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國武安君白起進攻韓國,攻克了野王,
完全截斷了上黨地區與韓國本土之間的聯系,
韓桓惠王得到消息,驚出了一身冷汗,慌忙通知上黨郡守馮亭: 火速將上黨獻給秦國!
他唯恐「獻地」晚了,秦軍的矛頭會率先指向都城新鄭........
可馮亭非但沒有聽從韓桓惠王的命令,反而將上黨郡十七座城池獻給了趙國,
馮亭這一決定,也被后世形容為「驅虎吞狼」之計,
也就是讓秦國和趙國兩相殘殺,從而自己坐收漁人之利。
果不其然,當秦昭王得知上黨地入了趙國,勃然大怒,
立即派左庶長王龁去攻打趙將廉頗駐扎的 長平,
要知道,秦國打韓國足足打了三年,眼瞅著就要拿下上黨地區,
怎麼可能會眼睜睜看著趙國半路「截胡」呢,
而無異于「虎口奪食」的趙國自然也知道秦國不會甘心,緊鑼密鼓開始部署防守,
此時的秦國和趙國不會想到,
這一次他們將掀起戰國時期最大規模也是最殘忍的一次戰爭—— 長平之戰,
他們也將各自為這場戰爭付出慘痛的代價:
秦國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士卒傷亡過半;
趙國則更為慘烈,全軍覆沒、壯者盡死,從此再不能同秦國一爭高低。
長平之戰后,有人認為,趙國實屬是昏了頭,禁不住利誘卻給自己埋下了禍端,
也有人覺得,趙王怎麼能聽信流言,將老將廉頗換成「紙上談兵」的趙括,
結果落得這麼一個下場.......
從長平之戰的結局來看,為了上黨這塊「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趙國的損失,是超乎當時所有人預料之外的,可以用「震驚天下」來形容,
那麼,回過頭來說, 當初到底該不該接受上黨地區呢?
實際上,哪怕上黨地區是「燙手山芋」, 趙國也是必須要接受的,即使馮亭歸順了秦國,
趙國早晚還是要與秦國爭奪上黨的,不過恐怕到了那個時候,形勢會對趙國更為不利。
我們不妨從上黨的地理情況開始說起,
深度解析下,這一場堪稱秦國和趙國顛覆對決的戰爭。
其實早在馮亭派人來到趙國后,就圍繞著「該不該接受上黨」這個問題,
趙國君臣也展開了一場小討論,
此時趙國的國君是趙孝成王,這是他執政的第四個年頭,
不得不說十七座城池對于年輕的趙王來說,不動心是不可能的.......
但是,大臣們卻有了分歧,
平陽君趙豹覺得,這是馮亭故意引來的「禍水」,他主張不接受,
可平原君趙勝,卻力勸趙王接受,
最終,趙王采納了趙勝的建議,并且派他前去接手 上黨郡。
我們來看看上黨郡的地理情況:
韓國上黨郡,位于太行山脈中段西麓,東與南部均系山地高原,西北部為平川,是主要農作區。
可以說是三分之二左右的上黨地區, 幾乎盡為山谷溝壑,
此地原為趙、魏、韓這「三晉」的交界之處,
不過早在秦惠文王時期,魏國的西段落入了秦國之手后,
上黨地區就成了秦、韓、趙三國交界之處了。
雖然上黨隸屬于韓國,但實際上這一地區對韓國的戰略意義, 遠不如秦趙兩國重大。
對于秦國來說,
已經搬開了阻礙其東進之路的魏國,拿下了魏國西段,
如果繼續東進, 必爭上黨,別無選擇,
我們看看秦國如果繞開上黨地區, 東進能走幾條路線,是否可行?
第一條路線:
沿著北上,經平陽,攻打晉陽,
穿越太行山八陘中第五陘—— 井陘,(陘,古代穿越太行山的路徑,亦是谷口、關隘所在 )
然后進軍......趙國?華北平原?
然而,
即使井陘是當時太行山里唯一可走大車的道路,看似進軍要比上黨地區順利,
實際上,秦軍若是向晉陽挺進,先不說晉陽的堅固程度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攻破的,
秦軍的 后路很可能還會被魏、趙、韓等國「合縱」切斷,
恐怕再強大的秦軍,屆時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由此可見,這個方案行不通。
第二條路線:
通過太行八陘的第一陘軹關陘,沿著崤函通道,直接去打魏國好吧?
然而,會不會使秦軍陷入腹背受敵的境況呢?
注意看趙長城、魏長城的位置,
即使秦軍順利殺了進去,前路也會受到趙長城的阻礙,
假如這個時候, 韓、趙兩國派兵從后方襲擊,秦軍很可能就會被魏、趙、韓圍堵在黃河北岸,
顯然,這一方案也不可行。
但是, 如果秦軍拿下上黨地區就不一樣了,
太行八徑xíng,即連接 晉、冀、豫,穿越太行山的 八條咽喉通道,古代遷徙、貿易、征戰的必經之路,
據晉郭緣生《述記征》記載:
太行山 首始于河內,自河內北至幽州,凡百嶺,連亙十二州之界。
如果秦軍占據上黨地區,想打魏國就打魏國,想打趙國就打趙國,
也不用擔心背部被偷襲,尤其是經滏口陘可以直接攻打趙都邯鄲城,
由此可見,占領上黨對于秦國來說,不僅作戰線路多了,安全度也很高,
這也是秦國用了三年多的時間不斷攻打韓國的原因,
目的就是為了占領上黨。
而對于趙國來說,其重要性自然也是不用多說的,
上黨地區是防御秦國的天然屏障,一旦此地落入秦國之手,諾大個趙國很可能就會被秦國攔腰隔斷,
即使知道接受上黨,會直接與秦國交鋒,趙國此刻也斷然不會拱手相讓于秦的,
開什麼玩笑,這地方要是丟了, 趙國搞不好就會淪落到與魏國同樣的境地。
可見, 秦趙兩國早晚還是秦國爭奪上黨的,
雙方在長平之戰中激烈廝殺也就理所當然了,
然而,長平之戰的結果卻大大出乎所有人預料,
要知道,趙軍先占據了上黨,也就是先占了先機,可為什麼竟然落得如此慘敗的下場呢?
有人認為,趙國弱小、秦國強大,趙國認不清事實,利欲熏心之下接受上黨為自己招來禍事,
不是這樣的,現在開始要糾正這個認知,
從軍事能力上來說,趙軍并不弱于秦軍,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之后 ,趙國擁有當時最為先進的作戰部隊,
而且,趙國是完完全全憑著改革服飾, 成為當時與秦、齊鼎足而三的強國。
其實力是可以與秦國一爭高低的,
那麼,既然趙國不弱,為何會慘敗, 難道該怪罪于「紙上談兵」的趙括嗎?
讓我們重新回顧一下這一段歷史,拓寬一下我們的視角,再來看趙國究竟輸在哪里了。
上黨地區被趙國接管之后,不甘心的秦國派出左庶長王龁來攻打上黨,
攻勢兇猛,很快占據了上黨南部的一些地區,
當地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避難。
趙國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接應上黨逃來的百姓,
我們看一下長平所在的位置,秦軍無論是走太行徑還是白徑,
都是必然要經過長平的,
這等于說, 趙國若能守住長平,就能據險堵住秦軍北上。
史載, 廉頗在長平布置了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是空倉嶺防線;
第二道防線,是丹河防線;
第三道防線,是百里石長城。
三道防線東西數十里,星羅棋布,互相連接。
秦軍與趙軍的第一次交鋒,就發生在第一道防線以西的山谷,
混戰中秦軍斬殺了趙軍前鋒, 突破空倉嶺防線,
廉頗見狀,本想「筑壘壁而守之」,結果又被秦軍攻破,「秦又攻其壘,……奪西壘壁」,
趙軍只得退守到第二道防線——丹河以東,與秦軍隔河相望,
廉頗采用堅壁高壘,就是為了拖到秦軍疲困,再尋機進行反擊。
這還真難倒了秦軍, 無論怎麼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線,
秦趙兩軍形成對峙局面,戰爭持續了近三年之久(這個時間有爭議),
秦軍本就是遠道而來,人力、財力,國力都有很大的損耗。
秦軍不能前進很是焦急,
可萬萬沒想到, 最先沉不住氣的卻是趙孝成王,
他多次派人催促廉頗出戰,恨不得早日將秦軍擊潰,他為什麼這麼著急?
據《戰國策·齊策二》所說,「秦攻趙長平,趙無以食,請粟于齊而齊不聽」,
也就是說,秦趙雙方相持三年之久,率先撐不住的是趙國,
我們在前面說到,趙國是通過「胡服騎射」改革變強的,實際上這種強大只體現在軍事能力上,
一旦拼國力,趙國的短板立顯無疑,因此,趙國比秦國還希望早點結束戰爭。
這是趙國失敗的第一個因素,實在是撐不住了。
國力支撐不了戰事,也就有了趙王與大臣樓昌、虞卿的一番商討,
接下來該如何是好?
樓昌覺得眼下應該派去使臣與秦國談和,這一建議卻遭到虞卿反對,
他認為秦軍勢必要與趙國爭鋒的,就是談和秦國也不會答應,還不如去拉攏楚國、魏國,
這樣秦國就會認為這兩個國家與趙國結成了盟友,屆時再去談和才會成功。
結果也是趙王并沒有聽取虞卿的建議,
反而是照著樓昌的建議派出鄭朱前往秦國談和,
為此,虞卿很是憂愁,他對趙王說:
大王是見不到談和成功的,秦國肯定會四處宣揚我們要談和的事,到時候各國使臣誤以為秦趙談和,等我們派人向他們求援,他們斷然不會出兵救趙國的,而到了那一天,秦國知道趙國孤立無援,就愈發不肯講和了。
趙王還是不聽,果真就像虞卿所說的,秦國大肆宣揚鄭朱來使,最終也沒同意與趙國進行和談。
一念之差「和談失敗」,趙國就這樣斷了自己的外援之路,這是趙國失敗的第二個因素。
而另一邊的秦國,因為廉頗不出戰,也等不了了,
為此,秦相范睢想出了一條 「反間計」,他派人到趙國散播流言,
聲稱: 秦軍只怕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根本不怕廉頗,因為廉頗馬上就要降秦了。
本就覺得廉頗老了,對他的作戰能力產生懷疑的趙王,
竟然就聽信了街頭巷尾的傳聞,中了秦計,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諫阻, 決定派趙括代替廉頗為將。
此時的趙國,趙奢已死、李牧據守邊塞,不過,不是還有從燕國投奔趙國的樂毅麼?
趙王在想什麼,居然將這麼重要的戰役交給一個理論水平很高卻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
就連趙奢夫婦都不曾覺得自己的兒子會是帥才,
莫非趙王這是 「謎之選擇」........
與其說趙王選擇了趙括,不如說堅持了這麼久,趙王最終還是放棄了「據險固守」這一戰略,
這是趙國失敗的第三個因素。
趙軍換帥的消息很快傳到了秦昭襄王和范睢這邊,
君臣二人見趙王中計,知道秦國的機會來了,他們悄悄將秦軍主帥替換成了白起,
并下令所有人不得泄露這個消息,有走漏消息的格殺勿論。(由此可見秦國對這場戰役的重視程度)
趙括當然也就不知道,他的對手已經變成了號稱 「戰無不勝」的白起,
他還以為是王龁,自信滿滿地接替了廉頗的主帥之位,
并且調整了部署陣容,準備變守為攻,將秦軍一舉擊潰。
在趙括出兵進攻秦國軍隊的時候,白起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
趙括以為秦軍怕了,有句話說得好,就是「窮寇莫追」,
可趙括實在是太年輕了,或許也是求勝心切,當即就命令趙軍乘勝追擊,一路追到了秦軍營壘,
可秦軍的營壘太堅固了,趙軍根本無法攻破,
還在下令強攻的趙括,萬萬沒想到,這時白起 已經安排一支2萬5千人的部隊,
悄悄堵住了趙軍追擊部隊的退路,
同時白起還另安排了一支5千人的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追擊部隊與趙軍營壘之間,
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只孤立的部隊, 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
注意,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食物,趙括率軍出擊,是短時間作戰,
趙軍身上恐怕帶著的干糧只能維持一兩天而已,
秦軍這一招,實在是太絕了!
很多人容易忽略,當秦昭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也親自跑到河內郡(野王)督戰,
注意,他當時做了這樣一個安排: 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并征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長平之戰第二階段示意圖 )
這可以說是,繼白起兩支騎兵后的有一支秦軍!
可見秦國對這場戰役的確是志在必得的,也是給予了最大程度的支持!
兩國國君對長平之戰的態度,這是趙國失敗的第四個因素,即使困難重重,趙王也該想盡辦法去解決糧草的問題,或者想辦法為前線緩解壓力,而不是打退堂鼓。
當趙括察覺自己中計之后 ,原本還組織了幾次反撲,但都被秦軍擊退。
四十萬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餓得淪落到連相互殘殺為食的地步。
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
他被迫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
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兵投降——結局很悲慘,白起使詐將趙降卒40萬全部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
趙國在長平之戰慘敗后,已經沒有人能再阻止秦國一統天下的步伐了。
從全局視角來看,莫說一山不容二虎,
此前可是三大強國秦國、趙國、齊國三只猛虎并立,他們之間必然要相爭的,
齊國早在樂毅伐齊(公元前284)時,被 燕、秦、韓、趙、魏、楚六國聯軍打殘了,國力大衰,
(注意:小小的燕國怎麼敢帶頭挑釁強大的齊國?幕后推手其實是秦國和燕國,借機削弱齊國,秦國有充足物資,趙國有強大的軍事能力,燕國不過是個馬前卒)
剩下的兩大強國,秦國和趙國之間自然也是要「一絕勝負」的,
長平之戰的趙國主帥,即使還是廉頗, 也改變不了趙國失敗的命運,
趙括只是個很小的因素,只能說他的失誤擴大了趙軍的傷亡規模,
但不能將他長平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
畢竟趙國的整體國力遜色于秦國,若是短兵相接可能還難分勝負,可是雙方打起消耗戰來,
趙國的劣勢立顯,難以長久支持。
此外,秦國的國君還是秦昭王,他與范睢這對君臣也是經歷過了許多磨煉,默契配合程度相當高,
可趙國的國君趙孝成王,坐上王位不過幾年,他與老臣之間默契程度要低得多,
看問題也是站在一個年輕君王的角度,
但是對于秦國這個老對手,卻認識不足,對與其他國家的外交手段也是很生澀的。
不過,在長平之戰中,秦國不僅有損失,而且損失也很大,
雖然史料中沒有詳細記載秦國的損失,但我們仍然可以尋找出一些蛛絲馬跡:
長平之戰后,秦國想繼續讓白起為主將,攻打趙國的首都邯鄲,
但白起拒絕了,他當時說了這樣一句話: 長平一役,秦雖大勝趙軍,但自己的兵力也損失過半,國內空虛。
可見秦國和趙國真是傾盡全國之力,在長平進行的一場廝殺。
而秦昭襄王沒聽白起的建議,貿然出兵攻打邯鄲,結果戰敗,秦統一六國的進程也由此推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