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垓下之戰,讓項羽崩盤的不是漢軍是楚歌!歷史上的輿論戰花樣百出

垓下之戰,讓項羽崩盤的不是漢軍是楚歌!歷史上的輿論戰花樣百出
2022/12/29
2022/12/29

公元前202年10月,垓下。

夜色深沉,萬籟俱寂,空氣中彌漫著大戰將至的死亡氣息。

月色之下,楚軍的營壘星羅棋布,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頭。楚國的士兵已經睡下,養精蓄銳,準備隨時可能到來的決戰。十萬大軍,尚能一戰。漢軍雖有三十萬,但分屬韓信、英布、灌穎等人,在協調性上和戰斗力上,都要比楚軍要差一些。真打起來,楚軍未必會敗。

忽然間,一陣歌聲從漢軍的營地傳來。是楚歌,楚地的歌聲,悲涼的歌聲中充滿鄉思和鄉愁。難道漢軍已經攻下了所有的楚地了嗎?難道我的兄弟,我的朋友,都已經在對面漢軍之中了嗎?一個楚軍從夢中醒來,十個楚軍從夢中醒來,一百個,一千個,一萬個楚軍從夢中醒來。他們神情中,猶疑和惶恐,取代了必勝的信念。

四面歌聲響起,楚軍士氣崩潰。漢軍在歌聲中發動攻擊,楚軍大敗。項羽率八百騎兵連夜突圍,后在烏江中自刎。

垓下之戰,是一場輿論戰的勝利

《孫子兵法》里曾寫道:「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戰百勝,不是最高明的兵家策略;戰前就讓對方的戰斗力減弱,甚至無力抵抗,才是最高明的兵法。

不戰而屈人之兵,在垓下之戰,漢軍做到了。如何做到的呢?他們利用了輿論的力量,用歌聲,也就是「楚歌」,從心理上對楚軍進行了致命的打擊。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類似的輿論戰屢見不鮮,并且都發揮到了極大的作用。

一、利用輿論制造信息混亂,在戰場上讓敵人失去斗志。

通過營造某種特定輿論,讓對方心生畏懼、不安等情緒,從而失去斗志,最典型的就是上面我們講的四面楚歌的故事。當時,項羽率領的楚軍被劉邦率領的漢軍困在垓下,雖然糧食短缺,兵力也處于劣勢,但楚軍作戰依然勇猛。劉邦久攻不下,最后還是張良獻上一條計謀,就是吹奏楚地民歌,以此來瓦解楚軍士氣。因為,項羽是從楚地起兵,軍中士兵也多為楚人,楚地對他們而言,意義重大。如果楚地被占領了,也就意味著他們輸了。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烏江敗亡

結果正如張良所料,楚歌不僅讓楚軍士氣盡失,項羽本人也失去斗志,最后漢軍徹底打敗了楚軍。這就是輿論的力量,以歌的形式出現并傳播,從心理上直接摧毀對方的信心。

另一個特別著名的案例是淝水之戰。當時,前秦主帥苻堅率領著80萬大軍,去攻打東晉,企圖一舉滅掉晉國。而東晉的兵力只有8萬,由謝安、謝玄來指揮,兩軍隔著淝水對峙。

開戰前,謝玄派人過去,請秦軍先往后撤,等晉軍渡河后,兩軍再展開決戰。苻堅同意了,他的如意算盤是,等晉軍渡河渡到一半時就派軍進行偷襲,這樣就能穩操勝券。

可苻堅忘掉了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手下的80萬大軍,成分非常復雜,分屬于不同民族,很多是他驅趕著來到戰場上的,并不想為他戰斗,有人還打心眼里希望苻堅輸掉。所以,一旦有不利的消息,這80萬大軍很可能就土崩瓦解。

秦軍敗了,一聲大喊引發了戰場上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謝玄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就在秦軍稍稍后撤準備攻擊渡河的晉軍時,前晉國將領朱序突然大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秦軍太多了,戰場太大了,很多人根本無法判斷這條信息的真假,他們只看到了秦軍正在后撤,就以為秦軍真的敗了。于是,原來就不想為苻堅賣命的士兵開始逃走,想為苻堅戰斗的士兵也搞不清真相,在慌亂中跟著逃跑。戰場上出現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最終秦軍一敗涂地。主帥苻堅也身負重傷,倉皇逃回國。

淝水之戰,也是一場輿論戰。晉軍借助錯誤的信息傳播,8萬打敗了80萬。

二、利用輿論樹立個人權威性,達到自己的政治野心。

這種輿論戰,最常見的手段就是政治寓言,通常以童謠、銘文石刻、題壁、典籍傳播等形式出現。

比如,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在起義前,陳勝找人在白綢上寫下「陳勝王」,偷偷塞進一條剛買回來的魚肚子里。當人們燒魚時,發現魚肚里的白綢,自然對陳勝心生畏懼,認為是鬼神顯靈,暗示陳勝是未來的王。

接下來,吳廣在夜里跑到野外學狐貍叫,完后又大喊幾聲「大楚興,陳勝王」,讓人們更加堅信陳勝就是上天派來當王的。

陳勝吳廣起義也利用了輿論戰

最后,陳勝吳廣再發動起義,人們就順理成章地擁護他了。這就是利用童謠來樹立個人權威性,以達到其政治目的。后來,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前也用了這招,打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等童謠,目的也是樹立他們的權威性,得到更多民眾的支持。

另一個特別典型的例子是武則天稱帝。武則天稱帝前,為了證明自己登基是天意,打算借助佛教典籍的威力。她的男寵薛懷義為了討好她,專門組織高僧,在佛教經書中找尋女人稱帝的依據,結果還真找到了。《大云經》里記載了「凈光天女」的故事,說天女雖身為女人,卻因深明佛經大義,不但成為國王,還度化眾生,最后上天成佛。

這個故事非常符合武則天的要求。于是,薛懷義組織高僧編寫了《大云經疏》,不僅將「凈光天女」的故事解釋得通俗易懂,還進行了多處篡改,暗示武則天不光是凈光天女的化身,更是彌勒佛的化身。

武則天是使用輿論戰的高手

在《大云經疏》編寫好后,武則天大量專門印發此書,給文武大臣和百姓閱讀。此外,她還下令在各州建立大云寺,寺里專門配備了《大云經》和《大云經疏》,并讓各地高僧同時開講《大云經》,成功制造了女人即位的輿論。這就是典型的以典籍傳播方式來制造輿論,樹立個人的權威性。

除了借助政治寓言來樹立個人權威性外,還可以借助社會上某些知名人士,利用他們的權威性、特殊性或是神秘性,讓人們信任自己,從而建立個人的權威性。

最有名的當屬「商山四皓」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漢高祖時期,當時劉邦認為太子劉盈天性懦弱,才華平平,而小兒子如意卻天性聰穎,才華出眾,于是他想改立如意為太子。張良就給劉盈出謀劃策,把當時著名的「商山四皓」請來輔佐劉盈。「商山四皓」是何許人也?他們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黃老之學的博士,隱居在商山中,在社會上很有名望,劉邦曾多次派人,想請他們出山為官,但都失敗了。

當劉邦看到「商山四皓」竟出山來輔佐劉盈時,不禁感慨道「太子羽翼已豐」,他認為劉盈已得到眾人的認可,身后有著強大的勢力,自此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張良就是借助知名人士的力量,樹立起劉盈自身的權威性,讓劉邦產生一種民心所向的錯覺,從而巧妙地幫劉盈躲過了一場政治災難。

商山四皓

很多政治野心家在利用輿論作為武器時,常常會選擇幾種方式綜合使用,這樣威力更勝一籌。就拿武則天來說,她在籌備自己登基時,就將輿論戰玩到了極致。除了前面所說的借助典籍傳播、僧道的力量外,她還刻意制造出一種眾人請愿的情境來贏取民心。當時有一個七品芝麻官叫傅游藝,帶著一幫人來上疏請愿,要求武則天即位當皇帝。武則天表面不許,但卻將傅游藝由七品官提升至五品官。接下來,請愿的人自然越來越多,從百人逐漸上升到千人、萬人。最終迫于各方壓力,現任皇帝,武則天的兒子李旦,也不得不出來,要讓位給母親。在輿論的強大威力下,武則天不費一兵一卒,圓滿登基,實現了自己的政治野心。

說到這里,你可能會奇怪,在中國歷史上,輿論為什麼能發揮這麼大的作用呢?

首先,一些輿論符合當時人們對大自然、對世界的認知。中國古代產力不發達,人們對大自然抱有一種畏懼之心,很多人都會信奉鬼神之說,所以當輿論以政治寓言的面貌出現時,人們會以為這是天意,或者鬼神的意愿,自然就能發揮作用了。

孟子:得道者多助

其次,一些輿論巧妙地利用了人們的心理。輿論戰有一半打的就是心理戰,像前面說的「四面楚歌」、「淝水之戰」,就是針對人們心理上的薄弱點。一旦人們在心理上認輸了,在行動上也就輸了。

最后,還有一些輿論確實是人心所向。比如陳勝吳廣的起義,因為「天下苦秦久矣」,就算陳勝吳廣不搞一些幺蛾子,人民也遲早會起來反抗。只不過,這些輿論戰術,加快了歷史的進程。所以孟子有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翻譯過來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在歷史上,輿論往往就是民心所向。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