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8年(順治十五年、永歷十二年),本來已經蟄居西南的南明永歷朝廷更加風雨飄搖了。
原因是在上一年,永歷秦王孫可望降清后,清朝已盡知西南防務虛實,順治抓住機會,從1657年年底到1658年正月,大舉向西南用兵,先后派出滿漢四路大軍,務必要生擒永歷。
西南戰事,小編之前有專門文章詳細說過,這里且按住不表。
順治大舉向西南用兵,決心固然堅毅,但從整體戰略上來看,卻是比較冒險。
因為此時的天下,并非只有云貴川之地不在清手,還有東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從未平息。
沿海地區始終是清朝隱痛,要說陸戰,清軍入關十幾年來占據了壓倒性優勢,但俗話說「北兒馬,南兒船」,講到水戰,不論是八旗軍還是北方兵員為主的綠營都是眼前一抹黑,坐船都要暈,不要說開船出海。
尤其是,東南沿海還有尊奉永歷正朔的明朝水師正規軍存在,并且這支軍隊世代在海上討生活,放眼世界,那個時代也沒幾支海軍有把握說能擊敗他們。
這就是鄭成功統帥的抗清力量。
鄭成功北伐
這一年,順治調天下清軍主力進兵西南,東南防務空虛,這一切逃不過鄭成功的耳目。他決定,趁此機會,誓師北伐,集中主力揚帆北上,自長江口進入內地。
八月初九,鄭成功集結起近千艘戰艦,浩浩蕩蕩抵達羊山,誰知天有不測風云,在這里遇到了颶風。大自然的力量無法阻擋,戰艦被巨浪打翻很多,將士死傷慘重,連鄭成功的六位妃嬪,三個兒子都落水身亡,可見場景之慘烈。
仗還沒打先受到如此損失,誰也扛不住,鄭成功不得不先返回進行補充休整。
一直花了十個多月,鄭成功才再次完成戰爭準備。1659年(順治十六年,永歷十三年)四月,他再次親統大軍北上,規模比上次還大,艦船達到了三千多艘,兵力超過十萬。
鄭成功以往作戰,出動兵力至多不過兩三萬,這次他是把全部家底都押上了,為此他下令將士攜眷隨行。
通常來說,這是行軍大忌,再精銳的部隊有家眷隨行,戰斗力也要大打折扣。
鄭成功不會不明白這點,他這個命令有兩個原因。
一是己方主力全出,后方極度空虛,把家眷留在后方,萬一遭到清軍突襲,后果極其嚴重,前線將士也難以放心。
二是對此行把握極大,攜帶家眷的背后含義,是北伐成功后直接就地安置,以免分離奔波之苦。
看來,鄭成功是決心破釜沉舟,不達目的不罷休了。
順治的應對
鄭軍兩次出擊之間間隔了十個月之久,清朝不可能不知道他的動向,順治難道不做點什麼來防備嗎?
當然也是有的,鄭軍第一次北伐時,順治就下旨集中浙江守軍到沿海地區,另外又從內地抽調兵馬增援沿海,但此時清軍主力在云貴激戰正酣,除了必須留守京畿一帶的兵力外,能調的兵順治幾乎都調到了東南一線。
即使這樣,兵力還是非常薄弱,如在重鎮南京只有駐防八旗2000人加4000綠營。順治這樣做,一方面是兵力實在捉襟見肘,另一方面,也與他對鄭成功的傳統印象有關。
鄭氏擁有最強大的水軍,這毋庸置疑,就算集結起清朝擁有的全部水師,也是肉包子打狗,憑這時清軍的水師力量,想在水上擊敗鄭成功完全沒有可能。
但陸上就不一樣了,鄭成功的軍隊向來是水上無敵,陸上弱雞。鄭成功之前上岸與清軍交手不是一次兩次,要說戰績,只能說乏善可陳。
1647年七月,鄭成功聯合鄭彩攻打海澄,失敗;
八月,鄭成功聯合鄭鴻逵圍攻泉州,失敗;
1648年五月,再次圍攻泉州,失敗;
1649年十月,進攻詔安,不克;
1650年六月,圍困潮州三月,不克;
1652年九月,與固山額真金礪在漳州交戰,大敗;
雖然也不乏勝績,但總體來說即使取勝,鄭成功也難以固守住城池。因此順治對鄭軍的陸戰能力,是頗為嗤之以鼻的,在他看來,只要防守好沿海,清軍即使遇到挫折,鄭成功也只能進行流寇式的騷擾,占了城也守不住,有這點兵力機動,大差已經不差了。
所以擔心個啥呢,等西南平定,再調回大軍圍剿鄭成功不遲。
順治不知道,鄭成功為這次北伐籌備了很久,為此他聯絡了江南反清力量,獲得大量情報,目標直指南京。
勢如破竹
四月二十八日,大軍抵達定海,兩天攻克,清軍水師一百多艘戰船被毀,守軍被全殲。
五月初,鄭成功在定海三路分兵,以中提督甘輝為前鋒,自統中軍,總兵陳文達殿后,點起全部人馬,浩浩蕩蕩殺奔長江口。
沿路清軍水師聊勝于無,根本無法抵擋三千多艘戰艦的大軍。
六月一日過江陰而不攻。
十六日擊破清軍瓜州防線,擊潰滿漢守軍數千后攻克瓜州。
二十日發動鎮江作戰,鄭軍登陸與清軍近戰肉搏。夜襲銀山,擊穿提督管效忠銀山大營,次日又擊敗江寧巡撫蔣國柱派來的援兵,清軍已無可抵抗兵力,鎮江守將高謙、知府戴可進獻城投降。
一套操作猛如虎,兩個多月勢如破竹,鄭成功已從海上殺到離南京不足百里的鎮江,并且一反常態,主動棄船登陸與清軍陸戰,攻取城池后都留鎮將駐守。
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順治有點慌,這不是他熟悉的鄭成功。
這樣發展下去,南京很快不保,這里是清朝南北漕運最緊要的地方,江南更是全國財政的主要來源之地,一旦有失,錢袋子就等于破了個大洞,如果沒錢支撐戰爭,崇禎的遭遇還歷歷在目。
順治緊急派出達素為安南將軍,調撥給他京師八旗的精銳——沒辦法,這時候南京才是當務之急——南下增援,兵力還是不夠,又任命江西提督楊捷為隨征江南左路總兵官、寧夏總兵劉芳名為隨征江南右路總兵官,各率手下人馬由江西、寧夏趕赴江寧。
但遠水解不了近渴,這些兵馬距南京路途遙遠,最快的也要一個月才能抵達。
在這段時間,鄭成功的動作更大了。
鎮江大捷震動了長江兩岸,從六月二十五日到七月五日,明軍兵鋒所至,無不望而歸附,共計收復四府、三州、二十二縣城。
甚至,六月二十八日,張煌言已經帶著一只小規模艦隊進抵到南京城觀音門炫耀兵威。
近在眼前的南京
援軍還在瘋狂趕路,此時南京守軍的兵力有多少呢?
駐防八旗喀喀木有兩千八旗兵,提督管效忠有四千綠營兵,江南總督郎廷佐有督標五千人。此外還有先前在瓜州和鎮江吃了敗仗退回南京的殘兵,有四千左右。
也就是說,全部加起來,南京城內守軍最多在一萬五千人左右。
清軍在江南并不是只有這點兵,它還有一支一萬多人的主力,由蘇松提督馬逢知統帥,但這支兵不會來增援,因為馬逢知已與鄭成功暗通款曲,此時他按兵不動保持觀望,如果鄭成功能攻克南京,馬逢知就會倒戈投降。
而此時鄭成功吸收了江南的義軍和投降的綠營兵,兵力已經又得到了補充。
從出兵到現在,鄭成功一路順風局,就差臨門一腳,攻克南京了。南京一取,江南可定,清朝將被南北隔斷,天下抗清局面將為之一變。
讓南明君臣朝思暮想的南都,近在眼前了。
鄭成功此前揮師水陸并進,從策劃、準備到發兵、進兵,都表現出當世名將水準,似乎大有明太祖發動北伐時的氣魄。
但是以鎮江大捷為分水嶺,他的表現卻如同過山車一般。
六月二十四日,鄭軍占領鎮江。二十五日,鄭成功登城大閱三軍,在鎮江駐軍三天修整同時派兵收取附近州縣。
這些都沒什麼問題。
六月二十八日,鄭成功召開軍事會議,要談正事了,正事當然是攻取南京。
問題是怎麼去。
鎮江離南京只有百里,今天開車一個半小時就到。在1659年,如果走陸路,就算慢一點,兩天時間無論如何也能到達。此前瓜州、鎮江的清軍敗兵也是在一兩天內相繼逃回南京。
走陸路顯然是最快的,大多數將領也持此意見。
也有不同聲音,有一些將領認為,天氣太熱,陸地難走,不如走水路,正是己方所長,又輕松愉快,將士正好養精蓄銳。
聽上去,這個方案也很合理。
事實是有很大問題的。
鄭成功此時有北伐之志,并為此專門訓練了精銳的陸軍「鐵人軍」,全身覆以魚鱗一般的重甲,佩盾牌,戴假面,手執盾牌、大刀、長矛以為近戰之用,負大弓以為遠戰之用。
鐵人軍被后世捧得很厲害,事實是在已經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重甲已被淘汰,鐵人軍其實是逆潮流而行。
不過由于清軍缺乏準備,且江南清軍火繩槍裝備率并不高,鐵人軍投放到戰場還是取得了不小戰果,是攻打瓜州、鎮江的主力。
以鐵人軍為主力的鄭軍陸軍精銳,打得就是清軍一個措手不及,一旦敵人反應過來,集中火槍火炮圍攻,身披重鎧、行動緩慢的鐵人軍威力就大打折扣。
顯而易見,兵貴神速,抓緊時機火速進軍南京,不給清軍援兵到達的時間才是上策。
并且,走水路還不算是中策,它其實是個下策。
鄭軍艦隊以海船為主,體型巨大,這種船在海中能抗大風浪,到了江里就有點騰挪不開。
并且這時季節又是逆風,逆長江而上
鄭成功還是選擇了走水路。
就這樣,艦隊頂著逆風,慢吞吞地逆流而上,甚至需要岸上纖夫幫忙挽纖而行,比沒油的汽車好不了多少。
頓兵不進
七月九日,鄭軍主力終于抵達了南京儀鳳門下,花去了10天時間,相比走陸路,至少多出了8天。
進抵南京后,鄭成功的操作還是讓人看不懂。
簡單點說,從兵抵南京到最后撤離的將近半個月時間里,鄭成功沒有發動過一次進攻。
這些時間里,根據記錄,他做了以下這些事:
七月十一,「繞觀鐘山,采踏地勢」。
七月十二,部署眾將扎下營壘。
然后,沒了。
為什麼沒動靜了,因為他想勸降南京守軍,不戰而取南京。
進兵以來,進展之順利讓他有些飄飄然,加上截獲的清軍緊急求援疏,城內郎廷佐、管效忠對勸降信的回復,都透露出一個信息 :南京守不住了。
實際這是清軍的緩兵之計,鄭成功勒兵不攻,正是補充援軍的好機會。
在此期間,守軍得到了增援,西南歸來沿長江返京的噶褚哈部千名左右八旗兵、游擊徐登第領馬步兵三百名、參將張國俊領馬步兵一千名、守備王大成領馬步兵一百五十名、杭州協領牙他里等領兵五百名相繼抵達。
最重要的一支援兵來自崇明,是蘇淞水師總兵梁化鳳率領的4000多人,他們在六月二十八日從崇明出發,一路上輕松通過鄭軍已經占領的區域而沒有遇敵,在七月十五日從丹陽進入南京城。
當然,更多的援兵還在路上。
有了兵就有了底氣,守城的清軍有了反擊的念頭,他們為此制定了周密的計劃。相比清軍,此時鄭軍歇兵過久,防守松懈,一些部隊甚至開始捕魚捉蝦為樂,這正是守軍可以利用的機會,勝負的天平開始逆轉。
清軍的反擊
策劃已定,七月二十二日深夜,城內清軍打開儀鳳門和鐘阜門,梁化鳳率領騎兵,管效忠率領步兵,同時從城內殺出。
鄭軍屯駐在兩門外的前鋒鎮和中沖鎮毫無準備,大部分士兵在睡夢中,衣甲兵器都來不及披掛,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兩鎮都被擊潰,前鋒鎮主將余新被生擒。
輕易擊潰鄭成功前鋒,城內清軍有了底氣,干脆選擇了在城外扎營,這個舉動并不是狂妄,而是有著更深的意義。
有了第一場勝利墊底,清軍確實更加自信了,他們作出部署,第二天再次全力出擊,以昂邦章京喀喀木、梅勒章京噶褚哈、瑪爾賽、總兵梁化鳳等率領主力由陸路出戰;提督管效忠等領軍由水路配合。
事到如今,鄭成功終于被打醒,他連夜調整部署,以觀音山為核心布陣,準備與清軍決戰。
功虧一簣
二十四日一早,決戰如期展開,但是局勢很快形成一邊倒,國姓爺期待的殲滅清軍主力于城外沒有達成,崩潰的反而是自己軍隊。
清軍以梁化鳳為主力,直攻鎮守在山上的左先鋒鎮楊祖,楊祖統率著四鎮兵馬,鄭軍一鎮在2000人左右,也即是他手下共有8000多人。
雖然有8000多人,但清軍集中優勢兵力來攻,人數比鄭軍更多,四鎮人馬在沖擊下直接被擊潰,速度快到鄭成功發現情況不妙時,再調兵增援已經為時太晚。山頂守軍前沖鎮藍衍陣亡,楊祖、楊正、姚國泰領殘兵逃竄,山頭遂被清軍占領。
制高點被占領,清軍乘著山勢殺下上來,包圍了山谷里的中提督甘輝、五軍張英部。甘輝和張英是鄭軍中有名的悍將,他們的表現要強上許多,率部死戰不退,最終寡不敵眾,甘輝被擒,張英陣亡。山谷中的鄭軍也宣告全軍覆沒。
鄭成功出兵共有二十六鎮兵馬,此前在鎮江、瓜州等地留守有四鎮,又有二鎮負責看護家眷船只,還派出張煌言帶著羅蘊章、袁起震和水師前鎮阮美下蕪湖招撫接受,南京城下實際的兵力在總兵力的三分之二左右,如今短時間內就喪失了六鎮兵馬,軍心已亂。
很快,壞消息再次傳來,山下兩鎮:左虎衛鎮陳魁、左武衛鎮林勝也全軍覆沒,這時陸軍已全面崩潰,局勢已不可扭轉。
剩下的事已無需細說,鄭軍兵敗如山倒,混戰中后提督萬禮又被俘,管效忠乘機從江面率水軍進攻,又焚毀了鄭軍不少船只。
但管效忠的戰績也僅限于此,畢竟要說水戰,即使鄭軍陸軍崩潰,水軍依舊無敵。水師掩護了不少陸軍撤到船上,總算保存了一些實力,這些人將在不久后的廈門海大戰再次證明自己。
敗局已定,鄭成功能做的只有收集殘兵,退回金門、廈門。聲勢浩大的北伐就此功敗垂成,反而在南京城下損兵折將,元氣大傷,鄭成功從此再也無力發動如此規模的戰役。
南京之役的疑點
南京之戰,留給后世最大的疑點是,之前剛剛取得輝煌大勝的鄭軍,為何在城內清軍出擊后就變得如此不堪一擊?
這個問題要分兩方面來看。
一是鄭成功的兵力。
在多種史料中,都記載鄭成功北伐兵力超過十萬,最多的有說十五萬。
除去家眷,伙夫等非戰斗人員不提,鄭成功的兵力可以從番號中計算出來,這次北伐總共出動有26鎮番號,各鎮兵力并不完全相同,少的1000人,多的3000人,平均一鎮在2000人左右。
這樣計算,再加上張煌言所部的一萬多人,鄭成功的陸軍兵力應該是在7萬人左右,剩下的是水軍部隊沒有登陸,這依然是一支很龐大的陸軍。
但南京城下并沒有7萬人,前文說過,已經分出七鎮兵馬留守,張煌言也被派出去了。
這樣,南京城下的陸軍就只剩下了四萬多人,其余是水軍。
即使如此,清軍出城野戰的也只有一萬五千多人,以四萬多對一萬五,遭到如此慘敗也說不過去。
這要看另一個方面,鄭成功的布陣。
鄭軍十號在儀鳳門附近登陸,在獅子山腳下營,這個部署并沒有問題。儀鳳門距離長江最近,附近又有南京北面的制高點獅子山。只要攻下儀鳳門,占領獅子山,南京一覽無遺,城內動向盡收眼底。
如此,也可以解釋鄭成功為什麼遲遲不攻城,而選擇相信管效忠會投降。如果到達后立即強攻,鄭軍確實很可能攻下南京,但城內守軍也不少,強攻之下必定傷亡慘重,即使拿下南京,部下也將遭受慘重傷亡。
管效忠的投降信恰逢其時,正好擊中鄭成功患得患失的心理: 既然能兵不血刃拿下南京,不妨多等幾天。
但之后,鄭成功出現了昏招,他把集中在儀鳳門附近的軍隊分散了,分布到了南京城北面和西面的廣大范圍。
南京城很大,四萬多人散布在南京城北和城西的兩面,完全不足以包圍南京。
這個布陣,既不能集中自己優勢的兵力,還到處都是篩子,清軍援兵能源源不斷輕松進入南京。
從南京城西的江東門到鄭成功的駐地幕府山大概有十公里,號令傳遞的時間加上軍隊行軍的時間,城西的軍隊在城北軍隊遭到攻擊時顯然是難以及時提供支援的。
這時候,駐守在儀鳳門附近的正是前鋒鎮和中沖鎮,一旦這兩鎮被擊潰,鄭軍相當于被切成了兩端,北西無法互相支援。
清軍的方案很完美,攻擊儀鳳門,就把鄭軍切斷,彼此不能呼應,所以夜襲前鋒鎮后,干脆就地扎營,防止鄭軍移營一處。
儀鳳門之戰后,鄭成功意識到了這個大問題,連夜移營,試圖在幕府山-觀音山一線重新列陣。清軍不等鄭軍調整完畢,第二天就發起進攻。從戰后損失來看,江東門附近的五鎮兵馬損失最小,顯然沒有直接參與到決戰中。主戰場上相當于是清軍的一萬五千人對陣鄭軍二萬六千多人。
鄭成功在觀音山的列陣也有問題,他把最能打的甘輝、張英等人放在了山里,山下大路的兵力并不怎麼雄厚。
山上兵力不算少,有七八千人,但戰斗力在各鎮中不強,并且散布在山腰到山頭,又給了清軍各個擊破的機會。
觀音山是個決定戰略主動權的地方,守住此山,北面鄭軍還能互相呼應,觀音山失守,鄭軍被進一步割裂,只能遭到處處被圍殲的命運。
這場戰役的勝負手在于儀鳳門和觀音山,在這兩個要點清軍都實現了戰略意圖,先是沖出儀鳳門截斷北西鄭軍,然后集中兵力攻下觀音山,隨后將各鎮各個擊破,顯然要技高一籌。
南京之役,鄭成功陸軍最慘重的損失就是在北面,那是他親自統帥的主力,西面明軍距離遙遠,想救也鞭長莫及,反而損失較小,基本保留了建制。
總結一下,南京之戰鄭成功犯了三個錯誤:
一是走水路浪費了時間;
二是受了詐降的欺騙;
三是軍隊列陣出現嚴重問題。
只要少犯一個錯誤,大事猶有可為。
雖說鄭成功在此前的抗清生涯里也有擁兵自重,拒絕與李定國合作等諸多問題,但這次北伐確實是南明最好的機會了,他也為此做了長時間的準備。
可惜在南京城下,鄭成功的一絲傲慢,以及潛意識里仍然有保存實力的想法,讓他付出功虧一簣,全盤皆輸的代價。
但難道就能為此苛責鄭成功嗎,這次規模空前的北伐本身就是一次壯舉,全師出擊更是殊為不易,不管最終結果如何,我相信鄭成功是盡力了,雖然最終失敗了,但誰又能取得超過他的成就?
總之,南明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就這樣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