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戰,是劉邦軍團和項羽軍團的一次總決戰。
在總決戰之前,項羽軍團還有10萬人馬。
韓信組織了30萬人馬,把項羽團團包圍起來,但幾乎沒有預想中的爭鬥,項羽軍團就迅速失敗。
項羽只帶著八百人突圍。最後突到烏江邊的時候,項羽身邊只有28騎。
這時候項羽意氣盡失,結束了跌宕的一生。
說起來項羽有10萬人馬,而且楚軍向來以少勝多,戰無不勝。
如果項羽這10萬人馬和韓信的30萬人馬正面對決。韓信絕對不是項羽的對手。
那麼,為什麼項羽並不組織大戰,就丟掉自己的那10萬人馬,倉促突圍呢?
垓下之戰是楚漢最後一戰,而要說清霸王的突然衰弱,要從終極之戰前——「滎陽對峙」開始說起。
滎陽對峙
京索之戰
彭城之戰時項羽以三萬精騎一舉大亂了劉邦的防禦體系,進而把劉邦打回關中。
劉邦一路敗退到滎陽,然後整合殘兵敗將以及蕭何派來的新兵,最終在京、索一帶阻擊前來追趕的楚軍。
在此有個不起眼的史料,那就是酈食其也退回到滎陽了。
劉邦剛剛經歷彭城潰敗, 他自己的家人都丟了,但是這麼一個七老八十的人竟然完好無損,而且劉邦的嫡系列侯一個都沒歿(140多個)。
劉邦彭城潰敗,歿去的士兵屍體能讓水斷流,但劉邦的嫡系精英一個都沒損失。
後世有陰謀論分析劉邦是故意失敗的,目的就是削弱諸侯們和項羽的實力。
至于是不是故意的,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可以就此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劉邦的嫡系精英毫髮無損,而諸侯們和項羽都互有損失。
劉邦能正面應對楚軍,並且將其阻擊在京、索之間讓其不得深入滎陽以西,可見兩者軍隊的差距越來越小。
滎陽之戰
滎陽是中原的交通樞紐,天下最大的糧倉(敖倉)也就在這裡。
因此項羽和劉邦就展開了爭奪戰,目的就是滎陽。
原本劉邦駐守滎陽,但是項羽屢次侵奪漢軍甬道(糧道),最後劉邦也不得不率精兵逃跑。
之後劉邦利用反間計離間項羽和范增,並且猛攻成皋。
此時項羽的主力在這裡, 但是劉邦的中心不在這裡,劉邦的重心在張耳和韓信的身上。
劉邦趁項羽的主力在滎陽的時候派張耳和韓信出兵伐趙,並且成功佔領趙國。
當項羽的主力還在滎陽的時候,劉邦就已經遣兵調將伐趙了。
雖然丟了滎陽,但是劉邦佔領了趙國。
項羽主力被拖住、韓信伐趙,這兩件事情從另一方面佐證了上面的看法,彭城之戰同時削弱了諸侯們和項羽的實力,但是劉邦的實力保存完好。
成皋之戰
漢三年七月,劉邦多次挑起成皋之戰,但是楚軍堅守不出。
之後因為不堪受辱,所以出城作戰,但是被漢軍擊敗,劉邦也趁機收復成皋。
隨後就食敖倉,圍困滎陽。 項羽得知後火速西進,試圖解滎陽之圍。
與此同時彭越連破十七城,兵鋒直指彭城(項羽大本營)。
同年,韓信擊敗龍且,平定了齊地。
劉邦和項羽兩人在滎陽對峙兩年多,互相都有所勝負,但是真正贏的人是劉邦。
因為劉邦的地盤在不斷擴展,而項羽的地盤在不斷的縮減。
劉邦在滎陽對峙時期,趁機奪取趙、魏、齊、燕、楚等大片土地, 而項羽卻被滎陽對峙拖垮了,自己的實力也一天不如一天。
劉邦當時整個的戰略是依靠北面的韓信、南面的英布,從兩側夾擊項羽,同時利用不斷騷擾西楚腹心地帶的彭越,破壞楚軍的後勤軍需補給、韓信平定三齊,為這一戰略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楚軍不但北部側翼完全暴露在韓信的軍隊面前,而且包括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在內的後方都受到持續而全面的威脅。
項羽使者遊說韓信的說辭是:
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
雖然只是遊說之詞,但大致也可以反映當時的戰略態勢。
這也就是項羽在沒有遊說成功韓信之後不得不「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魏漢,鴻溝以東為楚」,隨即全軍東歸,以解糧食已絕的困境。
鴻溝之盟
西元前203年,十月。
項羽和劉邦已經在 廣武山上對峙十一月有餘,項羽大後方屢屢受到侵襲,運糧路線更是數次被襲,糧草也多次被焚燒,曾經強悍的楚軍陷入了僵局。
項羽此時已經頗為無奈,因為韓信已經在 齊國立足,這也意味著他的大後方 彭城面臨著嚴重的危急,一旦長時間和劉邦對峙,自己不但不能夠順利西進,還有可能被漢軍包圍。
罷兵言和才是項羽最好的一條出路。
雙方最終以鴻溝為界,鴻溝是秦國時期的一條南北水路,貫通 黃河、淮河。
鴻溝以東歸于項羽,鴻溝以西歸于劉邦,雙方正式罷兵言和,結束了長達一年的對峙。
楚漢罷兵言和後,項羽統領大軍開始東行撤軍,劉邦也開始整頓大軍西入關中。
只是, 張良、陳平勸誡劉邦趁其糧草斷絕,直撲楚軍,力主斬草除根,徹底滅絕楚漢主力。
張良、陳平的這招足夠的刁鑽。
劉邦聽取建議,果斷下令停止西撤,全力追擊楚軍。
劉邦、樊噲統領主力追擊項羽大軍,他們追擊至 陽夏南,樊噲統領的先鋒軍在陽夏南一帶狂飆直撲楚軍,楚軍後翼毫無準備,被一舉擊潰。
樊噲得以俘虜四千多楚兵,項羽急行撤兵,停留 固始一帶重新整軍備戰。
韓信當初被封為齊王之後,立馬派遣 灌嬰單獨統領 騎兵朝著 楚地狂飆急進,想要從齊國地區直撲楚地核心,對項羽東翼造成終極一擊。
劉邦、項羽兩人罷兵言和之後,灌嬰的騎兵並沒有停止進攻,反而進攻神速。
灌嬰一路攻城掠地,迅速攻下 鄒縣、薛城、沛縣、留縣、下邳、彭城、蕭縣、酂縣、譙縣、苦縣,幾乎將楚軍的據點橫掃一遍,隨即順利在 頤鄉和劉邦主力大軍會合。
劉邦主力軍聲勢再度壯大,大軍屯駐于 陳縣週邊一帶,他馬上下令徵召韓信、彭越前來固陵會合,以圖全力進攻項羽的東撤大軍。
插曲:分封韓信、彭越
劉邦進抵此地後,意外的發現韓信、彭越大軍並沒有及時抵達,頗為震怒。
而且,項羽聽到劉邦突然撕毀盟約,也頗為憤怒,他整頓楚軍之後,突然揮軍進攻,大破漢軍,劉邦無奈退回了 固陵城防守。
項羽擊潰劉邦的大軍之後,並沒有再度北上進攻,而是繼續下令全面沿著東南方向撤退,一直後退至 垓下。
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擊潰之後,馬上派遣使者說服大司馬 周殷叛楚,周殷舉兵響應劉邦,與淮南王英布、將軍劉賈合力攻破 城父,從項羽南翼方向衝過去。
劉邦再度聽從張良的建議,分封韓信、彭越。
為了打破當時這種彼此膠著的狀態,劉邦可以說是大出血,他分別許諾韓信和彭越,只要兩人協助「並力破楚」,滅楚之後, 「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穀城與彭相國」,同時,封英布為淮南王。
這樣一來,韓信、彭越、英布的三支武裝與劉邦的主力形成了對項羽大軍的合圍態勢,決戰一觸即發。
劉邦讓其出兵分別從北翼(彭越)、東翼(韓信)兩個方向截擊項羽大軍,同時全部在 垓下合兵。
↑鴻溝、固陵、苦縣、顧鄉、城父等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對項羽大軍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包圍圈,這個包圍圈彙集了漢軍及其相對鬆散的盟軍的全部主力,而項羽的主力也全部落在這個包圍圈之內。
「垓下之戰」
一時間, 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分別從北翼、東翼、南翼集結于垓下,將項羽大軍全面圍困。
韓信率領三十萬大軍,開始和項羽的十萬大軍展開了軍事決戰。
這場戰役決定著劉邦未來的霸業,也決定這項羽未來的命運。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博弈,沒有人能夠知道此次的項羽是否能夠再次締造一個奇跡。
右路大軍:陳賀統領右路大軍,從側翼進攻
前鋒大軍:韓信統領中軍大軍,從正面進攻
中路大軍:劉邦統領大軍位居韓信大軍後翼
左路大軍:孔熙統領左路大軍,從側翼進攻
後軍:絳侯、柴將軍統領後軍位居劉邦大軍後翼
韓信的中路大軍與項羽交戰不利,開始漸漸敗退。
左右兩翼大軍開始引兵進攻,楚軍轉而開始退卻,韓信再度以中路大軍衝擊楚軍中路,項羽大軍面對漢軍的各路衝擊,開始敗退。
撤退路上,漢軍不斷追擊,斬滅八萬楚軍,可謂大獲全勝。
深夜之中,被困于垓下的項羽圖聞四面皆吟唱楚歌,以為楚地極為劉邦所得,不覺淚下,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項羽趁夜帶領八百多名騎兵向南潰逃,天明時分,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急忙下令讓 灌嬰統領五千騎兵追擊項羽。
項羽渡過淮水,直驅 陰陵,部隊僅僅剩下一百多名。
更為可怕的是,這個時候的項羽還迷了路,他詢問一名農夫,農夫讓他朝著左邊逃亡。
項羽未曾猶豫,立馬引兵向左逃亡,不料深陷大澤。
漢軍此時已經追至,項羽再度引兵逃亡,進抵 東城,僅僅剩下了 二十八名騎兵。
項羽再度斬滅數百人,向著烏江逃亡。
進抵烏江的項羽不願渡江,再度下馬搏滅,又斬漢軍數百名,隨後在烏江拔劍自刎。
項羽自刎之後,劉邦曾經豪言千金購買項羽頭顱,賞萬戶侯。
王翳奪得項羽人頭,其餘漢軍相繼搶奪項羽軀體,自絕相殘者高達數十人。
最終,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項羽一軀體。
劉邦定鼎天下之後,分別分封了這五人:
封王翳為杜衍侯
封呂馬童為中水侯
封楊喜為赤泉侯
封楊武為吳防侯
封呂勝為涅陽侯
為什麼曾經留下無數精彩且輝煌故事的楚霸王,在「垓下之戰」卻輸的如此潦倒?
其實,我們縱觀整個戰役不難發現,其實勝敗早在戰爭開始前就已經註定。
論成敗:
項羽眼裡的一場戰役卻是劉邦用幾十年下的一盤大棋
1.楚軍軍心已經不穩,敗局已定
事實上,在垓下之戰前夕,楚軍已經處于十分不利的局面,幾乎被漢軍全麵包圍。
時間回到西元203年, 韓信計畫攻齊,但聽說酈食其已經勸說齊王歸附,便想要停止攻擊,但在蒯通的勸說下,韓信為了搶奪功勞,繼續攻齊。
齊國看韓信進攻,認為酈食其出爾反爾,誅掉了酈食其,並向項羽求助。
齊國危機,項羽派出龍且和二十萬人馬前去救援,可是龍且輕敵,而韓信準備充分,在龍且率軍過江之時,韓信掘開濰河,兇猛的河水將楚軍誅傷大半, 隨即韓信乘勝追擊,楚軍大敗,齊地也被韓信佔據。
隨後,韓信繼續南下,攻佔項羽的老巢彭城。
韓信此舉,傷大量楚軍,令楚軍元氣大傷,除此之外,也完成了對楚軍的戰略包圍,項羽痛失一臂,楚軍變得極為被動。
上圖_ 韓信(約西元前231年-前196年)
史料記載 「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並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除了韓信,劉賈佔據壽春,大司馬周殷叛變,彭越從梁地南下,到了垓下之戰前夕,楚軍已經被四麵包圍,沒有退路。
為了挽回敗局,項羽甚至向韓信拋出橄欖枝,希望和其三分天下,可是韓信念及劉邦恩情,並沒有同意,于是,項羽再也沒有機會了。
2.糧草補給跟不上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再強的士兵也是需要吃飯的,而當時的楚軍已經斷糧。
史料記載 「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
在韓信攻下齊國的同時,彭越叛變,攻下了梁地,斷了楚軍的糧道。
換言之, 楚軍的糧食越吃越少,沒了糧食,十萬大軍就成了十萬個麻煩,不僅失去戰力,叛變的風險會更高。
劉邦為了救回劉太公,就派人和項羽談判,項羽最不喜歡的就是妥協,但他實在沒有辦法,就暫時同意了劉邦的建議。
劉邦建議將鴻溝以西作為漢國,以東作為楚國,把天下一分為二,項羽同意了,並放回了劉邦的家人。
為何項羽這麼痛快放了人質?
那 是以因為楚軍沒有糧食,而且兵力捉襟見肘,急需時間休整。
如果劉邦真的退兵,或給項羽喘息之機,就在這時,張良、陳平勸說劉邦撕毀協議,一舉覆滅楚軍,奪回整個天下。
隨後,劉邦聯合彭越、韓信發動垓下之戰。 沒有糧食,當兵為何要跟著你打仗呢?
適逢亂世,諸侯互相征伐,早就沒了所謂的正義與否。
史料記載 「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
縱使項羽的號召力再強,也難以讓餓著肚子的士兵為其拼命,沒錢、沒糧,士兵就沒有了打仗的動力,所以項羽的心裡防線崩塌了。
論成敗:
戰役到了最後,拼的都是人心
在楚漢相爭初期,項羽優勢占盡,劉邦則連戰連敗,可在數年間,劉邦積聚力量、知人善任,不僅兵力越打越多,其手下也多是能征善戰的猛將謀臣。
反觀項羽,他猜忌多疑,不肯放權、氣量狹小,隨著戰爭的繼續,楚軍人心盡失,眾叛親離,直至滅亡的那一刻。
並非老天要滅他項羽,這一切,也算是項羽的自作自受。
項羽,曾經的西楚霸王,他可謂一手摧垮了秦王朝的統治,鉅鹿之戰的項羽何其的彪悍,又是何其的壯哉。
他的一生歷經多次大大小小的戰役,鮮有敗績。
唯一的一次,便是垓下戰役。
這場戰役,是項羽一生中最後一次戰役,也是唯一一次失敗的戰役。
他的彪悍、勇武成為楚漢時期,最為耀眼的戰將。
他的結局縱然悲情,可他短暫的一生留下了不少精彩且輝煌的故事,如今的我們雖然早已經無法深刻的認知,項羽作為一個敗兵之將,為何成為了人人敬仰的大英雄?
因為他足夠的年輕。
項羽烏江自刎的時候不過三十一歲。
曾經重創秦國主力的鉅鹿之戰,那個時候的他不過二十三歲。
年少成名未必是好事,大器晚成難說反而能笑到最後。
無數的歷史告訴我們,個人的能力往往只能榮光一時;而最後的成敗,全看一個人是不是懂得「借勢」。
做人之道,需要一個人窮盡一生,方能領悟,這也就是所謂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