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一個人是否有真才實學,是要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那麼,一個有才華的人要想熬過時間老人,最后充分地發揮出自己的才能和價值,就必須要有適逢其會的機會,要有慧眼識才的伯樂。否則, 懷才不遇的悲劇在歷史上也并不少見。
殺神白起的名號在歷史上如雷貫耳,他在秦并天下的過程中,憑一己之力在戰場上率眾殲敵100多萬,這幾乎是古往今來軍事將領戰績的天花板了。
白起的戰略眼光、戰術水平和操控水準在將星云集的戰國時代自成一檔, 被譽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可謂是實至名歸。偉大領袖毛主席就曾評價他說 「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能出其右。」可見白起在軍事方面的成就是深入人心的。
白起被后世稱為殺神,可是殺神也不是一天練成的。白起究竟是如何成為一個無可阻擋的殺神的呢?是誰識別了他,并把他推上了萬眾矚目的舞臺呢?他的成名戰又是哪一場戰爭,他是如何打贏的,有什麼軍事亮點呢?且讓我們慢慢往下看。
白起的祖上其實是秦國王族嬴家的人,他的祖上公子白在爭奪繼承權時失敗了,被失敗的氣急敗壞給刺激到了,所以干脆連自己的姓也不要了,要你有何用? 我想要的老是求而不得,公子白 便用自己的名為姓,另立門戶,當起了秦國白姓的老祖宗。
說完了白起的姓,也順帶說一下他的名。這個名字和魏國名將吳起重名,那麼是否有向偶像致敬的意味在里面呢?還真有,因為白起的父親特別崇拜吳起, 為了向偶像致敬,便干脆將自己兒子命名為「起」。當然白起的父親自然不會想到,自己家的白起比偶像吳起在歷史上還要閃耀許多。
天才的世界總是與眾不同的,白起從小就不大愛說話,做什麼事都是雷厲風行的那一種, 真正的人狠話不多。
不動如山、迅疾如風,謀定而后動,白起可以說天生就是一個當將軍的好料子。因為作為軍事將領需要在電光火花之間抓住時機、迅速出擊來成就戰果,心中沒有靜氣、抉擇不果斷是萬萬不行的。
遇事有靜氣,才會在瞬息萬變、錯綜復雜的戰場上,壓抑住狂亂的心跳,仔細地分析眼前的情況。敵人數量多少?是否有伏兵?逃兵是否該追擊?地形是否宜駐扎?遇到誘惑時能否不盲目擊敵?而且,這所有的判斷都必須在一瞬間完成!
白起不光有當將軍的天賦,而且對軍事戰爭十分癡迷。從小就喜歡琢磨排兵布陣的事,也喜歡觀摩各種山勢地形,努力把自己所看到的和從兵書上學到的東西結合起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硬件和軟件齊全的白起在名將之路上的成長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他所需要的其實只是各種調試的機會和平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遇到自己的伯樂。
當你真正擁有某個興趣或者信仰的時候,最佳的成長和升華就是進入更專業的團隊和平臺去磨練和提煉自己。白起知道軍隊才能成就自己的夢想,所以很早的時候就報名參軍了。
秦國正常服兵役的年齡是23歲,但是白起顯然是一個軍事特長生,在15歲的時候就被特招到了軍隊之中。
一個充滿天賦和靈性的少年進入了一個優秀的體制,白起的快速成長是可想而知的。憑借少年老成的沉穩、有勇有謀的潛力和屢立戰功的表現,白起被當時秦國的大領導魏冉看中(僅憑此一點,魏冉這個人就足以載入秦國的史冊)。
大領導如果看中一個人,一般都會全方位去進一步考察他、確認他,魏冉在反復關注、研究白起的表現之后,又與白起進行了詳細的交談,考評的結果就是,魏冉覺得白起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天才, 于是就果斷地把白起調到自己的身邊進行重點 培養。
我們要有沖勁和斗志,所以我們有時候會吶喊「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是,一個人成長的速度有多快,甚至未來會不會有很大的成就,是否有貴人相助是特別重要的。沒有貴人給你帶路,你很難進入一個濃度更高的資源平臺,你的天賦和才能極有可能被浪費掉,好鋼不能用在刀刃上,有時候就會被當成廢鐵。
當然,我們不能將貴人相助純粹看成是我們的運氣。貴人之所以會看重你,一定是因為你身上能夠體現他所期待的價值和希望,或者你能滿足他某種情緒和寄托。換句話說,你得先成為貴人的「貴人」,貴人才會看中你。
真正的牢靠穩定有意義的社交關系一定是建立在相互成就的基礎上的,所以,我們在渴望成功、渴望創造價值的時候,首先必須把自己變成一個有能力和有價值的人。
不要為了尋求識別和認可而去討好大多數人,記住一句話, 社交 永遠拼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當你不知道自己的貴人在哪里的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像白起一樣,做好自我建設,吸引貴人來主動識別你。
像白起這樣百年難遇的將星,光靠一個貴人也是成就不了的,比如白起若是生在兩宋期間,即便驚才艷艷,恐怕也無用武之地。但白起很幸運,他生活的時代恰好是秦國已經徹底消化了巴蜀之地,做好了猛虎出關、鯨吞天下的一切準備工作的歷史拐點。這就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
秦國要想東進中原,必須通過崤函、伊洛地區出滎陽,整個戰略通道才能通暢!
早在秦武王時代,秦國就厲兵秣馬幾十年,拿下了宜陽城。 拿下宜陽城對于秦國來說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呢?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宜陽城其實就是豫北通道的前沿陣地,有了這個據點,秦國東進中原才有了更合理的戰略發起地。
白起在受到魏冉重用之后,用一系列優秀的表現印證了魏冉的眼光,憑借軍功于秦昭王十三年升任左庶長。
之后,白起又依托宜陽城,攻下了韓國的新城, 使得秦國掌握了洛水、伊水兩條進入洛陽盆地的河流。這樣一來,韓國和魏國再無險阻可以守,秦國可以將手伸入汝水、潁水,并且通過嵩山山脈南部兵臨韓國首都新鄭和魏國首都大梁。
白起攻占新城地區,意味著韓國和魏國在西面的防線已經吹彈可破了。 雖然成皋此時在韓國手中,豫西地區的北部暫時安全,但是南部已經攔不住氣勢如虹的秦國了。
這種危險的態勢,韓國和魏國自然也是看清了。韓國在新春失守之后,傾盡全國之力,組織了一支十四萬人的精銳,交由大將公孫喜率領,準備奪回新城,并迅速向魏國求援。魏國也絲毫沒有矯情,立即動員全國,派十萬精兵準備馳援韓國。
看到沒有,在生死攸關的時刻,這些諸侯國沒有一個是真正糊涂的。人之所以會糊涂,難以覺醒,往往是因為教訓不夠深刻、傷害不夠強烈、危險不夠緊迫。
形勢逼人,戰爭的規模會自動升級!韓國和魏國在這次戰爭上下了重注,因為他們再也輸不起了。
這反過來也逼著秦國輸不起,這麼多年苦心經營的戰果絕對不能得而復失。回想當年,秦國也曾奪下過宜陽、武遂、風陵等軍事重地,但隨后又被五國聯軍打敗在了鹽氏,除了宜陽地區,其余都被各國奪回去了。 秦國能有今天的戰略優勢,每一步都是用三秦子弟的鮮血浸染出來的,豈容有失?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秦國這麼多年一直想非禮中原政權,所以一直就在拼命撕韓國和魏國的衣服,但是遭到了各方勢力的拼死反抗,一直難以得逞。現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撕到了最后一層衣服了,中原政權的胴體已經若隱若現了。大家想想,韓國和魏國的反抗能不激烈嗎?秦國的斗志能不旺盛嗎?
這一戰,注定是針尖對麥芒!
秦昭王想把捍衛勝利果實的重任交給老將向壽,因為向壽一直駐守在宜陽地區,對當地的山川地形比較熟悉,而且向壽是軍中老將,老成持重。
秦昭王計劃調撥十萬大軍給向壽,讓他去迎擊韓魏聯軍。
在這里可能有些朋友會暗中非議,人家韓魏一共出兵24萬,秦昭王為什麼只調撥十萬大軍去迎戰呢?這麼自信嗎?看不起誰呢?
其實,這并非秦昭王托大,而是以前講過的,從關中東進,那該死的物流條件限制了。不是秦國調不出更多的士兵,而是后勤供給能力只能保障這麼多的兵力。
按道理說,秦昭王的部署也算是中規中矩,沒什麼大毛病。但是,這個時候,他的舅舅魏冉表示有話要說, 他覺得自己相中的軍事天才白起更適合擔當此次戰斗的總指揮。
如果你是秦昭王,你會怎麼選?你是相信自己的選擇還是會相信舅舅的推薦?你會把你手里能夠交出去的最大一筆流動資金交給一個資深理財師還是一個充滿靈性的年輕投資經理? 我們不要羨慕領導者的權威,事實上他們經常要做這種兩難的選擇!
我相信秦昭王和大多數人一樣,內心里是傾向于自己的選擇的,但是不管出于什麼原因,魏冉的推薦太有分量了,秦昭王最終還是決定相信魏冉的眼光,啟用白起。 也許是因為魏冉推薦必屬精品,也許是因為魏冉的話讓秦昭王不得不認真考慮。
機會背后往往都是有巨大成本的,經過復雜反復的權衡,白起終于拿到這次寶貴的出場機會,一戰千古留名。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們老是在機會面前無能為力或者與機會擦肩而過,有時候是因為自己的積累還不夠,有時候卻是因為自己的貴人還不夠分量。
白起拜將之后,韓魏聯軍由黃河入伊水,鋪天蓋地地撲了過來,白起由于地形限制,兵力鋪展不開,便將軍隊頂到了伊闕(龍門)。
由于伊闕地區地形狹窄,雙方只能進行相持階段。當時韓軍居前、魏軍略微靠后。白起見此情況,敏銳地察覺到,其實韓魏并非真正的齊心協力,畢竟魏國只是一個綁架的。
我們在看待聯盟和集團的時候,其中的個體矛盾是一個永遠無法忽視的問題。但凡有聯合,必然有矛盾,因為人心是不可能真正統一的,私心、利益、矛盾等會造成協調、士氣、判斷等各方面的戰略偏差。
白起認為魏軍將自己放在后防線上,士氣方面并不高漲,內心里抱著很強烈的觀望想法,如果能出其不意地偷襲到魏軍,其必然一擊即潰。
白起先派出了少量軍隊對韓軍進行牽制和迷惑,作出佯攻之勢,讓韓軍忙于應對,而魏軍果然是坐山觀虎斗的心態比較重,主帥公孫喜樂見其成。
另外, 白起悄悄集結了精銳主力,繞道到了魏軍的背后,突然向魏軍發起攻擊。
魏軍毫無防備,被殺得措手不及。倉促間,各自為戰,軍心大亂,陣型潰散,根本就抵擋不住殺氣騰騰的秦軍。
魏軍被擊潰之后,白起馬不停蹄地趕著潰敗的魏軍去沖擊韓軍的陣營。韓軍面對秦軍的前后夾擊和友軍的沖擊,軍心說崩就崩,居然發生了士兵嘩變,局面亂到無法控制的場面。
此時此刻,韓魏聯軍的敗局已經注定,因為白起這種名將是不可能錯失如此良機,留時間給韓魏聯軍去重整旗鼓的。一聲令下,秦軍精銳嗷嗷叫地揮舞著死神鐮刀,前后夾擊地沖向了韓魏聯軍。 韓魏聯軍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一般地,以少勝多的勝利也就到此為止了,窮寇莫追嘛!但是,白起不是一般的名將,他的殺手锏便是運動殲滅戰,他是不會放棄如此殲敵良機的。
白起下令三軍,禁止停下來打掃戰場,宜將剩勇追窮寇,都給老子打起精神來,一鼓作氣去追擊敵人去。最后,在白起的窮追猛打下,韓魏24萬聯軍基本上沒跑掉幾個,全給交代在這次戰斗了。 伊闕地區五座城池也都被秦國笑納了。
伊闕之戰,秦國大勝,韓魏兩國精銳盡失,只能割地求和。白起也因戰功卓著而再度升職。
同年,白起趁韓、魏兩國在伊闕之戰慘敗之機,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魏國舊都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此后,韓、魏兩國不僅門戶大開, 而且在短期內再難對秦國形成有效的對抗。之后的四年內,秦國先后進攻并占領了韓國的宛(南陽市)、葉(葉縣南)、鄧(孟州市西);奪取了魏國的蒲阪(永濟市)、軹(濟源縣東南)、皮氏(河津市西)等城池61座,秦國順利把統一天下的戰線向東推至 河東和南陽地區。
韓、魏二國基本上被打殘了,再也沒有爭霸天下的本錢了, 徹底退出了「戰國七雄」的頂級序列,淪為了歷史的看客和棋子。
白起因此一戰成名,正式成為了山東六國的夢魘。
見微知著,我們也可以通過伊闕之戰來看看白起的戰術特點。我們不難看出,白起作戰有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他在思維上突破了傳統思維,再也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把戰略目標放到了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上面。
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就是運動殲滅戰的精髓,就是白起首倡的,現在大家終于知道白起偉大在何處了吧!
之前,所有人的軍事共識之中有一個固有的觀念就是孫武的 「窮寇勿追」和商鞅的 「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也就是穩中求勝、勝后求穩的思想。不追窮寇,就不容易中埋伏,在己方已經勝利的情況下,見好就收。而且,當時的軍隊以步兵為主,追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奪命的永遠沒有逃命的跑得那麼積極。另外,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戰場上那些戰利品的吸引力也不可忽視的,勝方在勝利之后忙著收拾戰利品而無心追擊是很常見的事。
這種作戰方式,穩是相當穩,但是有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 你很難真正把敵人打垮!看看戰國幾百年,有幾場大的殲滅戰?能殲敵幾萬人已經是罕見的大勝仗了,敵人收拾舊山河,馬上又可以卷土重來。
這種拉鋸戰,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戰爭的根本意義,戰爭更講究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要麼不打,要打就要讓敵人武力再組織反抗。 只有把敵人打殘了,才能保障戰果一勞永逸的效果。
白起偉大就偉大在他憑一己之力 將后世對于軍事的認知帶到了一個更接近本質的認知深度和高度。
當然, 白起的殲滅思想也是需要有制度和實力支撐的,比如秦國強大的戰力和軍功制的體系,否則,也很容易弄巧成拙或者剃頭挑子一頭熱。
我國很多軍事名將其實都是白起的門徒,比如林彪,林彪打仗講究三猛 :猛沖、猛追和猛打,迅速擊敵,不給敵人留反應時間,不讓敵人有功夫組織起有效抵抗,迅速擴大戰果。就是白起軍事思想的精髓,所以林彪也被譽為「當代白起」。
也正是因為白起擅打殲滅戰,秦國軍中深信跟著白起有腦袋砍,能升官發財,使得白起率領的秦軍所向披靡,讓人聞風喪膽。白起殺戮過重,被后世冠以「人屠」、「殺神」的稱號。就連白起自己自盡時,也喟然自省,說自己一生罪孽深重,終遭報應。此事后話,留待寫白起之死時再聊。
末了,就白起的首場大型演出——伊闕之戰,想多說一句就是, 試玉要燒三日滿。一個人是不是一塊寶玉,需要經過足夠的火候和時間去煅燒檢驗,千萬不要理所當然、急于求成。
我們要看到成功者的現象,更要看到成功者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