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魏伐吳廣陵之戰:完全暴露了曹丕不知兵

魏伐吳廣陵之戰:完全暴露了曹丕不知兵
2023/05/11
2023/05/11

公元224年7月,一支十萬人規模左右的大軍浩浩蕩蕩從洛陽出發。一時間,洛陽至許昌的官道上,車轔轔,馬蕭蕭,刀槍耀日,旌旗蔽空,隊伍前后綿延百里開外。

許昌的百姓雖然見過不少過兵的大場面,也還是被這宏偉的氣勢所震撼。

這支部隊正是魏國皇帝曹丕親自統領的部隊,此次他們的目標依然是魏國老敵人即長江以南的 孫權治理下的 東吳政權

先前三路伐吳之戰雖然失利,但是曹丕卻對國內宣稱三路皆勝利,包括明面上慘敗的曹仁那路也是「成功」。但無論多少人信,事實上東吳依然屹立在長江與魏國分庭抗禮。

在曹丕眼里,孫權和劉禪都是偽王,天下只有他一個正統皇帝,而吳比蜀要強大,所以滅掉吳國,蜀自然會服,這樣天下即統一。曹丕出征更是為了報他稱帝初期被孫權欺騙之仇。

出于種種原因,曹丕不得不要要在他有生之年消滅孫權,徹底以絕這個后患。

由于出征魏軍陣容龐大,所以引發路途地方萬人空巷,紛紛觀摩王師。在現場不少人都認為此次南征大機率會成功,畢竟是皇帝御駕親征。

然而人群中一些老人卻竊竊私語,當年魏國追封的武皇帝 曹操也是率領這麼多人馬南征荊州,結果卻在赤壁被江東的周瑜給大敗,后面曹操數次越過巢湖攻打江東,皆無功而返,還有幾次損兵折將。

然而曹丕的魄力和膽識皆遠不如其父親曹操,即使是他統領大軍他能夠率軍平定江東嗎?

事實上曹丕此次南征也并非一時興起,而是專門抓準了時機——東吳境內山越暴動,東吳抽調部分防備曹魏的部隊去鎮壓山越。而且還在出兵之前,曹丕為了麻痹孫權還向其發出求和信。

當年八月,曹丕集結水軍,并親自乘坐龍舟(皇帝御船)順著蔡、潁,浮淮河流來到軍事重鎮 壽春,接著又在壽春集結兵力經中瀆水道南下,并于當年九月抵達了魏吳邊境的重鎮 廣陵城

當時的 廣陵城位于溝通江淮的中瀆水道之南端,中瀆水古稱邗溝。廣陵也是一座古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吳國北伐中原的首要據點。

廣陵城墻最下層夯土當即為春秋末期興筑,后為廣陵城沿用。邗城、廣陵城的構筑很好地利用了周圍的地形和水文條件,它的南面是蜀岡之陡壁,不易攀越。

廣陵地名的來源,與該城所處的丘陵地帶有關。 《河圖括地》記載:「崑崙山橫為地軸,此陵交帶崑崙,故曰廣陵也。’」

由于廣陵扼守江水進入邗溝之地段,影響南北漕運交通,因而在軍事具有重要的作用。

漢末中原戰亂爆發后,淮河流域雖未首當其沖,但是當地有識之士已經預感到將來形勢的惡化,紛紛舉家南渡,遷徙到社會局勢相對穩定的江東,比如魯肅就是這麼南遷到江東的。

而廣陵地區名士亦多有南下避禍者,其中在孫策、孫權手下出任要職者不乏其人。如東吳名臣 張纮,「字子綱,廣陵人。游學京都,還本郡,舉茂才,公府辟,皆不就,避難江東。孫策創業,遂委質焉。」

說到廣陵,不得不提起一個人。此人便是 陳登,生于163年,卒于201年。陳登最開始是徐州軍閥 陶謙的麾下。陶謙臨終前指定劉備接手徐州,陳登由此跟隨 劉備

後來呂布趁劉備離開徐州對外征戰之際,出兵占領了徐州。陳登又從屬于呂布,但陳登非常厭惡呂布。197年,陳登作為徐州方面使者出使曹操,通過和曹操會面, 陳登借此機會 秘密 加入了曹操。

之后陳登回到呂布那邊,但屆時已經成為曹操安插在呂布陣營的臥底。198年,曹操滅亡呂布。陳登在這一過程貢獻不少功勞。呂布敗亡后, 陳登被任命 為廣陵太守

曹操調任陳登為廣陵太守后,亦修建多處水利設施,促進農業恢復,后世稱作陳登塘、陳公塘或愛敬陂等,遺跡久存。

《太平寰宇記》卷記載:「魏陳登為廣陵太守,初開此陂,百姓愛而敬之,因以為名。亦號陳登塘。」

曹操在消滅呂布之后,隨即率師北上,準備迎擊強敵袁紹。廣陵靠近江東,而距離曹軍主力太遠,所以一旦出事,曹操難以派人增援。因此,陳登把郡治向北遷移到臨近淮河的射陽,這樣靠近后方,比較容易獲得支援。

雖然官渡之戰期間,當時江東軍閥孫策不算強勁,但對曹操后方產生一定威脅,廣陵作為抵御江東的屏障。孫策統治下的東吳曾對廣陵有過兩次進攻,但均以失敗告終。 其中一次還是孫權作為孫策部將統兵,被 陳登給擊退

赤壁之戰后,孫權和曹操分庭抗禮,兩個人爭霸地點多在合肥和濡須塢那一帶,很少在廣陵進行明爭暗斗。漢末至晉初期間, 廣陵規模最大的幾次戰役行動都發生于曹丕統治時期

《三國志 . 劉曄傳》對于這次戰役的記述值得關注。「(黃初)五年,幸廣陵泗口,命荊、揚州諸軍并進。」

可見魏國仍然是分兵三路,曹丕所部有隨駕的中軍主力以及鄰近戰地的各州軍隊;同時命令荊州、揚州駐軍策應進攻,應該是從襄陽、合肥兩地南下,威脅孫吳的江陵和濡須。此處記載文帝曾駐在廣陵泗口,是位于淮北的泗水入淮之口,是此時曹魏廣陵郡治所在。

當孫權得知曹丕大軍南下后,他急忙開始啟用應對之策,那便是采納大將徐盛的建議——在長江沿岸筑起圍欄,制造籬笆,圍欄上設下假樓稻草人,在江面設置浮船。

這麼做的目的正是制造「疑兵」赫唬敵人,以起到保衛效果。說白了其實就是空城計和草船借箭的結合版。

關于對徐盛的事跡已在三路伐吳洞口之戰篇介紹過,正因為徐盛在洞口之戰,呂范被曹休擊敗時,徐盛部隊依然堅挺打退魏軍幾次進攻,他以優異表現被孫權提拔為大將。

但是東吳諸將都認為徐盛建議沒有用,我個人覺得當時吳國諸將認為徐盛計謀有些小兒科,怎能欺騙曹丕和魏國大軍。可徐盛堅持自己的策略,孫權最終還是支持了徐盛。

《三國志.徐盛傳》:后魏文帝大出,有渡江之志,盛建計從建業筑圍,作薄落,圍上設假樓,江中浮船。諸將以為無益,盛不聽,固立之。

那麼徐盛的軍略最后對親自來犯的曹丕起到了作用嗎?《三國志.曹丕傳》記載曹丕在廣陵地區盤桓月余,未與敵兵交戰,即班師撤回。

三國志. 劉曄傳》記載:(曹丕)大駕停住積日,(孫)權果不至,帝乃旋師。

通過以上史料,不但有人認為曹丕并未跟孫權交戰,而且還有的認為曹丕從未到過廣陵,是在廣陵附近閱兵威震東吳,就撤軍了。

但實際上,史籍中還有許多關于曹丕在224年到過廣陵兵的記載。

比如 《吳志·孫權傳》:黃武三年九月,魏文帝出廣陵,望大江,曰:「彼有人焉,未可圖也!」

注引干寶 《晉紀》曰:魏文帝(曹丕)在廣陵,吳人臨江為疑城,自石城至于江乘,一夕而成。魏人自江西望,甚憚之,遂退軍。

三國志. 徐盛傳》:盛建計從建業筑圍,圍上設假樓。文帝到廣陵,望圍愕然。

注引《魏氏春秋》云文帝嘆曰:「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也。」

據以上所云,曹丕已由泗口南進至廣陵廢郡,即今揚州地區。并且證實了徐盛的修筑的要塞對曹丕起了作用, 并且是導致曹丕撤軍的關鍵原因

不然不會出現史書記載的「魏人自江西望,甚憚之,遂退軍」這的記載,就是曹丕自己也感嘆「彼有人焉,未可圖也!」。意思就是東吳做好十足的防備了,自己若發動進攻根本無法開疆擴土成功。

而且曹丕此次出征行動非常不順利,不然有徐盛布置的疑兵讓他產生畏懼。而且曹丕的龍舟在長江上遭遇巨大的風暴,船差點傾覆。曹丕還差點因為風暴喪了命。

《資治通鑒 記載:「時江水盛長……帝御龍舟,會暴風漂蕩,幾至覆沒。」

徐盛布置疑兵和惡劣天氣給曹丕產生巨大心里陰影是,使得他在廣陵逗留一個月就班師了。此次曹丕南征就以無功而返告終,魏吳均為損失,但魏軍消耗了大量財力,并也算付出一次無意義的軍事行動。

有意思的是,此次曹丕出征廣陵時還問身邊大臣他御駕親征,孫權也會不會親自率軍來迎戰他。但這一過程孫權并未上前線,只是派徐盛負責提防曹丕,正是因為孫權徹底看穿了曹丕沒有大作為,不必太過擔心這次進攻,結果真是如此。

曹操是老虎,他兒子曹丕就是紙老虎。

這次廣陵之役后啊,曹丕還不甘心,他認為魏國如此強大理當能滅掉東吳。不久他再次籌謀南征孫權。

第二年,225年3月,曹丕第三次伐吳,也是他第二次親征廣陵。出征之前大臣 鮑勛說「王師屢征而未有所克者,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往年龍舟飄蕩,隔在南岸,圣躬蹈危,臣下破膽,此時宗廟幾至傾覆,為百世之戒。今又勞兵襲遠,日費千金,中國虛耗,令黠虜玩威,臣竊以為不可。」

鮑勛的意思就是東吳和蜀國已經重新結盟對抗曹魏,之前東吳一國就能阻擋,現在南征東吳勝算更小。而且去年陛下你的戰船差點在江中打翻,而且最近幾年魏國蝗災和各種災難層出不窮,不要繼續出征,否則勞民傷財。

曹丕聽后大怒,先給了鮑勛以降職處分,後來找了個理由將其殺處死。8月,曹丕「遂以舟師自譙循渦入準,從陸道幸徐。九月,筑東巡台。」十月,軍至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余萬,旌旗數百里」。

可以看出曹丕這次依舊動員至少十萬人的大軍飲馬江北,劍指東吳。一時間,曹丕躊躇滿志,詩興大發,于馬上留下名詩一首:

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小樣,你又來入侵江東?孫權這次依然沒有親自迎戰曹丕,還是下令各地守將嚴陣以待即可。

此時廣陵地區附近的東吳守將是 孫韶,孫韶也是孫權家族的人,在赤壁之戰前就已經領兵作戰,當時才17歲。220年孫權晉封吳王時候,孫韶也受封為將軍,并且鎮守長江眼線的東吳重要據點。

有一次,孫權坐船從椒丘返回京城。孫權不知道是喝多了還是怎樣,他命令船上撤下帥旗,在路過孫韻鎮守的地方時,故意扮成魏軍船只。

當時孫韶真以為是魏軍來犯,而且是深夜,孫韶二話不說下令進攻。正當正要干起來時候,孫權及時出現表面了自己身份,孫韶才擺手。不然真出一次烏龍。

這里批評下孫權這一行為很危險,而且也是對自己吳國命運不負責。

《三國志.孫韻傳》:權聞亂,從椒丘還,過定丹楊,引軍歸吳。夜至京城下營,試攻驚之,兵皆乘城傳檄備警,灌聲動地,頗射外人,權使曉喻乃止。

曹丕自從九月來到廣陵,他先是舉辦好大規模的閱兵,然后再是修筑高台,以此來觀望江對岸的吳國地界。屆時他依然沒有進軍江南,就這麼一耽擱曹丕將錯失南下時機。

當進入了十月份時,225年的天氣非常妖孽,才十月處于溫熱地帶長江就非常寒冷,甚至長江已經結冰了。

所以曹丕在十月乘船進軍時,發現結冰的江面堵住了魏軍去路。這下不但陸軍,就連水師也無用武之地。

這位皇帝深嘆一口氣,并說:「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意思就是注定天下要分裂了,短期內不會一統。曹丕決定撤軍,打算并再次找機會南征東吳。

但殊不知曹丕在撤退時候,危險已經不知不覺朝他降臨。

孫韻得知曹丕撤軍,他不打算就這麼讓曹丕直接走掉,畢竟東吳邊境不是你說來就能來的地方。他派遣一個叫 高壽的部將僅僅率領 5 00 精挑細選的士兵就向十萬眾的魏軍展開追擊。

孫韻選擇追擊目的最大原因還是和天氣有關,畢竟江面結冰,己方部隊可以順著冰面直接走到江對岸。高壽和其麾下五百壯士趁著夜色,并抄著小路沿著冰面上來到江北魏軍大營。

魏軍當中誰也沒料到就一支五百人隊伍就向他們主動發起攻擊,屆時魏軍在撤退時候已經放松了警惕。而他們在高壽眼中如同獵物一般。

很快高壽對「獵物」展開了攻擊,魏軍面對突然襲擊很快陣腳亂了起來。由于數量少,移動方便,高壽就在魏軍隊伍中橫沖直撞,即使敵軍再多也那他們沒轍。

然而高壽最大的獵物就是魏國皇帝——曹丕。高壽硬是帶人殺到了曹丕本陣附近!

但曹丕聽說敵軍襲營后,他大吃一驚。首先他斷定吳軍殺到他本陣前想必派出了不少數量人的部隊。然后曹丕下意識決定不顧帝王顏面向北逃跑。

合肥之戰時,張遼突襲到孫權本陣前,孫權一開始就也驚慌失措,但很快孫權沒有立刻撤軍,而是判斷出張遼人少發動反擊,還打退了張遼。

同樣遇到這種情況,曹丕不但沒有這種戰術判斷都沒有,而且還沒有君王該有的勇氣。

當高壽闖入曹丕本陣時,發現豪華的大營內空無一人,但他找到了曹丕的 (皇帝專車)。雖然魏帝跑了,但他被嚇得不親,連龍輦都留下了。

高壽和五百江東勇士便帶著龍輦和繳獲其他的物件全身而退回東吳境內。

當年第一次濡須塢之戰時,曹操十余萬大軍南下,面對大軍壓境,甘寧就率領一百余人只身犯險闖入曹操大本營,嚇唬了把曹操,然后從魏軍大營全身而退。這就是著名的「 百騎劫曹營」。

高壽的五百壯士威嚇曹丕,繳獲龍輦行為也夠媲美的甘寧的「百騎劫曹營」。

由于第二次廣陵之役對曹丕乃至曹魏而言算是丟人,曹魏官方史料不會記載此事。而《三國志》作者 陳壽由于成年后是晉朝人,晉朝繼承曹魏自然也對其敗仗頗為避諱。

所以 《三國志.曹丕傳》只對第二次廣陵之役只記載了: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

《曹丕傳》只說曹丕因為惡劣天氣撤軍,絲毫沒提高壽五百人追擊這件事。

而高壽率領五百人追擊曹丕這件事記載在東吳官方寫的史書里 《吳錄》里:是冬魏文帝至廣陵,臨江觀兵,兵有十余萬,旌旗彌數百里,有渡江之志。權嚴設固守。時大寒冰,舟不得入江。 孫韶又遣將高壽等率敢死之士五百人 于徑路夜要 之,帝(曹丕)大驚,壽等 獲副車羽 蓋以還

可能有人會說東吳官方夸大自己勝利,抹黑對手,才捏造或則苦大高壽劫營這件事。但結合三國志史料中寫的第二次廣陵之役后曹丕行為來看, 高壽劫營是假不了的。

雖然《三國志》沒有提到高壽劫營這件事,但卻提到了第二次廣陵之役后曹丕率領魏軍撤退時候頗為狼狽,而且深怕吳軍追上。答案就在 《蔣濟傳》里。

《三國志.蔣濟傳》:議者欲就留兵屯田,濟以為東近湖,北臨淮,若水盛時,賊易為寇,不可安屯。帝從之,車駕即發。還到精湖,水稍盡,盡留船付濟。船本歷適數百里中,濟更鑿地作四五道,蹴船令聚;豫作土豚遏斷湖水,皆引后船,一時開遏入淮中。

蔣濟算是本系列文章熟人了,之前曹仁進攻濡須塢之戰時候蔣濟此人出現過。他當初在濡須塢之戰勸諫曹仁不要直接攻打中洲島,但曹仁沒聽取意見,導致魏軍大敗,常雕戰死,王雙被俘虜。

曹丕第二次要打廣陵,蔣濟以《三州論》來勸諫曹丕不要行動,曹丕還是沒聽,結果遭遇次困難。但在曹丕此次撤軍時候,他才肯聽取蔣濟的建議。

蔣濟認為廣陵東靠洪澤湖,北面又臨近淮水,假如水大時,吳軍容易入侵。曹丕車駕立即出發。返回到一個叫精湖的地方時,水漸漸干了,曹丕將艦隊全部交給蔣濟指揮。

船隊本來散布在數百里水面上,蔣濟下令鑿成四五條水道,把船只聚攏;事先修筑土墩阻斷湖水,將后面船只都牽引到一起,一下子掘開土墩,船只乘著水勢全部進入淮河。用了這種辦法,曹丕才得以成功返回洛陽。

光曹丕在撤軍途中提防吳軍追擊這點就能夠說明高壽劫營是發生過的,讓他在接下來過程中不得松懈。

再則跟《蔣濟傳》描述曹丕返回洛陽后,對蔣濟承認自己不擅長統兵。曹丕這麼說沒有錯,古代打仗大部分戰役其實都是看天時,曹丕兩征廣陵無功而返,除了兩次遇到壞天氣,最主要原因還有前面提到的徐盛修筑營寨,和孫韻派高壽追擊這件事就說明曹丕不擅長統兵。

就在第二次廣陵之役失利這一年,曹丕懷念起張遼和李典兩位曹魏已故的將領以往的功勞,并下昭說:「合肥之戰,張遼、李典率步兵八百人擊敗吳軍十萬,自古用兵,沒有過這樣的戰例。使吳軍至今都仍喪失膽氣,張遼和李典可以說是國家的良將。分封張遼、李典各百戶,賜給一個兒子關內侯的爵位」

《三國志.張遼傳》原文:六年,帝追念遼、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其分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

表面上,這就是曹丕正常一次追封已故將領的行為。畢竟歷朝歷代都有這種追封老元勛的事情。但是呢,仔細看下曹丕追封時間,不早不晚偏偏在第二次廣陵之役發生這一年追封了張遼和李典,并且強調了他們曾經擊退孫權的合肥之戰。

而且曹丕強調合肥之戰「 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這句話分明是在拿合肥之戰為自己被高壽五百人嚇退找回場子。而且曹丕還加了一句很不真實的話「 使賊至今奪氣」,意思就是讓東吳嚇破膽,至今都沒恢復。可以看出在刻意丑化對手了。

通過曹丕突然追封起張遼、李典可以側面看出高壽劫營是存在的。

至今網上營銷號盛傳的合肥之戰張遼八百人大破孫權十萬人就出自曹丕之口。事實上合肥之戰張遼的確以少打多,但是有沒有到底有沒有八百人就另知了。而且曹丕原話說的是張遼和李典。 至今大多抹黑孫權的營銷號卻只提到張遼,而不提李典

可以說今天有互聯網造勢,古有文人筆桿子造勢。曹丕這個詔書算是最早的抹黑孫權話語,正面打不過文章來口嗨你的本事還是有的。

曹丕兩次南征廣陵皆以無功而返告終,但也未傷到國家根基,東吳在國力方面相比魏國依然處于劣勢,所以這也是吳國和蜀國兩個放下以往矛盾共同抗擊魏國的原因。

226年正月,曹丕回到了中都洛陽。過了半月,陌生的感覺漸漸消失,但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疲乏與無力,又在他的體內蔓延開來。

曹丕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和醫治,癥狀非但未有好轉,而且日漸加重。頭暈眼花,心悸耳鳴,腰酸腿軟,食不甘味,寢不安枕,情緒煩躁。御醫們頻頻更換藥方,一再加強滋補,仍然無濟于事

到了當年夏天,曹丕重病在床動彈不得。他靜靜地躺在嘉福殿里的臥榻之上,形容枯槁,手足冰涼,但是神智卻十分清醒。

郭皇后在他的旁邊晝夜服侍,并且時時忍著痛苦安慰他,說御醫們預料皇帝到秋天就會恢復健康。 曹丕 屆時3 9 ,他斷定自己難闖過四十歲的大關了。

屆時魏國還沒有皇太子,萬一曹丕沒有指定繼承人就掛了,那魏國豈不是陷入大亂。所以曹丕立刻指定他的長子,也就是和被他過去逼死的皇后甄姬所生的—— 為皇太子。

曹叡21歲,已經到成年能夠挑大梁的年齡了。若皇位傳承到他手上,問題不會很大。

搞好了繼承者問題,曹丕開始選擇輔佐曹叡的輔政大臣,一共挑選了四名。第一位便是 曹真,即前面介紹到江陵之戰時的魏軍指揮官。第二位是 陳群,此人乃杰出政治家,完善過九品中正制。第三位則是負責抵御孫權的 曹休,先前三路伐吳之戰中表現最好的一位指揮官。第四位則是 司馬懿,雖然他的從政和軍界資歷不及前三位,但曹丕當曹操的世子時就已是他心腹的人。

曹叡已成年,再加上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四位輔政大臣輔佐。治理魏國,和對外抵御吳蜀的問題應該不大。

做完這一切決定后, 曹丕于2 26 年6月2 9 日去世,享年 3 9 。后世稱為魏文帝。 則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魏國皇帝。

曹丕的去世是三國時代的分水嶺,標志著魏國對南方大規模的侵攻告一段落,接下來魏國對吳國和蜀國主要政策從進攻轉變為防守。

孫權屆時4 4 歲,正直壯年。論年齡和從政經驗 劉禪都是孫權的后輩,孫權都沒把曹丕放在眼里過,更別談這兩個人。如果自己壽命能夠繼續延續下去,他還可以帶領吳國與魏蜀競逐,說不定吳國還真有機會奪取天下。

就在曹丕去世后,孫權就已經開始策劃北進中原,并準備實施他和已故東吳將領周瑜、魯肅、呂蒙等人克復中原的霸業。

出師,北伐!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