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軍事
历史故事
明星
娛樂明星
设计
装修
全部
    
河西之戰:五戰河西后秦國開始東出,魏國正式走向衰敗
2022/06/28

導語:戰國時期魏國和秦國圍繞著河西地區展開了百年征戰,這塊地方到底有多重要?為什麼雙方圍繞著這塊地區展開了五次大規模戰爭?他們的目的是什麼?而且最后為什麼是秦國取勝?魏國到底輸在哪里了?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河西之戰。

河西之戰的背景三家分晉之后,魏國建都于安邑,魏文侯時期魏國率先改革,使國家迅速強大起來,同時開始走對外擴張道路。當時秦國是比較弱小的,而且國家政治集團內斗導致君王頻繁更替,很難形成強有力的統治,而且社會制度并沒有發生變革,和魏國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魏文侯就決定向西擴張,與秦國爭奪河西地區。西進的戰略是基于時代制定的,而謀取河西地區的戰略是基于軍事制定的,魏國要想謀秦那就必須奪取河西。

如圖所示,黃河是魏國西進的障礙,由于制船業落后,魏國不具備大規模投放軍隊的能力,就算有些部隊強渡黃河,那后勤也無法保障。魏國必須要占領河西地區,然后才能以此為跳板謀秦。可能會有人問,為什麼魏國奪取潼關之后不順渭河直插秦國腹地?這一點其實離不開軍事考量,如果魏國直接順著渭水直插秦國腹地,那麼秦國很有可能出奇兵占據潼關,截斷入秦魏軍和魏國的聯系,繼而來一出甕中捉鱉。基于軍事考量、時代背景,魏文侯決定發動奪取河西之戰。

第一次河西之戰

周威烈王七年,魏國大舉進犯河西地區。由于秦國衰弱,所以魏國的侵略十分順利。魏國占領河西地區之后在少梁修筑堅固的城池,把少梁地區打造成進攻秦國的軍事基地。之后秦國試圖收復少梁,但是被魏國挫敗了,秦國只能在少梁地區修筑防御工事,避免魏國進一步擴張。過了五年,魏國在少梁的根基穩固了,于是發動擴張戰爭,迅速深入河西地區。在吳起的進攻下,臨晉、元里、鄭縣相繼失陷,秦國只能退守洛水防線,河西地區基本上已經淪入敵手。

隨后魏國開始鞏固在河西地區的統治,不斷修筑堅固的城池,擴大了魏國的統治范圍,同時重挫秦國。這一次河西之戰秦國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魏文侯、吳起的配合幾乎完美,假以時日必定以河西地區為跳板,發動滅秦之戰。但是魏國內部發動劇烈變化-魏文侯去世了,新任魏王把戰略重心轉移到中原地區,同時吳起以及魏武卒也被調到東部地區,開始不斷的向中原擴張。

第二次河西之戰

魏國軍事重心轉移之后,秦國就開始準備收回河西地區。周安王十三年,秦國調集了五十萬大軍,開始進攻魏國在河西地區的重要城市-陰晉。但是秦國攻堅能力并不強,只能在陰晉城旁邊構建營壘,圍困陰晉。魏國的西河郡守吳起建議魏武侯舉辦慶功宴,獎勵有功將士、犒賞有功將士的妻兒、慰問死傷將士的家屬,通過這一系列措施魏國大大提升了軍隊戰斗力。三年之后,吳起發布軍令,開始正式反擊秦國。當時魏國派遣戰車500、精騎3000、步兵5萬人,與秦國相比軍隊人數固然少,但是戰斗意志遠勝秦國。

第二次河西之戰吳起以少勝多,大挫秦軍東出意志,保全了魏國在河西地區的統治。這一場戰爭吳起的指揮固然重要,但是這一場戰爭的角逐更加傾向于政治上的角逐。魏武侯在吳起的建議下不斷獎勵三軍將士,俗話說的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經過強大的物質激勵,秦國每次東出魏國就有數萬將士自愿披甲作戰,戰斗意識遠超秦國。當時秦國還沒有發起變法,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勵措施,以至于百姓哀嘆「有功不賞」一個磨洋工,一個拼命干,這兩種作戰態度就決定了兩種軍隊的戰斗力,孰強孰弱,一眼明了。

第三次河西之戰

第二次河西之戰打醒了秦國,秦獻公即位之后就開始改革,通過廢除人殉、遷都櫟陽、刺激經濟、推廣軍銜制度這一系列措施讓秦國強大起來。這個時候魏國主力遠陷中原戰爭的泥潭,秦國為了收復河西地區,發起了第三次河西之戰。在秦獻公的帶領下秦軍挫敗了魏、韓聯軍,秦將章蟜一路攻打到河東地區(石門地區)、庶長國則是攻打少梁地區的魏軍,生俘魏國主將公孫痤。(ps:庶長是官位,國是名字)但隨后趙國支援魏國,秦國無奈放棄河東地區。同年秦獻公去世,秦國進攻鋒芒停止。

第三次河西之戰其實也是趁人之危,當時魏國和韓、趙兩國在澮水地區展開會戰,秦國趁魏軍主力不在河西地區大舉發起反擊,不斷收復失地。但是魏國戰勝韓、趙之后,就開始把軍事重心轉移到秦國身上,同時趙、韓兩國派出援軍支援魏國,秦國很難抗衡三晉聯軍,因此雙方陷入膠著狀態。但是秦獻公去世導致秦國短期無力東出,而魏國在河西地區還未徹底淪喪,因此有機會修筑長城,繼續抑制秦國東出。

第四次河西之戰

此時秦國已經完成了「商鞅變法」,國家變得十分強大,而魏國進入魏惠王時期,國家開始走下坡路。當時魏國經歷了馬陵之戰、桂陵之戰,魏國精銳部隊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而且魏國的國力根本不支持魏國再打造一支精銳武卒,因此秦國再次發動河西之戰。商鞅開始派軍隊收回部分河西地區,當時魏國無力抑制秦國東出且為了避免兩線作戰,魏國在崤山一帶修筑了長城,與函谷關相呼應,遏制秦國東出的時候同時保障河東地區與大梁的聯系。在解決東部戰事之后,魏國開始反擊秦國,并且在安邑地區與秦國交戰交戰,并且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當時秦國正在準備第二輪變法,為了避免戰爭進一步擴大,秦孝公與魏惠王修好,并且歸還收復的所有魏地。

秦國經歷了第一輪商鞅變法,國力確實變強大起來的,但是魏國仍舊是天下第一,就算經歷了兩次大敗也照樣力壓群雄。在魏國的反擊下,秦國逐步敗退。同時內部需要展開第二輪變法,秦孝公也就和魏惠王修好了。

第五次河西之戰

第二輪商鞅變法之后國家變得強大起來,但是秦孝公死后秦惠王上位,秦惠王車裂了商鞅,并且開始整肅秦國內政。公元前332年,秦惠王派遣大軍攻打魏國雕陰地區,經過兩年的廝殺,秦國斬殺魏國主將龍賈,并且肅清了河西守軍。次年,魏國迫于時勢歸還河西郡,秦國正式收復了河西地區。

魏國長期在中原混戰,龐大的戰爭拖垮了魏國的財政,以至于魏國連重建魏武卒的軍費都拿不出來。而且長期戰爭消耗了魏國的軍事力量,以至于魏國逐漸走下坡路。魏惠王好大喜功,沒有在國內展開深層次的改革,以至于被秦國逐漸趕超。五次河西之戰就是秦國國力強盛的表現,而收復河西地區意味著秦國成為「四塞之國」,從此走向東出的道路。

總結:五次河西之戰就是魏國由盛轉衰、秦國由衰轉盛的體現,河西之戰貫穿了魏國三代君主,在魏文侯時期秦國「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以至于三晉奪取了河西地區。軍事背后其實就是雙方政治的體現,魏國率先完成改革,國家經濟、政治、軍事都碾壓秦國,因此河西之戰十分順利。魏武侯時期吃魏文侯的紅利以及魏武侯勤于政事,魏國成為天下第一強國,但是軍事中心傾于中原地區,忽視了對秦國的占領。而秦獻公在位時期秦國迅速發展,以至于開始反擊秦國。

魏惠王時期雙方都經歷了重大事件,首先魏惠王在中原大敗,國力十分衰弱;而秦國發起了商鞅改革,國家發展十分迅速。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原本魏文侯時期魏國政治碾壓秦國,但是在秦孝公、秦惠王時期秦國的政治碾壓魏國,因此在軍事上雙方攻守易形。河西之戰結束之后,秦國開始東出,而三晉暴露在秦國的鐵拳之下,魏國也開始走向衰敗。


昆陽之戰:綠林軍以區區2萬之眾擊敗了王莽42大軍,歷史最傳奇的一戰,其實失敗者的戰略并沒錯
2023/06/02
鄱陽湖大戰:朱元璋一戰定乾坤,擒殺梟雄陳友諒!
2023/06/02
陘城之戰:是戰國被忽略的一場戰役,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
2023/06/02
「明清松錦大戰」文臣作死掐滅明朝的希望,洪承疇也淪為貳臣之首,文人誤國比武人更甚
2023/06/02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王振挾持,以五十萬大軍親征蒙古瓦剌部
2023/06/02
西周后期「國人暴動」,導致國王流亡十四年,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2023/06/02
鄢陵之戰:一場風度翩翩的戰爭,卻耗盡了晉楚的戰爭動力!
2023/06/01
鞍之戰:有禮有節的生死戰,讓你知道春秋時期的貴族是怎麼打仗的嗎?
2023/06/01
伊闕之戰:戰神白起有多厲害?韓魏成為了待宰的羔羊
2023/06/01
漢朝戰爭:白登山之圍,劉邦攻打韓王信,30萬大軍被困白登山
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