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是戰國時期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大諸侯中最先實行變法改革的國家,也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開國君主魏文侯重用李悝為相,主持變法改革,此次變法的主要內容為五大項:改革舊制度、提高農業生產、發展經濟、實行法治、改革軍制,創立「武卒制」。
通過這次變法改革,極大地促進了魏國在農業生產和經濟方面的發展,從而使國家變得富強。同時魏國又在兵制改革上,憑借「兵農分離、精兵戰略」的武卒制度,建立起一支訓練有素的精銳重裝步兵「魏武卒」。這支軍隊自創建后就發揮出強大的戰力,很快便聞名各國,名動天下,是一支進不可擋,退不可追的無敵勁旅,因此成為戰國初期軍隊中最為精銳和彪悍的代表。
魏文侯便是用這支無敵勁旅為魏國打下了大片疆土,并威震諸侯,使魏國一躍成為戰國初期的新一任中原霸主。然而成也于此,敗也于此,魏國霸業的依托是戰力強大的魏武卒,一旦魏武卒逐漸消亡,也將會成為魏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齊魏桂陵之戰」便是魏武卒消亡的開始,也是魏國霸業衰敗的開始。
憑強大戰力而名動天下的魏武卒卻在「桂陵之戰」中,被三晉將士一度輕視為「膽小懦弱」的齊國軍隊打敗,而且魏軍主將龐涓也被齊軍俘虜,此戰也是魏武卒自創立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戰敗。雖然桂陵之戰并未讓魏國受到嚴重損失,但魏武卒「不可戰勝的神話」被齊軍打破,魏國霸權不斷遭到周邊諸侯挑戰,自此走向了下坡路。
那麼在桂陵之戰中,齊國能以弱勝強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齊國之所以能在桂陵之戰中打敗中原霸主魏國,主要有三點原因:一,關鍵在于齊國大夫段干朋(也稱段干綸)眼光獨到的戰略意識。魏國出兵圍攻趙都邯鄲后,趙國就向齊國求救,齊相騶忌子給齊威王的建議是不去救援,而齊國大夫段干朋卻嗅到了戰略良機, 于是提出「圍魏救趙」的戰略,既可以趁機同時削弱魏、趙兩國,也能保全趙國,不至于為魏國所滅。
《戰國策》記載:「段干綸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于其郊,是趙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
二、魏國出兵圍攻趙都邯鄲城,由于主力在外,導致國內空虛,給了齊國攻打魏國的可乘之機。在外出征的魏軍主力若是趕回國內救援,經過長途跋涉的急行軍必會疲憊,這對齊軍來說則是很大的優勢。而結果也正如齊國大夫段干朋料想那樣,齊軍圍攻魏國襄陵,在外出征的魏軍主力果然回援魏國,因疲憊而被齊軍擊敗。
三、齊威王采納了段干朋的戰略建議,而且不拘一格任用受刑導致身體殘缺的孫臏作為軍師出謀劃策。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身份地位決定了什麼人做什麼事,在當時一般受過刑罰之人是不能擔任一軍主將的,但齊威王卻仍然重用受過刑的孫臏與田忌率兵救援趙國。之后孫臏不負齊威王重托,最終在桂林擊敗魏軍,削弱了魏國實力。
齊軍能以弱勝強,打敗戰力強大的魏軍,齊國大夫段干朋和軍師孫臏可以說是功不可沒。段干朋眼光獨到發現戰略良機,并提出「圍魏救趙」的戰略戰術,而軍師孫臏再次采用「圍魏救趙」這一戰術,避實就虛,擊中要害,既保全了趙國,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魏國的實力,而齊國則成為最后的贏家。
齊魏桂陵之戰的起因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魏國的附庸衛國,并奪取了衛國的漆及和富丘兩地,作為衛國背后的「大哥」魏國自然不能袖手旁觀,于是魏惠王下令命龐涓率兵圍攻趙都邯鄲。
《史記》記載:「魏惠王十七年,圍趙邯鄲。十八年,拔邯鄲。趙請救于齊,齊使田忌、孫臏救趙,敗魏桂陵。」
之后趙國與魏軍苦戰了一年,但此時魏國還是中原霸主,實力強大,在魏軍強大的攻勢之下,趙都邯鄲陷入十分危急的情況,趙成侯就急忙向齊國求救,于是齊威王出兵攻魏救趙,與魏軍在桂陵發生了大戰。
齊國大夫段干朋建議齊威王「圍魏救趙」,趁機削弱魏國
趙國派使者向齊國求救后,齊威王當即就召集相國騶忌子、大夫段干朋等大臣商議此事,看看救趙國有利,還是不救趙國對齊國更有利。 齊相騶忌子第一個站出來發聲,表示不如不救,再看看情況再做打算,此時大夫段干朋發聲反對,說:「不救趙國的話就是不道義,而且會對我齊國不利」。
《戰國策》記載:「段干綸曰:「夫魏氏兼邯鄲,其于齊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
齊威王表示疑惑,段干朋解釋道:「魏國若是吞并了趙都邯鄲城,實力會更上一層樓,這對齊國來說又有什麼好處呢?」。齊威王認為言之有理,還沒等段干朋說完,就下令發兵,想將軍隊駐扎到趙都邯鄲城外的郊外地區。
然而大夫段干朋所說的不利并非如此,而是想到了更長遠、更有利于齊國的戰略。原因是齊國要救援趙國,并非只有出兵支援趙都邯鄲一條路可選,而且這樣做的話,魏國即便沒有攻下邯鄲,魏軍也不會損失什麼實力,依舊實力強大,魏國還是中原霸主,而趙國也沒被削弱。
《史記》記載:「段干朋曰:「且夫救趙而軍其郊,是趙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乘魏之弊。」威王從其計。」
大夫段干朋便建議齊威王趁機出兵南下攻打魏國的襄陵,從而削弱魏國,若是趙都邯鄲被魏軍攻占,攻魏則會讓在外出征的魏軍主力回軍救援,而此時魏軍受到消耗,正處于疲勞不堪的狀態,齊國便一定能擊敗魏國,打一場勝仗。這樣既能同時削弱趙、魏兩國,也能保住趙國,還對齊國有利,可謂是一石三鳥。
《史記》記載:「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計謀。」
齊威王聽后非常高興,大曰:「大夫此計真是太妙了!」于是采納了段干朋的建議,下令出兵攻打魏國的襄陵,并想任命善于用兵的孫臏為主將,再率領一路齊軍救援趙國。但由于孫臏之前在魏國時被大將龐涓設計陷害,身體因受刑而殘缺推辭擔任主將,齊威王便任命田忌為主將,讓孫臏做了軍師,為田忌出謀劃策,暗中指揮軍隊。
軍師孫臏避實就虛,帶領齊軍主力在桂陵大敗魏軍,生擒魏軍主將龐涓
齊軍主將田忌和軍師孫臏率軍抵達齊、魏邊境時,魏將龐涓已經攻破趙都邯鄲,于是田忌就想救援趙國,直接與魏軍主力交戰,不過被軍師孫臏阻止。 孫臏認為趙國雖然被魏國圍攻,正需要救援,但卻不能卷進去胡打亂打,而是要抓住其中的關鍵之處。
《史記》記載:「孫子曰:「救鬬者不搏撠,批亢搗虛。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老弱罷于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獘于魏也」。」
表示魏國此時正在攻打趙國,魏軍精銳主力一定在外征戰,而留守魏國國內的基本只剩下一些年老體弱,或過于疲憊的士兵,應直搗魏國的虛弱之處,帶兵迅速占據魏國的交通要道,攻打魏都大梁城,以及正處于兵力空虛薄弱的地區,迫使魏軍主力回國救援。這樣一來,趙國的危機自然會解除,同時也能讓魏國受到自取其咎的效果,從而削弱魏國。
主將田忌便聽從了孫臏的建議,率軍向魏國平陵、大梁進軍,佯攻以迷惑魏軍。為此田忌和孫臏率領的這路齊軍并未按齊威王預想那樣直接救援趙都邯鄲,而是在軍師孫臏繼齊國大夫段干朋提出「圍魏救趙」的戰略后,再次采用該戰術攻擊魏都大梁,以吸引在外征戰的魏軍主力回國救援,從而起到救援趙國的目的。
之后果然如孫臏預料那樣,魏軍從趙都邯鄲撤離回國救援,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魏軍主力并未全部撤離邯鄲,趙國都城仍然在魏國手中。而魏將龐涓在接到魏惠王十萬火急的命令后,不得不拋棄輜重,晝夜兼程回軍救援,而這部分魏軍主力最終在公元前353年十月,被孫臏在桂陵設伏擊敗,主將龐涓也被齊軍俘虜。
桂陵之戰的結果
雖然齊軍在桂陵之戰中并沒有擊潰魏軍全部主力,也沒有攻破魏都大梁,而且趙都邯鄲也還在魏國手中,但齊國通過此戰打贏了不可戰勝的無敵勁旅魏武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魏國的實力。
《史記》記載:「魏惠王二十年(公元前351),歸趙邯鄲,與盟漳水上。二十一年,與秦會彤。」
不久后齊威王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又聯合宋、衛兩國攻打魏國南部重鎮襄陵,雖然魏惠王調用韓國軍隊擊敗了三國聯軍(龐涓被放回),但由于實力受損,不久后就將邯鄲歸還給了趙國,與趙成侯在漳水邊舉行會盟,次年魏惠王又與秦孝公在彤地會盟修好。
而且自桂陵戰敗后,魏國霸權就受到了周邊大國更加強烈地挑戰,秦、齊、楚、趙等諸侯都在潛移默化地滲透著魏國霸權。繼桂陵之戰十余年后,魏軍又在馬陵再次被孫臏設伏擊敗,而此戰使魏武卒精銳大半,主將龐涓也戰死沙場,魏國元氣大傷。而齊威王卻憑借桂陵、馬陵兩役大勝,開始稱雄于諸侯。
馬陵之戰結束后,接著秦、齊、趙三國聯合夾攻魏國,在接連沉重打擊下,魏國喪失了霸主地位,魏國的霸業最終敗于魏惠王手中。
之后在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在伊闕之戰中盡斬二十四萬魏、韓聯軍,魏國僅剩的魏武卒也在此戰中損失殆盡。由于打造魏武卒的成本太高,加上周邊大國也不會給魏國機會,魏武卒從此消亡,而魏國也徹底走向沒落,一蹶不振。
結語:
可能我們印象中認為「圍魏救趙」是孫臏最先提出來的,畢竟孫臏是純正的軍事家。不過無論是《戰國策·齊策一》還是《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的記載,都是齊國大夫段干朋首先提出「圍魏救趙」,趁機削弱魏國的戰略建議。
齊威王采納后付諸行動,這才任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兵救趙,而軍師孫臏并未直接救趙,而是聲東擊西,再次采用「圍魏救趙」的戰術,攻擊魏國薄弱之處,以此迫使魏軍主力回援,從而解除邯鄲之圍。
但事實上,孫臏采用「圍魏救趙」的戰術并不能算完全成功,趙都邯鄲仍然還在魏國手中。當然齊軍是在孫臏和田忌的帶領下才擊敗魏軍,打贏了桂陵之戰,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