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7年,在掃平陳友諒、張士誠統一江淮之后,身經百戰的明軍以徐達、常遇春為主、副將,大舉北伐,連下山東、河南數十州縣,元將或降或逃,之后主將徐達、常遇春率五萬中軍,兵鋒直指幽燕之地元京城大都。
此時的元大都亂成一團,但有道是「百足之蟲死 而不僵」,在不少蒙古將帥看來,那明軍雖狠,但蒙元尚有廣大腹地,北至西北利亞、東至日本海西至中亞、南方尚有廣大地區也在蒙元控制之下,大元戰將如云、控弦兵士百萬。
當年那造反的紅巾軍劉福通如何,號稱百萬之眾,最后還不是亡于蒙古鐵騎之下!明軍北伐雖一路勢如破竹,只因尚未遇到真正的精銳蒙古鐵騎。于是,元帝派出悍將脫目帖木兒,在大明北伐軍必經之地——洛水北岸,布置了從蒙古草原征調而來的五萬蒙古精銳鐵騎,以圖擊明軍于半渡之勢。
對于以這支以步兵為主的明軍來說,形勢萬分兇險,弄不好就變成一場屠殺。以脫目帖木兒看來,殲滅這只人數五萬以步兵為主的軍隊,足于造成對明軍決定性心理打擊。而且,這地勢對蒙騎也太有利了,做好萬全準備,脫目帖木兒只等明軍過河。
徐達、常遇春當然不會如脫目帖木兒所愿。徐達在渡船頭上架上銅炮、床弩,百舟齊發直沖對岸,蒙騎當然不敢冒炮弩進攻,于是明軍第一批兵士在戰船的掩護下幾乎無損失的登陸灘頭。
但蒙古鐵騎結陣而來,這些正亂糟糟登陸的明軍又豈是對手,的確,在迅疾如飛,陣箭遮日的蒙古鐵騎打擊下,是冷兵器時代任何農耕民族在野戰中絕難抵擋的。看看明軍步騎登陸己差不多近半,船上火器已無法掩護,脫目帖木兒準備發動致命一擊時,從正在亂糟糟集結的明軍馬隊中沖出一將,銀甲刺目,如風行電馳而來,脫目帖木兒一時楞了。
陣前斗將,蒙古人沒這個習慣,他們講的是群毆!既然對方要來送死 ,就如他所愿吧!派出中軍親衛勇士二十人,準備陣前殺死 對方,打擊明軍士氣!
來將正是大明第一勇將常遇春,不得己而為之,他自然深知被敵擊于半渡的危險,況且還是真正的蒙古鐵騎。要知道,當年,五萬蒙古鐵騎曾可以橫行天下了。常遇春只想與蒙將單挑拖延蒙古鐵騎發動的時機,為徐達爭取一點時間。那就有可能扭轉一場戰爭的勝敗!
只見二十騎直朝他沖來,常遇春弓弦響處,那為首的蒙古將領裁倒馬下。余騎楞神之下,常遇春己大吼著沖入了敵陣。他手持一柄五十斤重的長槍,奮擊如飛!蒙騎一時斷肢殘骸血肉橫飛,手下無一合之敵!蒙騎大亂,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立殺數十人。把個橫排成列的蒙古大陣攪成了一鍋亂粥!
看到此時徐達知道時機來了,他身先士卒率領率勉強集結的三千騎兵沖入蒙軍大陣。戰場上以一當十近身搏斗、血肉橫飛,殺得蒙古騎兵徹底膽寒了,不知誰發了一聲喊:天可汗的兵!于是有人掉轉馬頭狂逃,繼而大陣崩潰了。脫目帖木兒手刃了幾個逃兵,但己于大局無補,只好帶著身邊親衛仗著馬快落荒而逃,不敢跑回大都,卻逃去了陜州。
塔兒灣之戰變成了一邊倒的大屠殺!以至于隨后常遇春領萬余軍殺奔嵩州,見這個天煞之將到來,蒙元守將不敢再戰,率數萬元軍開城歸降。幾百里州郡望風而降。
附記:
常遇春,為宋代南渡遷至安徽懷遠縣人,漢族,23歲即嘯聚山林反抗蒙元,后至和陽投奔時為信奉明教的朱元璋義軍,其人身長力大善射,以戰功至鄂國公。后于北伐中勞累成疾,亡于征戰途中下馬休息時,死 因也成千古之謎!
李存孝,代州飛狐(今山西省靈丘縣)人,本姓安,名敬思,沙陀族。唐末著名的猛將,武藝非凡,勇猛過人。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是唐末第一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