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趙滅中山之戰:胡服騎射后趙國的小試牛刀之戰,中山國徹底滅亡!

趙滅中山之戰:胡服騎射后趙國的小試牛刀之戰,中山國徹底滅亡!
2022/11/09
2022/11/09

中山國興起于春秋戰國時期,是唯一一個由非華夏民族建立起來的「千乘之國」。中山國鼎盛時期,擁有千輛戰車,數萬甲兵,還曾與齊共同伐燕,戰果輝煌。特別是戰國時期,曾與魏、韓、趙、燕「五國相王」,是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雄。

中山國起源于一個從大山中逐步壯大起來的古老民族——鮮虞。公元前414年,鮮虞首領中山武公率領人民走出大山,向東部平原遷徙,并定都在諸侯國勢力薄弱的石家莊西部。但是,僅僅七年之后就被樂羊和吳起統帥的魏國軍隊滅亡了。家國破滅的中山桓公又重新回到了大山之中,經過30年勵精圖治,復興了中山國,并且達到鼎盛。

從鮮虞最早出現于史籍開始,至公元前296年中山國滅亡為止,共歷478年,幾乎綿亙于整個春秋戰國時代。中山國勢起而復興,興而旋滅,最終亡于趙國之手,它的盛衰興亡反映了戰國七雄間的實力變化,故清朝著名外交家郭嵩燾說:「戰國所以勝衰,中山若隱為之樞轄」。

趙國為何滅中山國?

戰國時期,趙與中山形勢圖從理位置來看,中山國位于趙國國土的腹地,給趙國南北疆域的溝通帶來了相當大的阻礙。趙武靈王召集眾臣開了五天的大會,大會的主題就是如何解決中山國這個心腹大患。會議中,趙武靈王說:

「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

此時的趙國就像是吃了不消化的食物,堆積在肚子里,想吐吐不出,想拉也拉不出來。北宋滅南唐時,宋太祖趙匡胤對后主李煜說了一句名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這與趙滅中山異曲同工,但趙滅中山的過程更加艱難。

趙國如何滅亡中山國?

趙國為了消滅有「九千乘」之稱的中山國,在中原諸侯國中率先進行了「胡服騎射」改革。公元前 307 年,趙武靈王在抵制北方游牧少數民族的入侵中發現:敵人是以單人騎兵為主,機動性能明顯強于戰車,而且他們穿著北方游牧民族傳統服飾,更適應在馬背上拉弓搭箭。為了增強趙國的軍事戰斗力,實現消滅中山國的目標,趙武靈王力排眾議開始著手進行「胡服騎射」改革。這不僅是一場旨在強化軍事實力的改革,同時還帶有風俗習慣的變革。

胡騎射的意義 表面上是:便于騎射,增強軍隊的戰斗力

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前的趙軍,衣服是上身寬衣、下身長袍, 這樣的服飾只適合于原始的馬車作戰和步軍作戰,影響了戰斗力的發揮。在抗擊游牧民族入侵的過程中,趙武靈王贊嘆道:

胡人騎兵「來如飛鳥,去如絕弦」

胡人騎兵作戰,都是上身穿短衣、下身穿長褲,既靈活又方便,這時的趙雍意識到,建立一支行動迅速的、裝備精良的騎兵部隊太重要了。經過反復的思索,他下定決心要打破了民族觀念,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改革。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下達「胡服令」,讓趙國男子統一穿胡服,隨后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騎兵部隊,極大地提高了趙國的軍事力量。

更深層的意義在于:同化胡人,招募胡騎為己所用

史料記載武靈王在談及變法意圖時說:「繼先王之意」、「簡襄之烈」。也就是說,此項改革的目的是繼承祖宗的遺愿。「計胡狄之利,啟胡狄之鄉」這就是趙簡子和趙襄子在創業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御邊強國之法。在與北方胡人戰爭的同時,采用政治及民間聯姻等方式,同化融合周邊胡族,這在趙國乃至整個中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經過胡服騎射改革之后,使趙人與胡人在外表上已無法區分了,因而改變了胡漢敵對心理,使得部分胡人與漢人融合。

胡服騎射改革后,林胡和樓煩二族歸順趙國,獻上了眾多的良馬和精兵,這在趙國攻打中山國的戰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胡服騎射后的趙國,開始對肚腹中的中山國進行一系列的「外科手術」

戰前準備:公元前306年,武靈王到達今天的石家莊一帶巡察中山國地勢,同時降服了趙國西北的林胡,意圖對中山國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同步進行的還有與其他諸侯國的外交活動:

「使樓緩之秦,仇液之韓,王賁之楚,富丁之魏,趙爵之齊。代相趙固主胡,致其兵。」

一切準備就緒之后,趙國開始了一系列針對中山國的軍事行動。

趙伐中山 趙對中山數割數伐:公元前305年此時是趙武靈王在位的第二十一個年頭,趙國20萬大軍兵分南北兩路進攻中山。南路兵馬由趙武靈王親率,是此次進攻的主力;北路軍由牛翦統率的新型騎兵和趙希統率少量胡、代騎兵組成。 趙國采取了背后包抄,分割包圍的打法,把中山國分割成兩半,使其南北不能相顧。

趙國的北路軍隊先后攻取了丹丘、華陽與鴟之塞,趙武靈王總領的南路軍隊,取得了鄗、石邑、封龍、東垣。 其中「井陘之口」石邑要塞的失手,使得太行山進入中山國腹地的門戶被打開,國都靈壽危在旦夕。

此時的中山國迎來了復國以來第一次戰爭恥辱。 中山桓公被迫與趙國求和,簽下了城下之盟,割讓鄗、石邑、封龍、東垣四個要塞給趙國,此次中山國失去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國土。此時,趙國的疆界向北擴充,與中山國的都城靈壽只有80公里。

然而,中山國用土地換來的和平并沒有維持多久,兩年之后趙國卷土重來,趙國騎兵跨過剛剛劃定的趙國邊界線,攻下扶柳,亡國的命運再次臨到中山國。據《史記》記載, 在中山國重鎮接連淪陷之際,中山桓公為了保住最后的江山,五割國土而與趙。此時的中山國在戰爭的蹂躪中,已經搖搖欲墜,就像是趙國案板上的肉,隨時可以來割。

公元前299年,志在滅亡中山的趙武靈王把皇位傳給了他的小兒子趙惠文王。率領大軍再一次踏上了中山國的領土,直逼中山國都靈壽,孤立無援的中山國,只得背水一戰。據《呂氏春秋》記載:

「趙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日吾丘鸞。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 所沖無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也。幾至將所而后死。」

面對即將滅亡的國家,這位中山國的大力士,「以車投車,以人投人」誓死不降。國都靈壽的守軍和百姓,甚至是婦女、兒童,幾乎全部站到城墻之上抵御趙軍,這些都是中山人慷慨悲歌性格的真實寫照。然而,中山與趙兩國實力懸殊,失敗是無法避免的。 公元前297年,中山國首都靈壽被趙軍攻破,中山桓公逃到齊國,一年之后趙國徹底滅亡了中山,打通了趙國的南北,此時的趙國的軍事實力僅次于雄踞西北的秦國。

總結:中山國的滅亡是必然的,它的國力與胡服騎射變法之后的趙國,是無法對比的。不論是經濟、軍事還是外交,趙國都完勝中山。所以,趙滅中山之戰,實質是趙國胡服騎射成果的一次實踐檢驗。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