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17日至10月2日,一場盛大的體育盛會在韓國漢城拉開了序幕。
來自全球各地的優秀運動員云集這里,為祖國爭光。
在激烈的角逐中,中國代表團勇奪5枚金牌。
35年過去了,當年的這五位冠軍怎麼樣了呢?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一個叫樓云的中國小伙子嶄露頭角。
他來自浙江杭州,9歲開始練習體操,通過自己努力進入國家隊。
在洛杉磯奧運會體操比賽中,樓云完成兩組高難度動作:一個是「前手翻轉體180度加直體后空翻」,另一個是「前手翻屈體前空翻轉體540度」。
這兩組動作難度非常大,但卻被樓云輕松完成,最后奪得了體操跳馬金牌、男子團體銀牌和自由體操銀牌。
1988年漢城奧運會,26歲的樓云再次發揮穩定的高水平,成功衛冕了跳馬金牌,也獲得自由體操項目銅牌。
他是這屆奧運會中國體操隊唯一的獎牌獲得者,也成為中國第一位蟬聯奧運會體操金牌的選手。
在漢城奧運會,樓云又完成一個高難度的「前手翻直體前空翻轉體540度」,這個動作後來被命名為「樓云跳2」。
1989年,樓云正式宣布退役。他來到廣東,在東莞一家服裝廠工作,擔任總經理助理,年薪高達60萬元。
三年后服裝廠老闆過世,樓云離開東莞,來到惠州自己創辦了體育用品公司。
但是由于對商場運作不夠了解,樓云很快遭遇失敗,被一些經銷商騙去了100多萬元,無奈之下他不得不關閉公司。
創業失敗后的樓云回到家鄉杭州,和一位空姐結了婚。
他們誕下了一個女兒,隨后樓云帶著妻女移民到美國洛杉磯,在一家體操培訓機構擔任教練,生活也很滋潤。
但2000年樓云說服妻子回國發展,回到北京后他重新開創公司,主要業務是承辦體育賽事。
這一次他憑借多年積累的人脈和經驗,樓云終于成功實現了商業價值,他的公司發展壯大,為他帶來可觀的財富。
樓云的一生經歷了體操場上的輝煌奪金,創業過程中的起起伏伏,最后終于找到屬于自己的事業方向。
出生于四川自貢的高敏,6歲開始練習體操,9歲轉練跳水,天資過人。
年僅15歲的高敏入選國家跳水隊,一年后首次參加世錦賽,就以高分奪得3米跳板冠軍,技術難度和穩定性遠超同齡人。
1988年漢城奧運會,18歲的高敏面對質疑,卻憑借突破極限的表現,以絕對優勢奪得女子3米跳板金牌,奠定了跳水皇后地位。
4年后巴塞羅那奧運會,高敏再次發揮出色,蟬聯該項目冠軍,正式宣布退役。
為國爭光的她在感情道路上卻十分坎坷,1995年她與一位翻譯人員注冊結婚,次年生下兒子。
不久后二人分居,高敏帶兒子赴加拿大執教,一年后高敏失婚,獨自一人帶兒子生活。
三年后高敏與一位華裔商人再婚,又生下一子,2005年,高敏帶兩個兒子回國定居。
如今53歲的高敏仍保持良好體型,經常參與公益活動,她用自身故事證明,一個女性可以在事業和生活中都取得巨大成就,成為后人的楷模。
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跳水界崛起了一顆耀眼的明星——許艷梅。
這位年輕的女孩是個地地道道的江西人,從8歲開始練習跳水。
在許艷梅14歲的時候,九陰有意的表現入選國家跳水隊,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17歲的許艷梅以出色的發揮奪得10米跳台金牌,一舉成名,被譽為「東方紅寶石」。
兩年后,她又在北京亞運會上蟬聯這個項目的冠軍,成功衛冕。
然而頻繁的高強度訓練和比賽嚴重損害了許艷梅的眼睛健康。
為防止視網膜脫落導致完全失明,20歲的許艷梅不得不提前退出運動生涯,結束了短暫卻輝煌的跳水之路。
這對一個正處在競技巔峰期的年輕運動員來說,可以想見有多麼痛苦和不舍。
許艷梅深愛跳水運動,被迫離開訓練場與比賽舞台,對她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面對人生的轉折,許艷梅并未氣餒,退役后的她選擇回到校園,進入海南大學文學系學習。
退役運動員接受正規教育以獲新生,在那個年代還屬少見。
兩年后許艷梅順利畢業,取得了文學學士學位,憑借自己的運動生涯,許艷梅順利進入海南省體育系統工作。
慢慢的,她被任命為海南省體育局科教處處長,開始從事體育管理工作。
在這個嶄新的領域,許艷梅同樣勤奮努力,發揮著自己的專長。
1992年,許艷梅嫁給了陳軍。陳軍是一名高干子弟,但性格謙和,與許艷梅相處十分和睦。
兩年后她生下了一個女兒,一家三口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如今52歲的許艷梅在工作之余,會關注和參與一些體育交流活動,偶爾也會在公眾場合露面。
1988年,才20歲的陳靜在漢城奧運會上一戰成名,擊敗隊友李慧芬奪得女單金牌,成為中國乒乓球史上首位女單冠軍。
那時的陳靜只是第三號選手,實力最強的焦志敏被強制讓球給二號李慧芬。
教練希望陳靜也在決賽中讓球,但她堅持公平競技,不聽從安排,以3:2反敗為勝。
這場勝利預示中國乒乓進入女單黃金時代。
然而得到冠軍后的陳靜卻沒有受到嘉獎,反而被冷落排斥,她的國際比賽機會盡失,陷入低谷。
這對一個20歲女孩打擊很大,陳靜選擇暫時離開,去海外發展。
90年代,陳靜為中華台北隊參加亞特蘭大和悉尼兩屆奧運會,均斬獲獎牌。
雖與祖國對陣,她的心中從未放下對國家的熱愛,陳靜決定回國發展,在華南師范大學學習并執教。
2006年她步入婚姻,組建了一個幸福的家庭,如今的陳靜既是大學教授,又是賢妻良母,可謂是事業家庭兩得意。
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來自中國的陳龍燦和韋晴光代表中國出戰男子雙打比賽。
他們以直握拍快攻打法配合默契,連續擊敗韓國、南斯拉夫選手。
最后在決賽中3:0擊敗老對手南斯拉夫的盧普萊斯庫/普里莫拉茨組合,以七連勝的成績奪得這屆奧運會乒乓球男子雙打金牌。
時過境遷,當年漢城奧運會上的金牌拍檔也各奔東西。
陳龍燦選擇回國發展,2001年應四川乒協邀請出任該省隊主教練,九年后轉任西華大學副教授兼總教練,至今在校隊任教。
58歲的他教練生涯已過半百,依然專注培養新人。
韋晴光則長期在日本生活,偶爾會回國探親。
兩人雖未再合作,但都在各自崗位上續寫著乒乓人生,當年的輝煌已成往事,而對乒乓球的熱愛與奉獻,卻歷久彌新。
時間是最公平的審判者。
這些曾經的奧運英雄,他們的人生軌跡各有不同,但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發光發熱。
他們為祖國爭光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緬懷。
歷史潮流無情,新人代替舊人是必然的趨勢,我們要珍惜當下,抓住機遇,努力前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