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初,一戰進行正酣,1914年底爆發的馬恩河戰役挫敗了德國的施里芬計劃,迅速解決西線戰場戰斗的計劃破滅。
協約國雖然守住了巴黎,逼退了德軍,卻并沒有將之擊潰,隨之而來的就是大規模的塹壕戰。
奧斯曼帝國是英國的傳統盟友,此時卻在德國的外交攻勢下倒向同盟國。
黑海航道由此遭到封鎖,嚴重影響西歐對俄羅斯的援助,這將可能導致協約國戰敗。
奧斯曼的參戰讓英法壓力倍增,英國海軍大臣提出「外圍戰略」,目的是直取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從而把土耳其逐出戰爭。
為此,需要打開達達尼爾海峽,進而在加里波利登陸。
這個方案也得到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支持,由此,1915年1月2日,英國政府決定開辟達達尼爾海峽新戰線。
英法本來打算以海軍直接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后,陸軍就能輕松登陸。
但從2月19日到3月18日,土軍憑借永久要塞的克虜伯要塞炮和水雷的幫助下給聯軍艦隊以重創,英法戰艦3艘沉沒,4艘受傷。
雖然英國最后還是取得了海峽口的控制權,登陸卻早已失去突然性,土軍在德國軍事顧問指導下,挖好了塹壕嚴陣以待。
雙方的焦點集中到了加里波利,協約國必須占領加里波利才能在陸上控制達達尼爾海峽,為此協約國組建起一支澳新軍團,主力就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隊,兵力近八萬人,指揮官是人稱「詩人將軍」的英國陸軍上將漢密爾頓。
與其對陣的是該地區實際的總指揮官,德國馮·桑德斯中將指揮的土耳其新編第五集團軍,兵力8.4萬。
1915年4月25日夜,炮火準備后,協約國部隊在半島的幾個灘頭開始登陸。
在當時而言,大規模登陸戰基本沒有先例可循,既缺乏組織,士兵也沒有受過訓練,并且事先對登陸地形缺乏了解。協約國士兵一下水就開始混亂,指揮官無法有效指揮部隊。
這無疑對岸上早已嚴陣以待的守軍有利,在土耳其軍隊炮火和機槍壓制下,首批登陸的1.6萬澳紐軍團官兵傷亡慘重,被壓在臨時掩體里動彈不得。
雙方在海灘僵持了幾天后,馮·桑德斯認為是時候發動一波反擊,把澳紐軍團趕下大海。
5月1日,他指揮土耳其大軍圍攻協約國南邊的一個登陸場。
這時,協約軍主將漢密爾頓也親臨一線指揮,在塹壕面前,攻方通常都要付出重大代價,這次是土耳其遭受損失,協約軍守住了灘頭陣地。
陸上進展不大,同盟國在海上卻取得了戰果。
5月13日,英國戰列艦霍萊伊特號被土耳其艦隊擊沉,幾天后,勝利號和威嚴號驅逐艦又被德國潛艇擊沉。
英國海軍經不起這樣巨大的損失,撤離了大批艦只。
如此,登陸部隊又失去了海軍的支援。
整個5月份,雙方反復沖殺,兩軍都傷亡近半。
但畢竟還是土耳其守住了陣地,戰局陷入困境需要有人負責,英國海軍參謀長費希爾和海軍大臣丘吉爾都為此被迫辭職。
很快進入夏季,雖然氣候導致大量非戰斗減員,英國還是不肯放棄,不惜一切代價又增派3個師英軍前往半島。
馮·桑德斯也補充兵力,集結軍隊迎戰。
到了8月6日,協約軍全力發動最后一擊,試圖在澳新軍團登陸場西北的蘇弗拉灣取得突破。
在這里,土耳其軍隊防守較為薄弱,英軍起初登陸比較順利。
但漢密爾頓指揮較為保守,未能抓住時機擴大登陸場,浪費了戰機,馮·桑德斯緊急從其他防線抽調兩萬多人的援軍來到蘇弗拉灣,在山脊上設立起臨時防線。
英軍對此卻毫無覺察,等他們發起進攻時,遭遇到頑強反擊,在山崖防線下,英軍寸步難行。
即使漢密爾頓親臨前線指揮也無濟于事,土耳其軍的炮兵和狙擊手一次次挫敗了英軍搶占制高點的企圖。
在這里,雙方投入大量兵力,血戰了5個晝夜,英軍最后還是不得不停止進攻撤回登陸場。
由于戰略失誤,漢密爾頓也被召回并解除兵權,換上門羅將軍接任。
此后戰斗再次陷入拉鋸,在海灘上雙方又相持了四個月,從加里波利撤退也一再被提上議事日程。
11月23日,英國陸軍大臣基欽納視察戰場后,不得不痛苦地下令從半島撤退。
1916年1月9日,最后一名澳新軍團士兵離開海灘,這場一戰中最大的登陸戰以徹底失敗告終。
整場戰役,協約國先后投入了50萬大軍遠渡重洋來到這個小小半島,最后付出17.9萬余人的慘烈傷亡。
其中英國損失最大,陣亡34072人,負傷78520人;排第二的就是澳大利亞,共有8709人戰死,19441人負傷。
奧斯曼帝國也不遑多讓,陣亡56643人,受傷107007人。
對澳大利亞來說,這更是他們歷史上遭到最慘重傷亡的一次戰役。
澳大利亞在1901年1月1日改各殖民地為州,統一成聯邦,澳大利亞聯邦就此成立,并通過第一部憲法。
1901年,澳洲大陸人口不過378萬人左右,到戰役爆發的1915年,人口也還不超過490萬。
在加里波利一戰,澳大利亞軍隊死傷就將近2.9萬人,接近總人口的0.6%,傷亡之大令人咋舌。
此戰也使奧斯曼帝國主要將領之一凱末爾成為戰爭英雄。
數年之后,他領導土耳其獨立戰爭贏得現代國家土耳其的誕生,并被稱為土耳其的國父。
今天,加里波利半島昔日戰場,許多已經變成了農場。
唯獨澳新軍團灣模樣基本沒變,成為了土耳其旅游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