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是戰國初期齊魏爭霸過程中的一場著名戰役,關于這場戰役的結局,早已成為定論: 那就是齊勝魏敗,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逐步失去霸主地位。
關于這場戰役的過程,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有詳細的描寫。《史記》中的這個版本,也是后世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但凡華人世界,稍微讀過幾年書、懂一點歷史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的。
公元前341年,魏國派大將龐涓攻打韓國,韓國弱小,頂不住魏國的進攻,只好求救于齊國。齊國在權衡利弊后,派田忌和孫臏領兵救韓。龐涓得到齊國救援的消息后,迅速從韓國退兵,回援到魏國東側,以阻擊從東面而來的齊軍。這場戰役的第一階段基本如此。
龐涓是戰國初期的魏國名將,相傳與孫臏同拜于隱士鬼谷子門下,因嫉妒孫臏的才能,恐其賢于己,因而設計把他的膝蓋骨刮去,并把他軟禁起來。後來孫臏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才逃出魏國,投奔齊國,成為了齊國的軍師。
傳說孫臏和龐涓本是同門師兄弟 可以說,此時的龐涓和孫臏,不僅已無同窗之誼,還是你死我活的大仇家!
齊軍得知魏軍的動向后,孫臏建議田忌說:」魏軍十分強悍,素來看不起齊軍,輕慢齊軍膽小,我們何不利用這一點,進行誘敵深入,再尋找戰機圍殲他們。「
田忌認為孫臏說的有道理,聽從了孫臏的計策,在退兵過程中屢次示弱,引誘魏軍進入狹窄的馬陵道,在馬陵道設伏兵將魏軍全殲,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在這里,為使讀者原汁原味的了解其中細節,也為接下來方便我分析,請允許我把《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的原文摘錄如下:
」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陜,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于此樹之下’。于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鉆火燭之。 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
不知道細心的讀者有沒有發現,在這段文字中,至少有三處漏洞,待我逐一道來。
減灶誘敵真的有效嗎?
首先,當時齊國派出救韓的總兵力也就十萬人左右,請問十萬人的兵力,需要建十萬個灶嗎?難道每個灶只能供應一個人的伙食?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用減灶的方法來迷惑敵人,希望使敵人覺得自己的士兵逃跑了很多,實在不是什麼高明的計策。
這里說明一下,現在有的《白話史記》,把「十萬灶」翻譯為十萬人吃飯的灶,可是從原文的字面意思看,這樣解釋甚為牽強。為什麼會這樣解釋呢?呵呵,那是因為古代很多名人都對「減灶退敵」進行過懷疑, 比如《容齋隨筆》的作者洪邁就說:「孫臏勝龐涓之事,兵家以為奇謀,予獨有疑嫣。云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又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又必人人各一灶乎?」正因如此,今天的人們在翻譯時,為了給司馬遷補鍋,才解釋為「十萬人吃飯的灶。」
其次,齊軍之所以減灶,目的在于使魏軍認為自己的士兵在大規模逃跑,但這顯然不符合逃跑士兵的心理。如果齊軍是在進軍的過程中,士兵們考慮到馬上就要和魏軍交戰了,懾于魏武卒的赫赫威名,有一部分逃跑,也說的過去。假如是在齊國境內,這麼多人當逃兵,似乎也勉強說的過去。 但這時的退兵是在魏國境內,當逃兵也是逃在人家地盤,無依無靠,無親無故,能逃到哪里去。所以,此時跟著大部隊撤退比私自逃跑要安全的多,怎麼可能出現這麼多人逃跑的現象呢?如此不合理,龐涓能不懷疑?
其三,戰國時期各國軍紀已經非常地嚴明,士兵逃跑的后果非常嚴重。再說了,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自己的家還在齊國,家人也還在齊國,不為自己著想,總要為家人著想吧。所以,若說有少數人開小差逃跑,或許有可能,畢竟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但高達70%的士兵逃跑,顯然是不合常理的。這麼反常的事情,怎能不引起龐涓的警惕?
綜上,著名的軍事家孫臏恐怕不會想出這麼拙劣的計策,名將龐涓也不可能這麼輕易的中計。除非孫臏很天真,龐涓太愚蠢。而事實是:孫臏很精明,龐涓也不笨。
因此我認為,司馬遷筆下的這場戰役過程應該是經過后人加工的。說白了,就是知道戰役結果之后,再揣摩其過程而杜撰出來的,絕對不是真實的情況。
那麼真實的過程是怎樣的呢?史書上沒有說,但我們可以根據現有的史料去推測!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在韓國向齊國求援時,描寫了齊國君臣的一段對話:
孫子曰:「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于韓也。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愬于齊矣。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重利而得尊名也。」宣王曰:「善。」乃陰告韓之使者而遣之。
這里的孫子,指的就是孫臏。在這段話里,孫臏建議齊國再等一等,待韓魏之間打的精疲力盡時,齊國再出兵也不遲,到時齊國以精銳之師,對付魏國的疲敝之師,才是最有利于自己的。而這個建議,顯然得到了齊王的認可。
另外,韓國在魏國的西南面,當龐涓得知齊軍來救援的時候,又率領已經疲憊的魏軍,在兩三天之內,狂奔了幾百公里,從魏國的西南面,跑到魏國的東北面去阻擊齊軍,可謂是雪上加霜、疲上加疲。而齊國雖然深入魏國境內,實際上卻是以逸待勞。
魏軍兩三天之內長距離奔波,必然精疲力盡 所以,齊軍擊敗的其實是一支已經精疲力盡的魏軍。戰役的過程,應該沒有什麼誘敵深入,也沒有什麼設伏后的萬箭齊發,雙方很大的可能是在馬陵道打了一場慘烈的遭遇戰,最終齊軍艱難獲勝,且損失也不小,算是「慘勝」。
為什麼我會推測齊軍是慘勝呢?在1974年出土的《孫臏兵法》中有一篇文章,叫《陳忌問壘》,陳忌就是田忌,請看:
田忌問孫子曰:「吾卒..不禁,為之奈何?」孫子曰:「明將之問也。此者人之所過而不急也。此□之所以疾..志也。」田忌曰:「可得聞乎?」曰:「可。用此者,所以應猝窘處隘塞死地之中也。 是吾所以取龐□而擒太子申也。」田忌曰:「善。事已往而形不見。」孫子曰:「蒺藜者,所以當溝池也。車者,所以當壘[ 也] 。□□[ 者],所以當堞也。發者,所以當俾堄也。長兵次之,所以救其隋也。次之者,所以為長兵□也。短兵次之者,所以難其歸而徼其衰也。弩次之者,所以當投機也。中央無人,故盈之以..卒已定,乃具其法。制曰:以弩次蒺藜,然后以其法射之。壘上弩戟分。法曰:見使諜來言而動..去守五里置候,令相見也。高則方之,下則圓之。夜則舉鼓,晝則舉旗。」
現將這段話翻譯如下:
田忌問孫臏:「我們的部隊(突遇敵人,難以制其進攻,)該怎麼處理呢?」孫臏回答說:「這是聰明的將領提的問題。這是一個人們常常忽略而不看重的問題。..」田忌說:「您能講給我聽嗎?」孫臏說:「可以。這個辦法可以在突然陷入困境,或者進入地形不利的地境時使用。 也是我用以戰勝龐涓并活捉魏太子中的戰法。」田忌說:「太好了!但可惜事情已經過去,當時的情景已看不見了。」孫臏說:「當時,我用蒺藜布陣,起壕溝的作用。用戰車布陣,當作壁壘。..當作矮墻。用盾牌當作城頭帶洞的矮墻,既可防御,又可往外射箭。后面部署用長兵器的部隊,作為緊急救援部隊。長兵器部隊后面部署使用小矛的部隊,用以支持用長兵器的部隊。而使用短兵器的部隊,則用來斷敵軍后路, 截擊疲困的敵軍。弓弩兵發揮拋石機的作用。陣地中央沒有軍兵,因此布滿..一切就這樣部署完成,完全符合兵法要求。兵法上說:‘把弓弩兵部署在蒺藜后面,然后按要求射擊敵軍。堡壘中,弓弩兵和用戟的兵各占一半。’兵法又說:‘要等派出去的偵察人員回來報告敵情后方可出擊..要在離守衛陣地五呈遠的地方設置了望哨,要讓了望哨和守衛陣地相互看得見。如果是在高處,就設置方形了望台;如在低處,則設置圓形了望台。夜間用鼓聲聯絡,白天舉旗聯絡。’」
可見,齊國擊敗魏軍,是在突然陷入困境、或者地形不利的情況下進行的。如果是齊軍埋伏魏軍,又何必說自己地形不利呢?那麼孫臏是怎麼在地形不利的情況下,擊敗魏軍的呢?按孫臏的說話,就是用:蒺藜布陣,起壕溝的作用;用戰車布陣,當作壁壘......,等等。
由此可見,所謂的馬陵道的埋伏,應該是不存在的,這也說明,雙方是打了一場遭遇戰,且齊國贏得并不容易,之所以能夠贏得這場戰爭,跟孫臏的臨場指揮與布陣有很大的關系。
另外,還有一個旁證,請看《史記·魏世家》中的這段文字:
三十一年,秦、趙、齊共伐我,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卬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而齊、趙數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以公子赫為太子。
這里的「三十一年」,其實就是馬陵之戰的一年后。這一年,齊國聯合趙國、秦國又一次攻擊魏國。假如齊軍真如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 「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描寫的那樣,就應該是很輕易的擊敗了魏軍。如果真是如此,那麼齊國在魏軍精銳兵力損失嚴重,自己實力并未受到大的損失的情況下,又何必聯合秦、魏兩國去攻擊魏國呢?
由此可知,馬陵之戰齊國實際上是慘勝,而齊國為了與魏國繼續爭霸,不讓魏國喘過這口氣來,所以不得不聯合秦、趙兩國,繼續攻擊魏國,想把魏國徹底擊垮。
安邑在西,大梁在東但齊國的做法,并沒有給自己帶來既得利益。在此次三國聯合攻魏的行動中,得益最大的實際上是秦國,此役秦國以商鞅為將,大破魏軍,俘虜魏公子卬(音同「昂」),盡得魏國「河西之地」,將自己的勢力范圍擴張到了黃河邊上,為此后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礎。
與此同時,魏國在馬陵之戰失敗后,把自己的都城從安邑遷到了大梁。據《竹書紀年》記載,安邑位于中條山與太行山之間,雖易于防守,但四周不如大梁平坦。遷都大梁,易于兵力調動,主要意圖在于繼續與齊國爭霸(避秦在其次)——魏國不服輸啊。
看來,齊國救韓時機關算盡,意圖以逸待勞,想以小的損失,擊敗魏國疲憊的主力,以取代魏國在戰國初期的霸主地位,沒想到卻是兩敗俱傷。最后,還惹得魏國遷都大梁(大梁與齊國很近),將主要矛頭指向自己,可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實在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