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7年,冬季。
衛青拿下河套地區之后,漢武帝在當地新建朔方城,移民戍邊,使其成為抗擊匈奴的第一要地,也是保證漢軍北擊匈奴的前沿軍事重鎮。
大漢王朝北擊匈奴在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還得到了一個好的消息。
---匈奴內亂。
匈奴在丟失河南地的第二年,軍臣單于離世,匈奴內部相互傾軋,太子于單(軍臣單于兒子)被左谷蠡王伊稚斜(軍臣單于弟弟)擊潰,南逃至漢境,被漢武帝封為陟安侯。
公元前126年,夏季。
伊稚斜單于穩定匈奴內部局勢后,因丟失河南地和漢武帝接納太子于單一事,帶領數萬騎兵縱兵南下至代郡,襲殺代郡太守,擄走千余名百姓。
公元前126年,秋季。
伊稚斜單于又縱兵侵入雁門。
公元前125年,夏季。
匈奴九萬騎兵,兵分三路,分別侵入代郡、定襄、上郡劫掠,千余名百姓被殺。
大漢王朝東部邊境在遭受侵襲的同時,剛剛拿下的河南地,也遭受到了匈奴右賢王的侵襲,朔方百姓同樣深受其害。
公元前124年,春季。
漢武帝下令,漢軍兵分三路,出擊匈奴右賢王。
其中以衛青統領三萬騎兵為主力,從高闕出擊。 游擊將軍蘇建,高弩將軍李沮,騎將公孫賀,輕車將軍李蔡,五將軍兵出朔方,跟隨車騎將軍衛青北擊匈奴。
大行李息、岸頭侯張次公為將軍,從右北平出兵,迷惑匈奴;
衛青引兵突襲七百里,在深夜兵圍右賢王。
那一天,右賢王醉酒營賬,并沒有想到衛青的進攻速度如此之快,營賬瞬間亂成一團,在幾百名騎兵的保護下向北逃亡。
此戰,衛青生擒右賢裨王十余人,匈奴民眾一萬五千多人,牲畜更是高達百萬頭。
然而,漢匈戰爭仍舊沒有結束。
公元前124年,秋季。
匈奴一萬多騎兵沖入代郡,代郡都尉被殺,千余名百姓被擄走。
公元前123年,春季。
衛青從定襄出兵,再度北擊匈奴,斬殺千余名匈奴南返至定襄、云中、雁門休整。
公元前123年,夏季。
衛青再度從定襄出兵。
這一次的出兵,戰績并不理想。
除了衛青親統大軍斬獲一萬多匈奴,右將軍蘇建與前將軍趙信兩軍遭遇匈奴主力,
雙方鏖戰一天,漢軍損失殆盡,前將軍趙信投降,蘇建僥幸逃回衛青大營。
此次漢軍出征,還有一位橫空出世的少年英才,帶領八百騎兵,長途奔襲數百里,斬首捕虜匈奴兩千多人,生擒賬下相國、當戶,斬殺單于大父行籍若侯產,捕季父羅姑比,被漢武帝封為冠軍侯。
從公元前126年,至公元前123年,近三年的時間里,漢匈戰爭主要由衛青主導,同時霍去病開始登上歷史大幕。
這三年,主要的戰場就是匈奴領域中的漠南一帶,也稱漠南戰役。
漠南戰役結束后,漢匈局面發生了兩種重要的情況。
匈奴方面,降將趙信為單于伊稚斜提供了一條極為重要的建議。
信教單于益北絕幕,以誘罷漢兵,徼極而取之,無近塞。單于從其計。
趙信讓單于北遷漠北地區,本質上就是通過延伸戰線,對漢軍北進的后勤補給線制造壓力。
漢朝方面,史稱:
是時,漢比歲發十馀萬眾擊胡,斬捕首虜之士受賜黃金二十馀萬斤,而漢軍士馬死者十馀萬,兵甲轉漕之費不與焉。于是大司農經用竭,不足以奉戰士。
從馬邑之謀開啟的漢匈戰爭,已經長達六年的時間(前133-前123),在這十年的時間里,漢境百姓被漢武帝以強力捆綁在他所主導的戰爭機器上,前線征戰主力、前線糧草、物資供給,盡數賴于百姓,農田多有荒蕪,百姓為之一貧,就連漢朝的中央府庫,也為之盡空。
前面的視訊我們已經說過,漢匈戰爭的一個重要支撐點是民間養馬,漢武帝發動漢匈戰爭的經濟支撐點是鼓勵民間養馬刺激民間經濟。
那時候的養馬,民間百姓可以獲得一筆豐厚的獎勵。
不過,漢武帝遠遠沒有想到,長達六年的鏖戰,漢朝經濟運轉呈現畸形發展態勢。
常年耗戰,民間經濟雖仍可持續性運轉,但漢朝中央財政卻面臨嚴重危機。
簡單而言,如果民間經濟為水源,民間百姓納稅上繳為運輸管路,漢朝中央財政為蓄水池的話,
那麼,即便民間水源可以源源不斷的實現供給,但是此時民間經濟供給速度遠遠比不上蓄水池的需求速度。
蓄水池雖然能夠得到供給水,卻因為耗水量過大,常常處于缺水的境地。
漢武帝解決供給速度的方式,再度以一種極端且暴力的方式,完成了中央財政對民間經濟的快速吸納能力。
為此,他親下詔書。
令民得買爵及贖禁錮,免臧罪。置賞官,名曰武功爵,級十七萬,凡直三十馀萬金。諸買武功爵至千夫者,得先除為吏。吏道雜而多端,官職耗廢矣。
這段詔令,有幾個關鍵的信息點。
第一:允許百姓以錢贖罪。
第二,允許百姓買爵進入仕途。
當然,這里的百姓,本質上是地方上大量經營工商業的商人,他們雖有萬貫家財,卻始終無法走入仕途。
漢武帝此舉,以一種暴力充實中央財政的同時,也毀掉了官場秩序。
社會原本穩固的階層,極端涌動。
戰爭機器的狂暴開啟,仍需繼續。
一位刀箭飲血的少年,開始用自己短暫的一生,繼續替漢武帝推動霸業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