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怛羅斯之戰】: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終極對決,唐軍止步帕米爾高原

【怛羅斯之戰】: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終極對決,唐軍止步帕米爾高原
2023/01/13
2023/01/13

公元7至8世紀,歐洲正處于昏暗的中世紀,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也是大不如前,遙遠的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依舊處于世界舞台的邊緣,環顧宇內,唯有亞歐大陸東側的大唐帝國一枝獨秀,經過唐太宗李世民的苦心經營、唐高宗李治和李治理老婆武后(武則天)的開疆拓土,大唐的疆域空前遼闊,彼時大唐控制著東到朝鮮半島中北部、南到中南半島中北部、北越蒙古高原、西至帕米爾高原的超級版圖。

公元712年,武則天的孫子臨淄王李隆基發動政變,成為大唐新的領導人,是為唐玄宗,李隆基改年號為開元,大唐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最輝煌的開元盛世拉開了序幕,詩圣杜甫就曾有詩贊美當時的場景,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當時的大唐可謂是如日中天。李隆基在位初期更是勵精圖治,作為一位有抱負、有理想的皇帝,李隆基開啟了大唐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開疆拓土運動,大唐的軍人踏遍了東亞的各個角落。作為極具戰略價值的西域,李隆基自然也是重點照顧。

因為大唐的包容,當時長安城100萬人口中有20萬外籍人口,可見長安城的國際化程度有多高,來自日本、朝鮮、波斯、阿拉伯、天竺(印度)乃至歐洲的人才都匯集在長安為大唐效力。甚至大唐的軍界也是國際化程度很深,大唐對自己的制度、文化和實力無比自信,所以敢大量啟用外籍歸化將領掌兵,而這些將領也為大唐浴血奮戰,比如當時大唐西北戰區安西軍三任司令官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都是外籍歸化將領,而大唐的東北戰區司令官安祿山和史思明,也非漢人將領(後來安祿山造反是個意外事件)。

正在大唐積極向中亞開疆拓土,唐軍越過帕米爾高原的同時,西亞崛起了一個新興的阿拉伯帝國,他們以宗教為紐帶,也開始了對外擴張,而擴張的方向正好也是中亞。有位叫布熱津斯基的戰略家就說過中亞是「世界島」,控制「世界島」就可以控制世界的說法。其實1000多年前的古人也看到了中亞戰略位置的重要性,于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在中亞開始了精彩的角逐。因為大唐掌握著當時的高科技,唐軍的裝備比阿拉伯軍先進,幾次交鋒都是唐軍勝,阿拉伯軍敗。但因為西域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大唐在西域的駐軍人數只有2-3萬人,而阿拉伯帝國則可以輕松動員10萬人以上規模的軍隊,由此大唐依靠裝備、阿拉伯依靠人數,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競爭優勢,雙方的角逐一度陷入膠著狀態。

公元751年,唐玄宗李隆基詔命大唐安西軍司令官高仙芝統率1萬名安西軍(其中有5000名陌刀隊)和2萬多葛邏祿、拔漢那歸附軍,總兵力3萬人對阿拉伯軍進行一次大規模打擊,高仙芝將主攻目標對準阿拉伯人控制的中亞重鎮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州首府,位于該國南部塔拉斯河畔,鄰近吉爾吉斯斯坦)。唐軍在翻過帕米爾高原(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后,抵達怛羅斯城下,由于阿拉伯人提前偵知了唐軍的動向,遂在唐軍抵達前就集中了11萬大軍在怛羅斯以逸待勞,試圖在怛羅斯重創唐軍。

當時的情況是,唐軍勞師遠征且兵力單薄,真正有戰斗力的其實只有1萬名安西軍,葛邏祿、拔漢那歸附軍能保證忠誠就不錯了。而阿拉伯軍則人數眾多、又是以逸待勞,形勢對唐軍不利。但高仙芝心想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且唐軍孤軍深入,如果不打一仗就撤退,勢必會被阿拉伯軍尾隨追擊,最終結局會更慘,還不如趁唐軍士氣旺盛之際,主動進攻,或許還有轉機。其實高仙芝的判斷也是正確的,唐軍主動對阿拉伯軍發動進攻,特別是唐軍陌刀隊更是讓阿拉伯軍產生了噩夢,憑著1萬安西軍,高仙芝一度將阿拉伯軍逼回城內,阿拉伯軍的陣線差一點就崩潰了。

就在這萬分緊急的時候,阿拉伯軍將主攻目標放在了攻擊負責防守安西軍側翼的葛邏祿、拔漢那歸附軍,兩軍在阿拉伯軍絕對優勢兵力的攻擊下士氣崩潰,遂向阿拉伯軍投降,如此一來,唐軍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高仙芝不得不選擇撤退以避免全軍覆沒,唐軍在撤退時依舊陣型穩定,他們以陌刀對斷后,遲滯阿拉伯軍的追擊,最終全軍退回安西。此戰唐軍傷亡數千人,而阿拉伯軍則傷亡數萬人,阿拉伯軍以11:1的兵力優勢尚且無法全殲安西軍,反而被安西軍斬殺數萬人,由此徹底恐懼唐軍,再不敢向東擴張。而唐軍則因為經此一戰,安西軍傷亡慘重,一時也無力向西運動,雙方重回戰前態勢。

公元755年,大唐東北戰區司令官安祿山反動叛亂,大唐深陷8年內戰泥潭,大量安西軍被抽調赴內地平叛,大唐在西域只留下了一支5000人的孤軍勉強維持,大唐再也無力向西擴張,中原王朝的軍隊最終止步于帕米爾高原。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