小的差別。但不管是金屬馬鐙抑或是繩圈式馬鐙,它們的作用都是相同。都是讓騎士的身體更便于固定在馬上,解放騎士的上半身和雙方,讓其更靈活地使用武器。這很可能是項羽騎兵能夠進行很多近戰動作的主要原因。

但是根據之前的記載來看,劉邦之前的部下樊噲「 還定三秦,別擊西丞白水北,雍輕車騎于雍南,破之。從攻雍、斄城,先登擊章平軍好畤,攻城,先登陷陣,斬縣令丞各一人,首十一級,虜二十人,遷郎中騎將。從擊秦車騎壤東,卻敵,遷為將軍」,這段記載中的秦軍和漢軍車騎部隊都是傳統的投射部隊,而不是近戰部隊。所以 遇到項羽的軍隊會很不適應。

也是在彭城之戰後,「楚騎」來投奔劉邦,劉邦才能湊出兩個校尉部的「郎中騎兵」。

2.判斷精準:

擊破最薄弱的西防綫

劉邦把重兵佈置在彭城北, 項羽戰略第一步就是避開劉邦防守嚴密的北方,進攻劉邦防守薄弱的西面,這是項羽取勝的第一步,這叫避強擊弱,項羽率領3萬騎兵一路向西,只是突破了樊噲的防線,並沒有過多糾纏,立即再折向南直到突破到彭城西邊的蕭縣,項羽的戰略很明確,就是以騎兵突破,繞到彭城的防守最薄弱的西邊。

這是項羽戰略最完美的一步,劉邦部署在彭城北的30萬大軍成為沒有用的馬其諾防線,當項羽以最快的速度到達彭城西邊的蕭縣時,劉邦應該得到了消息,劉邦無法判斷這支楚軍騎兵是項羽的主力還是疑兵,因為只有3萬人,劉邦顯然也沒放在眼中,劉邦在彭城城中和西邊還有10萬軍隊,10萬對3萬,劉邦還是有勝算的。

3.兵貴神速:

心理上擊破地方防綫

問題就在于彭城之戰的第一場戰役,這裡稱之為 彭城西之戰,這一戰項羽率領3萬騎兵在休整了一個晚上後,就發動了對彭城的戰爭, 3萬騎兵對10萬步兵,項羽打贏了這關鍵一戰

楚軍之勇勝于漢軍之勇,秦末時期騎兵早就有,一直是負責輔助步兵作戰,但從未擔任過主力部隊。

項羽卻以這3萬騎兵為主力,用騎兵沖散步兵陣形,迅速擊潰10萬漢軍,而這10萬漢軍是在完還無防備的情況下 被迫應戰的。

兵種的優勢,和心理的優勢,讓這場戰役結束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4.直擊主帥:

徹底摧毀56萬聯軍的指揮系統

首戰項羽戰勝,劉邦就慌了,慌忙準備調集彭城北的30萬主力回軍救援,想想30萬人如何有序撤回彭城以迎戰項羽,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嚴肅的指揮問題。

原本指揮系統就不太靈光的劉邦,又因為首戰失敗,一股慌亂情緒傳遍了整個漢軍及聯軍,漢軍一片混亂,根本無法成建制聽從安排,全都亂成一團各自逃命,包括主帥劉邦。

這從《史記》中也能看出,漢軍在首戰失敗後,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果的抵抗, 都是被楚軍追得到處逃命

兵敗如山倒,漢軍及聯軍潰兵開始各自逃命,先是向北逃,北邊有泗水和沂水, 戰歿的、淹歿的漢軍及聯軍數量10多萬人,況且步兵哪能逃得過騎兵呢?

北邊逃不了,漢軍及聯軍又開始向南逃, 南邊是睢水,又淹歿了十多萬人,一戰下來,20萬軍隊被誅,劉邦本人也被楚軍包圍了三圈,要不是一股不知名的風沙走石,劉邦命喪彭城也是可能的。

《史記高祖本紀》:圍漢王三匝。于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髮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

劉邦是統帥,負責全軍的指揮系統,現在統帥被打得到處逃,指揮系統被楚軍打破,56萬諸侯聯軍失去指揮,不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將不識兵,兵不認將,各自逃命,人數再多也只是被楚軍追誅和屠誅的命運, 漢軍指揮系統被楚軍擊破是彭城之戰項羽取勝的關鍵原因

為何一年多後局勢完全顛倒?

劉邦:戰略之王

儘管彭城之戰劉邦損失慘重,但劉邦並沒有從此一蹶不振,反而越戰越勇,並在最終的楚漢爭雄中獲得了最終的勝利,原因為何呢?

關鍵在于劉邦堅守住了滎陽、成皋一線,並且有關中作為大後方。

1.守住了滎陽、成皋、關中

至滎陽,諸敗軍皆會,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復大振。——《史記·項羽本紀》

楚漢相爭的關鍵就在滎陽、成皋一線,劉邦和諸侯聯軍敗退滎陽後,得到了蕭何從關中發來的生力軍,因此又回復了士氣。

有人說為什麼劉邦屢敗屢戰,還能「百足之蟲,歿而不僵」呢?

主要原因在于蕭何在關中不斷地為劉邦輸送兵員和軍用物資,因此,劉邦的部隊越打越多,這是一場消耗戰,劉邦笑到了最後。

2.守住了漢軍核心人馬

彭城之戰雖然損失慘重,但主要損失的都是諸侯聯軍,劉邦的嫡系軍隊卻基本得以保存,一百四十多個開國功臣全都安然退回滎陽。

面對項羽的追擊,劉邦雖然通過部署斷後軍隊,勸降楚將等方式,重新穩定了陣腳,並在會和了、援軍之後,在京索之戰中擊敗楚軍,一定程度遏制了潰敗之事,但在正面戰場,劉邦仍然處于極大劣勢。

為了從根本上扭轉戰局,劉邦果然採納和韓信的計策,制定了以關中為根本,以正面抵抗為主,以敵後襲擾和南北兩翼牽制為輔的作戰方針。此後,劉邦開始以韓信、開闢北方戰線,以襲擾項羽後方糧道,以張良聯絡南方吳芮。

通過一系列的部署和調整,項羽被成功狙擊在了滎陽以東地區。與此同時,項羽軍隊雖然在正面戰場仍然保持著優勢,但戰略天平卻開始逐漸向劉邦傾斜了。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下面的這段話十分關鍵,他解釋了劉邦雖屢戰屢敗,卻敗而不亡,愈戰愈強的秘密。

彭城之戰中,項羽雖然獲勝,但楚軍卻屢屢在滎陽、成皋一線被漢軍所阻擋而不能前進。

楚起于彭城,常乘勝逐北,與漢戰滎陽南京、索間,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史記·項羽本紀》

到了垓下之戰的時候,劉邦聯合了英布、彭越、韓信等各路諸侯,幾乎傾天下之兵合圍項羽,此時的項羽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尷尬境地,面對劉邦強大的攻勢,曾經戰無不勝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也只有英雄落寞、霸王別姬了。

用一句這幾年很流行網絡金句,結束整個「彭城之戰」的解析:

永遠不要用戰術的勤奮,去彌補戰略的不足。

【1】《過彭城》明 陳汝言

【2】《史記·十二本紀·高祖本紀》

【3】《史記·七十列傳·黥布列傳》

【4】《史記·十二本紀·項羽本紀》

【5】《漢書》

【6】《孫子兵法·軍爭篇 》

【7】《孫子兵法·作戰篇》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