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竟三年之功,終是掃清障礙,成功入蜀。
多年心愿即將達成,劉備反倒不緊不慢,只見他「進圍成都數十日」,卻依舊優哉游哉。
一日,使者來報,西涼錦馬超即將抵達。
劉備聞言,大喜曰: 「我得益州矣。」
果不其然,馬超到成都 「至未一旬而成都潰」,「城中震怖,璋即稽首」。
就這樣,劉備歡喜入了西川。
可見,在劉備的入蜀之戰中,馬超算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麼,為何馬超一來,劉璋就獻城投降了呢?
上圖_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
公元211年,十二月。
隨著關中順利被曹操收入囊中,蜀地成為了大家最想奪得的一塊地盤。
漢中、蜀地面臨著絕大的危機!
益州牧劉璋心中憂心忡忡,蜀地二把手 張松更是心懷二心。
在這種關鍵的時刻,他的目的不是先給劉璋出主意,而是準備先嚇一嚇自己的老大。
您看吶,曹操多兇悍,西涼十萬精銳被曹操摧枯拉朽般的擊潰,如果曹操直接南下攻占漢中張魯,咱們怎麼擋?
壓根擋不住吶!
劉璋聽了張松的這番話,更是心頭一驚,那應該怎麼辦吶?
張松嘴角流出了一絲狡黠的笑容,我看劉豫州就不錯,你們又是同宗兄弟,皇叔那麼擅于用兵,他來幫助您守衛益州,絕對沒有問題滴。
劉璋聽取張松意見,下令讓法正帶領四千兵馬,攜帶大量錢財迎接劉備入蜀。
不得不說,劉皇叔的人氣就是爆表。
劉備一生頗得各地士族擁護, 青州、徐州、豫州、荊州四州之地的士族們都曾對他馬首是瞻,極為擁護。
尤其是經過赤壁之戰后,劉備的實力大增,一躍成為東漢末年勢力較為強勁的三大諸侯之一,其個人威望更是如日中天。
劉備聽聞這個消息,心中大喜,留下兄弟們,自己和謀士龐統帶領了一萬多人就立刻動身,沿江西行進入蜀地。
進入益州的劉備受到了劉璋前所未有的照顧,他不僅積極給劉備補充兵力,還把蜀地北部重要關口 白水關的全部兵馬交由劉備指揮。
劉備一瞬間合兵有 三萬之眾, 車甲、兵械、糧草更是數不勝數。
可讓劉璋失望的是,拿到人,拿到錢,拿到糧的劉備只是引兵北上抵達 葭萌關之后就停了下來,再沒有了進攻的打算。
我來成都是快活快活的,怎麼能讓我去打漢中的張魯呢?
打了半輩子仗的劉皇叔,終于停了下征戰的步伐。
而這一停就是一年多。
公元212年,十月。
曹操準備南征 孫權,大軍開始集結,準備朝著 合肥防線涌去。
十二月,在 葭萌關已經呆了近一年的劉備,仍舊在享受著蜀地的悠哉生活。
身邊的謀士龐統開始著急,獻計上中下準備襲取成都,搶占劉璋的地盤。
劉備還沒有動手,孫權已經傳信,讓他火速馳援。
劉備以守衛益州東部邊境為借口,向劉璋索要一萬兵馬和物資,劉璋斷然拒絕。
對于劉璋而言,這小子就是豺狼虎豹啊!
剛來益州就給了他幾萬兵馬,啥事沒干,現在離開益州又要索要兵馬和和物資,你以為我劉璋金元寶吶?
不過,劉璋還是給他調撥了四千兵馬以及少量的糧草。
劉備以此為借口,突然興兵,斬殺白水關守將楊懷、高沛,搶占 白水關,隨后引兵南下攻占 涪城。
這是曹劉兩兄弟人生中唯一一次協力南下的舉動。
只不過,孫權沒有迎來自己的噩夢,而劉璋卻迎來了自己的噩夢來了!
公元213年,正月。
曹操四十萬大軍抵達 濡須口,孫權率領七萬大軍抵抗曹操,兩軍在長江對峙一月有余。
其實孫權又何嘗想跟曹操死耗,他給曹操寫了一封信:
「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趕緊走吧,曹老板,雨季馬上來臨,小心糧食沒事運輸,把自己困死在這里!
曹操聽聞,引兵北撤。
而在益州,劉皇叔正打得火熱,開始漸漸蠶食劉璋的地盤。
劉備率先發難, 鄭度勸說劉璋,他的嫡系部隊不到一萬人,其余的部隊都是咱們給他的,怕個錘子!
更何況,他一路補給必須要靠劫掠百姓物資保障,咱們只要把 巴西、梓潼兩地糧食焚毀,兩地百姓遷徙到 內水、涪水以西,劉備就算是逼近成都,又能如何?
劉璋一片仁慈之心,不忍傷害當地百姓,最終拒絕了鄭度的建議。
他派遣部將 劉璝、冷苞、張任、鄧賢、吳懿抵擋,這些人全部戰敗,逃潰逃了 綿竹。劉璋再派遣李嚴、費觀前鋒綿竹督戰,這兩人未曾交戰,果斷引兵投降劉備。
劉璝、張任與劉璋的兒子劉循又潰逃至雒城,路北趁勢包圍 雒城圍住。
張任被劉備追了一路,越想越生氣,果斷率軍出城,在城外與劉備展開大戰,全軍潰敗,張任戰死。
劉備給諸葛亮傳信,留下關羽鎮守公安,其余人馬上進入蜀地,兩翼包抄成都。
諸葛亮、張飛、趙云領兵溯江而上,一路攻克白帝、江州。
諸葛亮開始分兵兩路,意圖迅速擴大戰果:
趙云率軍南下攻打江陽、犍為 張飛率軍北上攻打巴西
蜀地外圍幾乎在一瞬間被劉備的大軍肢解,如今真正留存的據點也只有 雒城、成都兩地,可是大勢已去,困守這兩座孤城又有什麼用?
劉璋從迎接劉備入川的那一刻,就應該想到,劉備不是來做客的,而是圖謀益州。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季。
劉備圍攻雒城已經快一年,這一年,陪伴他攻打雒城的 龐統被流矢射殺。
在雒城被攻破的那一刻, 諸葛亮、張飛、趙云、相繼抵達成都,大軍全面包圍了成都。
大軍圍城十日后, 馬超叛張魯歸劉備,也抵達了成都 。
劉備立即派遣 簡雍進城勸降,劉璋欣然許諾(也就是文章開篇的那一幕)。
劉璋最終以三萬精兵,一座城池,打包送給了劉備。
劉璋投降之后,劉備果斷將劉璋送往自己在荊州的 治所公安,您老可別擱成都呆著,我二弟關羽獨守一座城池頗為寂寞,你去多陪陪他吧。
就這樣,益州被劉備順利收入囊中。
這一次,耗時三年。
這個時間不算特別的長,也不算特別的短,卻讓劉備的實力再一次大增,他此時已經擁有了叫板曹操和孫權的實力。
為什麼馬超一來,劉璋就投降了?
一、分工明確,紅臉劉備白臉馬超
劉備攻成都,欲迫使劉璋主動投降,而非強攻。
須知,強攻一城,城破之期人亦亡也。
是以, 一旦劉備強攻成都,損失慘重不說,還會激起荊州兵對益州軍民的仇視,這非但不利于兩州團結,也會讓劉備更加難以收服蜀人。
劉備初入蜀時, 鄭度苦口婆心、黃權陳其利害、嚴顏嘆虎入山林、王累倒懸州門以死諫… …
憑心而論,劉備這波「反客為主」的確不地道。
「惡客」上門,已讓益州上下無比憤慨,以致于 劉備兵臨城下時,「吏民咸欲死戰」。
倘若劉備強攻,那他與益州士族乃至蜀地吏民之間,將很難再有轉圜余地。
更何況,劉備的謀主法正,也不會同意。 因此劉備若想入主成都,須得懷柔,讓劉璋主動投降。
上圖_ 劉備入川 (攻取益州)
而在此過程中,劉備與馬超分別扮演了不同角色。
就像京劇臉譜中的「紅臉」與「白臉」,劉備是紅臉,繼續維持其仁厚形象;
而馬超則是白臉,負責「兇神惡煞」,威逼利誘。
劉備的「仁義」之名,不必贅述,且看馬超之惡名。
魏國楊阜早有評價,他稱馬超雖有「信、布之勇」,以致「西州畏之」,但骨子里卻是個「背父叛君」「強而無義」的惡徒。
無獨有偶,蜀地亦有類似評價。
據《三國志·許靖傳》注引《襄陽耆舊傳》記載:
「初,韓遂與馬騰作亂關中,數與璋父焉交通信,至騰子超復與璋相聞,有連蜀之意。商謂璋曰:‘超勇而不仁,見得不思義,不可以為唇齒。’」
王商是蜀地大儒,聲名隆重,而他稱馬超「勇而不仁」,便是當地士人的一致看法。
如此一來,劉璋勢必不愿與馬超聯合,雙方之間的矛盾,就此產生。
馬超「以力為雄」,且惡名在外,加之他與蜀人有過摩擦。
因此,當馬超到成都城下時,他于此刻表現出的威懾力,自然要高于劉備。
上圖_ 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
二、誤會一場,扯張魯虎皮做大旗
有趣的是,馬超所具有的強大威懾力,又并非全部來自于他本身。
這背后, 未嘗沒有漢中張魯的影子。
潼關大敗后,馬超屢遭挫折,只好依附漢中張魯。
初,張魯欲用馬超, 「并擬將女嫁之」。或有人曰: 「有人若此不愛其親,焉能愛人?」張魯聽罷,遂將馬超冷落一旁。
當年趙云被公孫瓚冷落,劉備「見縫插針」,成功收服這員大將;
現在馬超被張魯冷落,劉備自然會有所表示。
據《三國志·李恢傳》記載: 「(先主)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
另外,從彭羕與馬超的熟稔程度來看,他也有可能是出使漢中的使臣之一。
否則的話,兩人之間的交情從何而來?
上圖_ 趙云(?-229年)
總之,馬超奔蜀的背后,必然有劉備插手。
話雖如此,馬超此舉卻是對張魯的背叛。
據《三國志·馬超傳》注引《典略》記載: 「魯將楊白等欲害其能,超遂從武都逃入氐中,轉奔往蜀。是歲建安十九年也。」
方詩銘先生在《三國人物散論》中指出:馬超入蜀,是先從漢中奔往武都,而后又逃往氐中。
倘若他只是為楊白等人所忌,何必要兜這麼大一個圈子?
更何況,馬超雖然離開漢中,但其妻兒并麾下大將龐德并未離去。
說明 馬超奔蜀其實是倉促為之,更大的可能是:他在劉備的「挑唆」之下,選擇叛張魯而歸劉備。
正因如此,張魯對此二人才頗為惱恨。
對劉備,他說: 「寧為曹公做奴,不為劉備上客。」
對馬超,張魯則親自手刃其子馬秋,以泄私憤。
上圖_ 龐德(?-219年),字令明
言歸正傳, 馬超叛張魯入蜀,這與他迫降劉璋又有什麼關系呢?
結合馬超入蜀后曾向劉備「密書請降」來看,馬超奔蜀應當是頗為隱秘的。
漢中位于關隴與益州之間,彼此之間涇渭分明。
劉璋與張魯交惡后,殺其母、弟, 致使益州與漢中亦斷絕往來。
是以,劉璋很難及時得到漢中的消息。
消息隔絕,加之馬超行事隱秘, 劉璋又如何能知道:馬超已經背叛了張魯?
換言之,當劉璋在城上看到馬超時,他極有可能會誤以為: 馬超此來,是張魯在背后授意。
且不論劉璋與馬超之間的小摩擦,單是他與張魯的殺母之仇,便是難以邁過的一道坎。
對此,劉璋自然不敢賭。
上圖_ 劉璋(生卒年不詳),字季玉
三、內憂外患,劉璋早有投降之意
除上述原因之外,劉璋本人的主觀意愿,亦是其速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據《三國志·劉璋傳》記載: 「十九年,(劉備)進圍成都數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萬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戰。」
可以看出,若劉璋死守成都,倒也能抵擋一段時日。不過,劉璋終究未能如此。
正如他請降前所言: 「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劉璋雖然庸弱,但也以仁厚聞名,他不愿百姓遭受災殃,尚在情理之中。
當然,這并非是主要原因,促使劉璋速降的主觀原因還有: 他早已眾叛親離,自知無力回天。
璋父劉焉在時,曾為劉璋留下三大臂助:
外有漢中張魯、內有益州士族與劉氏父子的嫡系——東州士族(跟隨劉焉入蜀的舊人,加之后來依附的流寓士族)。
上圖_ 益州南部(庲降都督)
可惜的是,劉璋似乎沒有多少管理天賦。
他在位不過短短幾年, 不僅與先前盟友張魯成為生死仇敵,亦得罪了不少益州士族與東州士族。
這其中,有益州豪強趙韙「稱兵內向」,反遭誅戮;
又有「州中諸將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連結外援;
至于法正、彭羕、廖立等才俊,則常年「志意不得」,欲另投新主。
正因如此,劉璋才數次向曹操示好,希望借助其威勢,「狐假虎威」,震懾益州內部的「暗流涌動」。
怎奈造化弄人,在張松、法正二人的「計中計」下, 劉備反而替代曹操,借此成功入蜀,最終得以「反客為主」。
可見一飲一啄,自有天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吳孫權趁關羽北伐之際,派遣呂蒙、陸遜襲擊荊州,劉璋因此歸降到了東吳一方,被孫權任命為益州牧,居于秭歸縣,劉璋大約在西元221年後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