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貞觀二十三年,被北方民族尊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病死。
消息傳到漠北草原,原本歸順唐朝的阿史那賀魯叛唐自立,「取咄陸可汗故地,建牙于千泉,自號沙缽羅可汗,遂統咄陸、弩失畢十姓」。
直到永徽六年,唐高宗李治才決定興兵討伐,徹底征服阿史那賀魯!
可是問題來了,到底該派誰統領大軍呢?原本唐太宗留給李治不少名將,比如李勣、李道宗、薛萬徹等。
可是永徽三年爆發了「房遺愛謀反事件」,李道宗、薛萬徹卷入此案,全被長孫無忌害死。
而李勣此時正在朝中擔任宰相,也無法出征。思來想去,唐高宗想起了唐朝開國功臣程咬金!
自貞觀十七年以來,程咬金一直擔任左屯衛大將軍,檢校北門屯兵,負責皇宮附近的警衛工作,深得唐太宗、唐高宗的信任。
永徽六年,唐高宗任命程咬金為左衛大將軍、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唐軍征討阿史那賀魯。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位曾經叱詫風云的猛將,居然在這場戰爭中坐失戰機,丟盡顏面!
事情是這樣的,程咬金出兵以來,一直比較順利,「與歌邏、處月二部戰于榆慕谷,大破之,斬首千余級」,「副總管周智度攻突騎施、處木昆等部于咽城,拔之,斬首三萬級」。
之后,程咬金率軍與阿史那賀魯在鷹娑川展開激戰。
戰斗最激烈的時候,蘇定方率五百騎兵從敵軍后方發起沖鋒,將敵軍擊潰。
這一仗唐軍獲得勝利,「追奔二十里,殺千五百余人,獲馬二千匹,死馬及所棄甲仗,綿亙山野,不可勝計」。
按照常理,唐軍應該繼續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一舉消滅阿史那賀魯。
可是程咬金卻聽信副將王文度的話,坐失戰機。
王文度還自稱有皇帝的圣旨,「以知節恃勇輕敵,使文度為其節制」。
結果程咬金按照王文度的建議,「遂收軍不許深入,終日跨馬被甲結陣,由是馬多瘦死,士卒疲勞,無有戰志」。
期間,程咬金還聽信王文度的話,將已經投降的怛篤城進行屠城,然后瓜分城中財物。
程咬金班師回朝后,唐高宗大怒,將王文度、程咬金下獄,程咬金「坐逗遛追賊不及,減死免官」。
不久后,朝廷雖然恢復了程咬金的官職,但再也不重用了,他只得回家養老。
程咬金是隋末唐初的猛將,縱橫沙場數十年,到最后一戰怎麼就丟掉了一世英名呢?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我們發現程咬金以驍勇善戰著稱,但卻從來沒有單獨作為主將出兵的經歷,可以說他并非帥才。
程咬金最擅長的是沖鋒陷陣,馳騁沙場,對于指揮軍隊作戰,顯然不是他的強項。此時程咬金的年紀已經不小了,自從玄武門之變后,就再也沒有上過戰場。
人老了,加上生活環境已經發生變化,難免會暮氣沉沉。
不過唐高宗卻發現了一位軍事天才,他就是蘇定方,后來蘇定方生擒阿史那賀魯,為唐朝開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