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軍事
历史故事
明星
娛樂明星
设计
装修
全部
    
「安史之亂」到底有多亂?歷史最血腥的叛亂,又是如何被平定的?
2023/05/11

「安史之亂」是我國歷史上最慘烈、最血腥的一場叛亂,也是大唐王朝盛極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叛亂使唐朝的人口銳減四分之三。

這場叛亂也徹底地將鼎盛的唐王朝送入了地獄的大門,也極大地影響了中華民族此后的發展進程。

那麼「安史之亂」到底有多亂?這場自古以來最血腥的叛亂,又是如何被平定的?接下來百味就給大家講講:

繁榮昌盛的唐朝: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強盛一時、顯耀半世的王朝之一,也是我國封建王朝發展的一個頂峰。

唐朝是以李淵為代表的「 關隴貴族集團」建立起來的,他的背景決定了它一登場,就比那些由草根皇帝建立的漢、宋和明王朝要闊氣得多。

自唐高祖李淵建國以來,唐朝一直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繁榮祥和的景象。

在立國長達二百余年的歷史中,曾出現了兩個太平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之后,將唐朝的國力推至頂峰,形成了「 貞觀之治」的大唐盛世。

在此后的數百年,百姓們過上了不愁吃穿、安居樂業的生活。

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更是將唐朝的繁榮推向了極盛的「 開元盛世」。

期間再加上唐高宗李志和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勵精圖治,國家的各項建設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在大唐王朝,那真的可謂是全面開花,基本上在各方面都做得不錯。

「唐裝」、「唐人街」和「唐詩三百首」等詞語也都讓我們銘記著這個輝煌的時代。

這些也都離不開唐玄宗李隆基之前幾代皇帝的努力,他們也為我們留下了無比豐厚的各種財富。

比如:

其一、在政治上,唐朝結束了隋末的混亂局面,完成了統一。

在外交上,周邊的國家對唐朝俯首稱臣。

唐太宗李世民還被尊為天可汗,甚至可以叫東突厥可汗下場為他跳舞,而且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得唐朝政權更加穩定。

其二、在人口上,唐朝在百姓安居樂業的情況下,人口增長十分迅速,全盛時期達到六千多萬的峰值。

光是都城長安人口就有一百五十萬,是羅馬鼎盛時期的五倍,

其三、在面積上,唐朝疆域在全世界最大,「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貝加爾湖」,其領土達 1300萬平方公里。

都城長安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占地八十七平方公里。

其四、在經濟上,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和平的環境,生產力的發展,農業與手工業的繁榮,都促進了經濟的長足發展。

國家又推出以農為本,休養生息,輕徭薄賦,使老百姓得到了實惠。

其五、在軍事上,版圖遼闊,軍事上完全有能力鎮得住四方,也是漢王朝中唯一的一個不修長城的朝代,因為北方那些游牧民族根本打不過唐軍。

長期雄踞北方的突厥帝國,已經分崩瓦解,從此唐朝再無外敵入侵之患。

其六、在文化上,倡導儒學,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以律詩、絕句為主的新題材詩歌開始流行在茶樓酒肆,其中尤以「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和「詩魔」白居易最為出名。

其七、在選用人才上,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度,不看出身,唯才是舉。

……。

一時間大唐內外,人才趨之若鶩,甚至有的外國人也要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遠千里前來唐朝求仕。

杜甫曾在《憶昔·憶昔開元全盛日》一詩中這樣描寫唐朝極盛時期「開元盛世」的場景:

憶昔開元全盛日,

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倉廩俱豐實。

唐玄宗李隆基敲響了唐朝的盛世喪鐘;

朋友們從百味之前的描述,足以可見當時唐朝的富庶。

然而戰國思想家孟子有一句話叫作「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無論任何一個國家,一旦失去了來自內、外部的威脅,很容易滋生出各種腐化墮落,最終導致滅亡。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當時的唐朝國力也是最巔峰、最強盛的時期。

唐玄宗憑借著自身的武藝和膽識平定內亂,逐步穩定了自己的政權。

剛開始唐玄宗也還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有治理才能的明君,還能舉賢任能,像之前的那些位明君皇帝一樣勤于朝政。

但是太平日子過的久了,他也就慢慢地懈怠了。前期兢兢業業打拼下大業的李隆基,在唐朝的繁榮景象穩定下來之后,內心也開始穩定下來。

尤其晚年的唐玄宗,早已沒有了當初的雄心抱負和宏圖大志,更是在遇到楊貴妃之后,他就想躺平享樂的心態更是強烈到了極致。

于是,唐玄宗在這一幅歌舞升平的美好景象中,陶醉并且欣慰地閉上了雙眼,開始享受起來自己的萬里疆山。

姚崇、宋景和張九齡這位作風正派、品德高尚的功臣宰相,漸漸入不了唐玄宗的法眼。

而靠著投機倒把、玩弄權術和栽贓陷害的楊國忠、李林甫,還有安祿山等人,則慢慢地緊緊圍攏在唐玄宗的身邊。

我們都知道,唐玄宗最大的錯誤就是因為過度寵愛楊貴妃,又重用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為當朝宰相,也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

楊國忠這個名字,是唐玄宗賜給他的,他是楊玉環的遠房堂兄,本名楊釗。

他的父親是個小官,母親是武則天男寵張易之的妹妹,自己則是一個酒鬼、賭棍和色狼。

據說楊國忠跟楊玉環的姐姐關系曖昧,也就是後來的虢國夫人。

這個家伙出身既卑微,品行又不佳,臨近不惑之年也沒能混出名堂,只好娶了個從良的妓女,湊湊乎乎的在成都混日子。

不過,楊國忠的咸魚翻身,并不完全是沾了楊貴妃姐妹的光。

他最早引起唐玄宗的注意,其實是靠著自己的拿手好戲——賭博。

當時,皇宮中流行一種名叫樗蒲(chū pú)的游戲。

「樗蒲」就是古代的一種棋類游戲,類似于我們現在的飛行棋。

唐玄宗自認為天下無敵,而楊國忠更是精于此道,結果兩人棋逢對手,結果玄宗龍顏大悅。

當然,楊國忠能夠進宮當官也是少不了楊家姐妹的推薦。

楊國忠當上宰相之后,全心全意地干了三件最缺德的事:

第一件缺德事:瘋狂斂財奪權;

唐玄宗卻看出楊國忠是理財的好手,便任命他擔任了戶部,就是財政部的主管官員。

楊國忠和李林甫一樣貪污腐敗、打壓異己,只不過他做的比李林甫更加過分、更加狠毒。

楊國忠剛一上台,便把朝中不聽自己話的大臣全都貶到外地。

結果朝堂中沒人干活,但這不要緊,能者多勞。

他一人身兼數職,最多時兼任了四十多個職位,可謂是既當裁判又當教練,朝堂中大小事情,不論巨細,都由他說了算。

楊國忠為了拉攏人心,又擅自規定:

提拔官員的時候,賢與不賢不重要,能力高低也不重要。不論是誰,只要干的時間越長,就越先晉級。

他這一荒唐舉措使得那些坐了多年冷板凳的老頭子們欣喜若狂,紛紛投到他的門下。

第二件缺德事:兩次遠征南詔,損失慘重;

南詔是什麼地方呢?百味給大家解釋一下:

「南詔」顧名思義就是南部的王族,屬于中原王朝的一個郡,也就是現在的云南、緬甸和老撾一帶。

楊國忠任命越嵩都督張虔陀任姚州都督,負責監視與控制南詔。

張虔陀仗著國家和地方節度使的任命,開始在姚州胡作非為。

而當時南詔緊臨姚州,南詔遂也成為了張虔陀搜刮的對象。

當時南詔國的國王是閣羅鳳,看到越嵩都督張虔陀如此蠻橫不講理,便帶著妻子專門來拜訪張虔陀,想為南詔人民謀求一些福利。

公元750年,當閣羅鳳帶著妻子拜會張虔陀時,張虔陀看到閣羅鳳貌美如花的妻子,便強行奸淫了閣羅鳳的妻子。

閣羅鳳氣憤之下先是派人到長安求見唐玄宗,控訴張虔陀的罪行。

但唐玄宗聽信了楊國忠的讒言,卻對此事不予理會。

于是忍無可忍的閣羅鳳,親率大軍攻打姚州,攻破姚州都督府,誅殺張虔陀,并占據了越嵩都督府管轄下的三十多個州縣與部落。

第一次征討南詔;

公元751年4月,楊國忠推薦鮮于仲通為劍南節度使,但他從來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

那楊國忠為什麼要派他去呢?就是因為楊國忠當年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投奔過鮮于仲通。

于是楊國忠命鮮于仲通率領八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南詔。

閣羅鳳還派人去向鮮于仲通解釋戰爭的起因罪在張虔陀,南詔國愿謝罪請和。

但是鮮于仲通不僅不同意求和,反而扣留了南詔的使臣。

閣羅鳳幾次求和不成,無奈之下只能選擇與唐軍背水一戰。

結果雙方就打了一仗,閣羅鳳連個計謀還沒使用,唐軍就被打了個落花流水,死掉了整整六萬多人。

但是鮮于仲通在這場戰役中沒有被打死,逃了回去,楊國忠為了掩蓋第一次討伐南詔的敗績,還提升他做了京兆尹。

「京兆尹」一職就相當于我們祖國的首都,北京市市長的職位。

第二次征討南詔;

公元754年,也就是安史之亂的前一年,不甘失敗的楊國忠,又在兩京附近拉了七萬壯丁,由姚州都督李宓率領,再次去攻打南詔。

李宓選擇了一年之中最熱的六月份出兵。

來自北方的唐軍,根本沒經歷過南方的酷熱,再加上水土不服,所以還沒過多長時間,便感染了大面積的瘟疫,軍隊死了十之七八。

李宓見狀只得率領著殘軍撤退,但為時已晚,閣羅鳳在后面一通窮追猛打,殺得唐軍全軍覆沒,連李宓都被抓了俘虜。

楊國忠本來是想教訓一下閣羅鳳,結果卻被閣羅鳳反過來連續教訓了兩次,又死了十幾萬人。

朋友們,楊國忠這罪過要是放到以前,皇帝能讓他死好幾次都不算多。

可是年老昏庸的唐玄宗已經懶政到了極其可怕的地步,把所有的軍國大事都交給楊國忠處理。

自己則天天待在后宮和楊貴妃一起玩各種二人世界,根本就不理睬這些事情。

第三件缺德事:逼迫安祿山盡快造反。

其實安祿山早就有了謀反的心思,不管有沒有楊國忠,他早晚都會背叛李唐。

只不過楊國忠對于安祿山發動謀反,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李林甫在位的時候,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包括楊玉環的哥哥楊國忠。

因此,楊國忠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李林甫的余黨,而安祿山就是李林甫最大的余黨。

楊國忠害怕自己的權利受到挑戰,所以一直慫恿唐玄宗去滅掉安祿山。

最后安祿山則打著「誅殺楊國忠,清君側」的名號發動反叛。

李隆基還把手中的權力,下放給口蜜腹劍的奸相李林甫。

李林甫的曾祖父是長平王李書良,他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官至刑部侍郎。

但到了李林甫父親李思誨這一代,家道敗落,也就是個正七品的揚州參軍。

家族起點不高的李林甫,在入仕之初,只不過就是個小小的千牛直長。

李林甫通過巴結舅舅楚國公姜皎獲得了進步,姜皎是唐玄宗早年的好友,在皇帝面還是有一定分量的。

李林甫靠著舅舅的不斷提攜,開始逐漸結交宦官。

李林甫有個相當厲害之處,那就是做事從不拖泥帶水,直接抓住人心最要害的東西。

他生性陰柔,精于權謀,對唐玄宗的舉動了如指掌,每次奏報都能符合皇帝的意旨,深得賞識。

通過不斷的努力鉆營,李林甫另攀高枝站到了武惠妃的陣營之中,最終當上了宰相的位置,而且一干就是十九年。

而唐玄宗整天身處李林甫經營的人情包圍圈中,所聽到的自然也都是李林甫的好話。

李林甫身居大唐宰輔之位,不僅打破了以往每位宰相任職大多兩三年的慣例,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鞏固權勢、形成了以自己為首的權臣體制。

李林甫被后世評為奸臣,他的奸佞形象,在唐玄宗的認可下也得到了不斷地加固和深化。

現代人對李林甫最大的一個印象就是「口腹蜜劍」。

如果說「指鹿為馬」是趙高的代名詞,那「口腹蜜劍」就是李林甫的代名詞了。

李林甫也確實將這個詞語演繹得淋漓盡致,他總能將自己的情緒隱藏得很好,或許這可能也是他官至相位的緣由吧。

李林甫的一生,可謂是做足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大奸臣該做的事。

他也被稱為「使得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之一」。

李林甫的一生干了三件蠢事,為大唐的滅亡也埋下了一顆地雷。

第一件蠢事:李林甫瘋狂「媚上」,狠除「異己」;

從基層一步一步熬上來的李林甫,早就磨光了自身所有的棱角,他比之前任何一任名相都知道,如何更好地適應皇帝的需求。

他之所以被唐玄宗如此信任,核心「優勢」很簡單,就是「善刺上意」,即善于察言觀色、迎合帝王心。

他安插很多眼線,時刻監視唐玄宗,他時常「厚以金帛賂上左右,上舉動必知之」。

唐玄宗的所有動向都被他摸得一清二楚,同時也被他完全所蒙蔽。

李林甫做宰相時,還要經常處心積慮的思考如何對付那些才能和功績在自己之上,或是官位要超過自己的人。

在他當政期間,使用的招數都是不分是非打擊政敵,可以說是狠毒打壓異己,但凡對他有威脅的人,都被他處死或是發配邊疆。

李林甫行好人之名、做壞人之事,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讓人是既可狠又可怕。

第二件蠢事:李林甫干涉太子人選問題;

李隆基的第一個太子是李瑛,武惠妃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琩謀個好前程,取代太子的位置,就誣陷太子李瑛謀反。

結果昏庸的唐玄宗就殺掉了太子李瑛,而追隨武惠妃的李林甫立刻就在唐玄宗面前立諫,要立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琩為太子。

朋友們,這個李琩可不是別人,正是楊貴妃的前夫。

楊貴妃給李琩當了五年的老婆,沒能生下一男半女,最后被唐玄宗看中,接到了宮中,兒媳婦也就變成了自己的媳婦。

就算唐玄宗臉皮再厚,也知道什麼叫「沒羞沒臊」。

如果他立了李琩為太子,將來再怎麼和楊玉環相處。

自己死后,李琩會不會學自己,再把小媽楊貴妃給娶回去。

因此,唐玄宗便否定了李林甫的建議,立李亨為太子。

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個兒子,生母是楊氏。

楊氏雖然出身于「弘農楊氏」,但她是李隆基的姬妾,并非正妻,所以在府中的地位并不高。

由于李亨在對戰契丹的過程中,建立了不少軍功,在軍營里也積累了一定的聲望,深得唐玄宗的賞識。

但李林甫仍舊不死心,還想讓唐玄宗改立李琩為太子,仗著自己宰相的身份,處處與現任太子李亨作對。

而安祿山作為李林甫的死黨,自然也沒少參與這種事,因此安祿山與太子的關系,也好不到那里去。

第三件蠢事:李林甫重用胡將,使得安祿山勢力坐大。

由于當時大唐的疆域遼闊,唐玄宗為了有效管理這些荒蠻之處,便在全國設立了十大藩鎮,借以鎮壓邊患。

李林甫又提議,重用胡人將領為藩鎮節度使,但不允許他們入朝為相。

胡人安祿山就是李林甫一手提拔起來的,身兼范陽、平盧和河東三鎮節度使。

此后,安祿山也就成為了李林甫的心腹。

安祿山是一個情商很高,并且懂得鉆營的人。

先是跟隨張守珪,後來又是李林甫,最后又博得了唐玄宗的賞識和恩寵,憑借自己的「憨厚」形象,最終巴結上了楊貴妃,還成為了楊貴妃的義子。

此時的安祿山,在經過了二十年的苦心經營,他手中的權力和兵力已經到了可以造反的地步。

不僅如此,李隆基還過分寵愛安祿山;

接下來百味就詳細給大家講講今天的主角安祿山發跡史,以及他如何反叛大唐的:

唐玄宗寵愛安祿山,就是因為他外表看起來憨厚老實,內心便對他不設防。

安祿山原來沒有姓氏,突厥人「斗戰」一詞的發音是「軋犖山」,因此就用它作為安祿山的名字。

他小時候失去了父親,就跟著母親在突厥族里生活。

他的母親阿史德氏,是突厥族的一個巫師,以占卜為業,後來將軍安波至的哥哥安延偃娶了他母親為妻。

等安祿山到了十多歲時,認為與他的哥哥及繼父安延偃生活在一起很恥辱,就同安思順等人結為兄弟,就改為姓安,叫做安祿山。

安祿山長大成人后,由于他通曉六國語言,就當了個為買賣人簽訂協議物價的牙郎。

開元二十年(即公元732年),張守珪任幽州節度,安祿山偷羊被抓,張守珪準備亂棍打死。

張守珪見他長得白白胖胖,又滿口豪言壯語,就心軟放了他。

後來安祿山幸運地成為了張守珪的義子,從此開始步步高升。

安祿山用厚禮賄賂往來的唐朝官員,讓他們在唐玄宗面前多為他說好話,此后唐玄宗便信任和喜愛他。

李林甫又一味的迎合唐玄宗,不斷說安祿山的好話,唐玄宗便對安祿山的好感更加堅定不移。

公元744年,唐玄宗又提升安祿山當了平盧節度使和范陽節度使,兩個節度使所管轄的兵力已將近十四萬之多,這時的安祿山就有了初步造反的實力。

公元751年,安祿山再次升官,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兼任了河東節度使,兵力已經達到了可怕的二十萬,已達到了整個唐朝軍隊的31%。

後來,唐玄宗又把安祿山封為東平郡王,一人獨攬三鎮節度使。

朋友們要知道,在唐朝開國以來,活著的時候被封為東平郡王的只有一個人,就是李世民的孫子李續,而安祿山則是第二個。

從此安祿山便打破了唐朝封異姓王的開端,所以說不論是誰,只要擁有如此大的權力,都會有造反的想法。

更何況安祿山本來就是一個野心極大、又沒有受過儒家忠孝文化熏陶,而且連個漢字都不識的胡人。

但安祿山此時此刻還沒有造反的想法,因為唐玄宗對他實在是太好了,比他親爹都好百倍、千倍。

接下來百味就給大家講講唐玄宗對安祿山的好:

安祿山體重大概有三百五十斤,唐朝的「斤」比現在的「斤」還要重,所以安祿山的體重差不多有四百斤。

因為太胖,肚子都掉到了膝蓋下邊,走兩步就氣喘、跑兩步就頭暈,唐玄宗便允許他在宮中騎馬坐轎,享受著特殊待遇。

還有,安祿山洗澡的時候都沒法自己穿脫衣服,必須由兩個親隨先托著他的大肚子,然后再由一個親隨跪在地上,一邊用腦袋頂著他肚子,一邊給他解系腰帶。

因此,唐玄宗還特批他可以帶隨從進入華清池洗澡。

安祿山在京城沒有住的地方,唐玄宗就給他在長安蓋了一座超級豪宅,里面的一切生活用品,全是唐玄宗賞賜的宮庭用品,就連廚房里的鍋碗瓢盆都用金銀打造。

安祿山曾率領十多萬人攻打契丹,結果輸了,唐玄宗連一句問責的話都沒有。

安祿山的大兒子安慶宗被唐玄宗任命為太仆卿,小兒子安慶緒任命為鴻臚卿。

安慶宗到了該結婚的年紀,唐玄宗就把自己的親孫女、太子的女兒嫁給他,讓安祿山又成為了皇親國戚。

最要命的是,唐玄宗對安祿山的信任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

基本上是安祿山說啥,唐玄宗就信啥,哪怕是鬼話連篇,也照信不誤。

公元751年,安祿山為了拍李隆基的馬屁,當年已經40多歲的他,又提出了一個極其荒謬的請求:要認比自己小16歲的楊貴妃為干媽,而唐玄宗連想都沒想就同意了。

從此之后,安祿山便以干兒子的身份隨便進出皇宮,而每次入宮都是先拜楊貴妃,再拜唐玄宗。

唐玄宗很詫異,問他為啥這麼做?安祿山卻信誓旦旦的說:「我們胡人的習俗,都是先拜母親,后拜父親。」

明眼人都知道這就是狂拍馬屁的話,而唐玄宗和楊貴妃聽后卻非常受用,覺得這干兒子比親兒子還要親百倍。

楊貴妃為了表達對干兒子的喜愛,竟然母性大發,做了一件喪失人倫的事情:她要親自給安祿山「洗三禮」。

有的朋友問了什麼是「洗三禮」呢?

「洗三禮」就是在唐朝時,當嬰兒出生后的第三天,就會把所有親朋好友都聚集到一起,給嬰兒舉行個洗澡儀式,以圖日后吉利。

朋友們,這安祿山可是一個四十多歲的大老爺們,體重三百五十斤。

而楊貴妃則是個二十多歲的妙齡美[少.婦],一邊給安祿山洗澡,一邊還嬌滴滴的喊著「祿兒」、「祿兒」,朋友們,是不是這畫面想想都辣眼睛。

至于楊貴妃和安祿山兩個人,在洗澡時到底有沒有發生過什麼故事?請朋友們自行腦補吧!

而更加荒唐的是,唐玄宗看見這母子二人竟如此熱情奔放之后,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還跟著哈哈大笑起來。

朋友們,有句話不是說: 要想生活過得去,頭上總得戴點綠嗎!

安祿山面對如此昏庸,又對自己如此之好的皇帝,內心也是十分地糾結:到底反與不反。

但是人畢竟也是有感情的動物,雖然對于安祿山來說,他是沒有多少感情的。

自己在京城,不僅可以住豪宅,還可以自由出入皇宮,更可以和美人楊貴妃一起洗澡嬉戲,這樣的生活簡直就是猶如天上人間。

自己回到范陽,還可以做土皇帝,想打仗就打,不想打仗就吃喝玩樂。打贏了有獎賞,打輸了皇帝老兒也不在乎。

朋友們,百味試問一句:古往今來,人臣做到這種份上,還有誰能與之匹敵?

安祿山又一想:要是不反,又對不起自己手中的權力,還有那二十萬大軍。

如果自己豁出去搏一搏,說不定還可以坐擁天下、睥睨四方,也成就一番宏圖霸業。

但安祿山冷靜下來仔細考慮一下,決定還是等到李隆基去世以后再反。

朋友們,如果歷史真的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恐怕就不會有「安史之亂」了。

因為此時,肥胖的安祿山由于身體肥胖,身體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問題。

他的全身長滿塊狀毒瘡,視力已漸漸模糊,估計在不久的將來就會雙目失明,甚至有可能一命嗚呼。

但是有句話叫做: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自從楊國忠當上宰相那一天起,就下定決心逼迫安祿山盡快造反。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搞垮安祿山,讓自己永久地獨攬大權。

那麼楊國忠又是如何一步一步逼迫安祿山造反的呢?

一、楊國忠首逼安祿山;

楊國忠開始在李隆基面前不停地狀告安祿山謀反的種種跡象。

比如:楊國忠說安祿山權力太大,擁有造反的實力。

再比如:楊國忠說安祿山人品有問題,一看就有反骨,如果皇帝不信,可以召安祿山回京,他肯定不敢。

唐玄宗經過再三考慮,終于勉強同意楊國忠的辦法,下旨讓安祿山回京述職。

公元754年1月,安祿山出乎大家意料回到京城,一見唐玄宗就抱著楊貴妃的大腿刻骨銘心的痛哭一番。

唐玄宗又心軟了,拍著楊貴妃的大腿開始安慰起這個干兒子來了。

唐玄宗為了表彰干兒子的忠心,又對他大肆封賞了一番:

比如:安祿山說自己現在的官職太小,唐玄宗就把他提拔為左仆射。

本來唐玄宗準備提拔安祿山為宰相,但楊國忠怕搶了自己的風頭,便極力反對。

還如:安祿山說想當群牧使,唐玄宗就立刻同意。

于是安祿山便派人到馬廄里挑選了幾千匹強壯的戰馬,又大大增強了自己騎兵的實力。

再如:安祿山說自己的將士功勛卓著,需要加大賞賜力度。

唐玄宗就立刻下詔,將他手下的伍佰5多人升為將軍,兩千多人升為中郎將,安祿山又進一步收買了軍心。

從此以后,只要有人再說安祿山要造反的話,唐玄宗便擼起袖子,將此人抓起來痛打一頓。

這時的楊國忠也不得不與安祿山和平相處了一年多時間。

而安祿山則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又悠哉地準備著造反的武器、糧草和兵源,楊國忠卻連一句反對的話也不敢說。

公元755年2月,安祿山又上書唐玄宗,希望用自己手下的32員蕃將,代替漢人將領,唐玄宗竟然又同意了他的請求。

這時兵部尚書兼次席宰相韋見素,還有安祿山的族兄、時任朔方節度使的安思順,以及太子李亨也紛紛加入了告發安祿山謀反的隊伍中。

唐玄宗面對這麼多人的進諫,猶豫再三,不得不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準備讓安祿山入朝為相。

但是就在唐玄宗準備發詔書的時候,突然又后悔了,他覺得不能再輕信楊國忠等人的誣陷,怕再次錯怪安祿山。

于是唐玄宗又收回了寫好的詔書,派了一個叫輔謬琳的太監,帶著水果跑到了范陽,名義上是請安祿山吃香蕉,實際上是暗中調查安祿山會不會造反。

但是這種小兒科把戲,自然逃不過安祿山的眼睛,他只用了一些金銀珠寶,就將輔謬琳給收買了。

果不其然,輔謬琳回到長安之后,便不斷地替安祿山說好話。

李隆基聽了之后,頓時又為自己的「英明神武」感到無比高興,他又專門把召集楊國忠等人說道:

「朕以誠心對待安祿山,他肯定沒有二心,東北的敵軍還需要他去鎮壓,大家就不用擔心了。」

至此,唐玄宗把錢給了楊國忠、把權給了李林甫,把兵給了安祿山,這三人狼子野心,國家由他們三個人管理,能好得了嗎?

李林甫口蜜腹劍,在朝廷之中排除異己,把持朝政多達十九年之久。

楊國忠既沒有才干,還妒忌有才能的人,驕奢淫逸

統治階級在楊國忠和李林甫兩人的操控下,有才干的人不敢講實話,為了保命只得繼續隱藏自己的真才實學。

百姓們民不聊生,他們的錢財都被官府進行剝削送到了楊家。

楊國忠又和安祿山不和,經常沒事找事,唐玄宗卻不加管制,于是安祿山被逼起兵造反。

而唐玄宗卻手挽著楊貴妃,在溫暖的陽光下,享受著二人世界,吟詩作賦、品茶賞花,愛情的甜蜜好不愜意。

楊國忠再逼安祿山;

但是楊國忠為了證明自己對安祿山的看法是對的,接下來又做了一件更為荒唐的事情:

公元755年4月,楊國忠竟然派人包圍了安祿山在京城的住宅,并抓捕了他的門客李超等人,并將這些人以聚眾謀反的名義全部殺掉。

當時在朝中當駙馬的、安祿山的兒子安慶宗聽說了這件事以后,立刻飛報給安祿山。

安祿山這回可真徹底懵逼了,因為他認為抓捕李超等門客,肯定是唐玄宗的授意,自己已經別無選擇了,應該抓緊造反了。

公元755年6月,唐玄宗以安祿山的兒子大婚為由,讓他回京參加婚禮。

當然了,這回安祿山沒敢回京參加婚禮。

但安祿山靈機一動,又想出一條妙計:

表示自己為了慶祝兒子大婚,準備貢獻給皇帝三千匹戰馬,每匹戰馬再配備兩個身高一米八的馬童,另外再派二十二名蕃將帶領這些戰馬入朝。

這回唐玄宗一聽,這才突然警覺起來,什麼馬童?開什麼玩笑?

這分明就是三千名騎兵和六千名步兵,還有二十二名帶兵的將領,如果讓這些人來到長安,恐怕皇城就要發生大亂了。

唐玄宗心里越想越害怕,但是他仍然不愿意相信安祿山會造反。

于是又派出一個叫馮神威的使者,到范陽告訴安祿山:

自己在華清宮給安祿山特意建造了一個溫泉,希望在十月份的時候,安祿山能與自己,還有楊貴妃一起享受泡澡的快樂。

但此時的安祿山已經準備好了造反的一切。

所以,安祿山一見到馮神威之后,哈哈一笑,都沒站起身,更別提跪謝了。

只見安祿山只是輕蔑地說了一句:「轉告圣上平安,十月份我一定會到長安。」

馮神威看見安祿山如此失禮,意識到大事不妙,趕緊以十萬火急的速度趕回京城。

到達京城之后,他連滾帶爬的跪在唐玄宗面前大聲痛哭:「臣差一點就不能再見到皇上了啊!」

但是昏庸的唐玄宗聽說安祿山十月份會來長安之后,竟然又相信了。

而在之后的這幾個月里,唐玄宗居然什麼準備也沒有做。

等到了十月份,竟然如期赴約,跑到華清宮去泡溫泉了。

當然了,唐玄宗沒有等來干兒子和自己一起泡澡的快樂,卻等來了那個三百五十斤的大胖子已經造反的消息。

安祿山起兵造反:

公元755年11月9日,安祿山統領契丹、同羅和室韋等少數民族,共計15萬大軍,假稱20萬。

詐稱奉唐玄宗旨意以「清君側,斬殺楊國忠」為由,打起了反叛唐朝的大旗,至此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便拉開了序幕。

他手下的士兵們驍勇善戰,而且還都是唐朝軍隊中最優秀的鐵騎,很快就占領了河北。

但唐玄宗毫無思想準備,根本就不相信安祿山會背叛自己,這時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忙召來宰相楊國忠商議對策。

接下來的唐軍是一觸即潰,安祿山順利地拿下許多重鎮,甚至還攻克了大唐的東都洛陽。

唐玄宗緊急調遣名將高仙芝和封常清前往作戰。

結果楊國忠卻在唐玄宗面前進獻讒言,誣告高、封兩位將軍圖謀不軌。

結果唐玄宗不明真相就殺掉了兩位忠心的將領。

安祿山的大軍沒有了阻擋,一路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終于在十二月十二日攻破洛陽。

第二年正月初一,志得意滿的安祿山在洛陽稱帝,改元圣武。

接下來安祿山再一次糾結大軍,猛攻潼關。

而大唐王朝上上下下卻一點也不緊張,并且非常樂觀,認為安祿山根本打不進不了潼關,因為他們還有名將哥舒翰。

哥舒翰是與高仙芝、封常清齊名的大將,然而此時的哥舒翰卻難當大任,因為他已抱病在家,難以統兵。

但唐玄宗對他仍抱有很大希望,最終還是趕鴨子上架,硬把他逼到了前線。

面對著哥舒翰強硬的防守,安祿山果然久攻不下潼關,唐玄宗君臣又開始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朝堂上下更是一片歡騰,認為這場叛亂很快就會平息。

可這個時候豬隊友楊國忠又再次出現了,他建議哥舒翰應該主動出擊,一舉擊潰叛軍。

唐玄宗便開始不斷催促哥舒翰出關與安祿山決戰。

哥舒翰無奈,只得硬著腦瓜皮帶兵出關,剛走到半道,便中了安祿山的埋伏,二十萬將士全軍覆沒,他自己也成了階下囚。

不僅潼關失守,而且還損失了二十萬精兵,如今的長安城就是安祿山砧板上的肉了。

此時的唐玄宗在得知潼關失守的消息后,嚇得魂飛魄散,急忙帶著楊貴妃和皇子皇孫、嬪妃宮娥,還有貼身大臣,匆忙的逃往四川。

唐玄宗還企圖借助川府之國的天險,來抵擋安祿山叛軍的攻勢。

無奈跑得太過匆忙,糧食準備不足,一路上隨行的大臣和將士們又渴又餓,紛紛抱怨禍國殃民的楊國忠和楊貴妃兄妹。

到了在馬嵬驛后,他們奮起殺死了楊國忠,鏢旗大將軍高力士又勸說唐玄宗為保軍心安定,殺死楊貴妃。

三十八歲的楊貴妃在陪伴唐玄宗渡過了十六個春秋之后,被無奈的唐玄宗下令,讓高力士在馬嵬驛的佛堂前縊死楊貴妃。

話說安祿山原來就患有嚴重的眼疾,自起兵后,雙眼視力漸漸減退,現在已經雙目失明,看不見任何物體。

同時安祿山又患有疽病,就是一種皮膚上長毒瘡的病癥,性情變得格外暴躁,對左右侍從稍不如意,非打即罵。

宦官李豬兒經常為安祿山穿衣解帶,服侍左右,他挨打最多,怨氣也最大。

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也時常擔心被廢,便與李豬兒串通一氣,殺死了安祿山。

後來太子李亨逃往靈武,就是現在的寧夏。

李亨在郭子儀、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將領的支持下,即皇帝位,就是唐肅宗。

不久,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殺死安慶緒,重新攻陷洛陽,稱大燕皇帝,後來被兒子史朝義殺害。

接下來,唐軍發起反攻,收復了洛陽,逼得史朝義自盡,這場持續了八年的「安史之亂」才宣告結束。

為什麼說「安史之亂」是歷史最血腥的一次叛亂?

「安史之亂」帶來的的影響非常嚴重,它也是唐朝興衰的轉折點。

其一、人口銳減;

據《舊唐書》記載:

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從上述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長安被叛軍血洗之后的凄慘景象,宮室十不存一,百姓不滿千戶,我們可以想象到安祿山叛軍是多麼殘忍血腥。

僅在恒州一地,叛軍就屠殺了一萬多人。

安祿山攻破長安之后,昔日繁華的長安城頓時淪為了人間煉獄,叛軍在城中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所經之處,便強迫精壯男子為苦力,婦女皆被奸淫,老弱病幼直接殺死,并挑在刀尖上取樂。

一時間,長安城內尸體堆積如山,血流成河,百姓們哀嚎不斷,真可謂慘絕人寰。

長安原本兩百多萬戶的人家,在經過「安史之亂」之后,茍活下來的只有一千多戶。

其二、燒殺搶掠;

叛軍挨家挨戶地搜查,別說金銀細軟,就連一個銅板也沒給老百姓留下。

只要是能吃的、能用的,通通被搶走,而帶不走的,全都摔碎砸爛。

不僅如此,叛軍在洗劫一空之后,還一把大火把房子給燒掉。

曾經的茶館、酒肆和樂坊等等,在熊熊的烈火中,全部化為灰燼。

王孫公子的府苑宅地,被夷為平地,就連那雄偉壯麗的大明宮,也被叛軍一把大火付之一炬。

放眼望去,長安城滿目瘡痍,到處都是被燒得焦黑的殘墻斷壁。

其三、吃人守城;

安祿山叛軍來到了睢陽,睢陽是個戰略要地,守將張巡奉命在此守城。

張巡雖然兵少,但他足智多謀、精通兵法,屢屢以少勝多,作戰從未失敗。

據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記載:

茶紙既盡,遂食馬;馬盡,羅雀掘鼠;雀鼠又盡,巡出愛妾,殺以食士,遠亦殺其奴;然后括城中婦人食之;既盡,繼以男子老弱。人知必死,莫有叛者,所馀才四百人。

但城中糧食有限,不多時便已吃光了庫存的糧食。

城里的士兵們都餓的發暈,根本沒有力氣守城打仗了。

于是他們便開始吃馬肉,但馬匹數量也不多啊,總有吃盡的一天。

吃完了馬,他們又開始捕食麻雀,然后吃老鼠。

最后,就連能吃的草根樹皮都已經吃完了,就連弓箭上的皮革都吃沒了,最后張巡也沒了辦法。

張巡仰天一聲長嘆,又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把自己的愛妾給大家分食來充饑。

張巡將自己的愛妾帶到眾士兵面前說道:「諸位長期乏食,而忠義不減,我恨不得割下自己的肉讓諸位充饑,難道還會舍不得愛妾而讓諸位挨餓嗎?」

于是便殺掉愛妾,將肉煮熟讓將士們分食。

可是這幾個愛妾哪夠吃啊,于是他們又開始屠殺奴隸充饑,接著是小孩和婦人,最后是老弱的男子。

據統計:張巡為了守住睢陽城,總共吃掉了三萬余人。

最后,再也沒有能吃的東西了,將士們餓的不能起身迎戰,于是睢陽失陷,張巡等人寧死不降,被叛軍殺害。

結語:

「安史之亂」平息后,洛陽、長安兩都,已成空城,唐朝也再未恢復往日的繁華。

放眼當時的大唐王朝,狼煙四起,血流成河,餓殍遍野,千里無雞鳴。

當時的詩人杜甫在投奔唐肅宗途中,不幸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后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

杜甫在親眼目睹淪陷后的長安簫條景象,這才寫出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耳熟能詳的詩句,這也正是杜甫對當時國家破敗景象的感概。

「安史之亂」對于大唐王朝是一場空前的劫難,即使是放眼整個中國古代史,這也是一場空前的浩劫。

據《資治通鑒》記載:

是歲,戶部奏:戶二百九十馀萬,口一千六百九十馀萬。

這場叛亂打沒了國家四分之三的人口,也打空了唐王朝自「貞觀」至「開元」積累的所有財富。

我們說安祿山是中華民族的罪人絲毫不過分,他的判亂行為讓國家陷入了四分五裂中,經濟文明和文化發展也遭受了極大破壞。

從此以后,留給后人的,只有那無窮的嘆息,以及不堪回首的血腥記憶。

多年以后,長安城內荊棘遍布、雜草叢生,一片荒蕪破敗景象,竟然還有豺狼等野獸出沒,可見安祿山的叛軍當時有多暴虐。

「安史之亂」后唐朝再也沒能恢復往日的繁榮景象,雖然也出現了「元和中興」和「大中之治」這樣的治世,但都不足以扭轉王朝衰落趨勢,真是令人惋惜!


昆陽之戰:綠林軍以區區2萬之眾擊敗了王莽42大軍,歷史最傳奇的一戰,其實失敗者的戰略并沒錯
2023/06/02
鄱陽湖大戰:朱元璋一戰定乾坤,擒殺梟雄陳友諒!
2023/06/02
陘城之戰:是戰國被忽略的一場戰役,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
2023/06/02
「明清松錦大戰」文臣作死掐滅明朝的希望,洪承疇也淪為貳臣之首,文人誤國比武人更甚
2023/06/02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王振挾持,以五十萬大軍親征蒙古瓦剌部
2023/06/02
西周后期「國人暴動」,導致國王流亡十四年,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2023/06/02
鄢陵之戰:一場風度翩翩的戰爭,卻耗盡了晉楚的戰爭動力!
2023/06/01
鞍之戰:有禮有節的生死戰,讓你知道春秋時期的貴族是怎麼打仗的嗎?
2023/06/01
伊闕之戰:戰神白起有多厲害?韓魏成為了待宰的羔羊
2023/06/01
漢朝戰爭:白登山之圍,劉邦攻打韓王信,30萬大軍被困白登山
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