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迷案之二:定陶奪軍,從齊王到楚王】
前202年1月,即垓下之戰剛剛結束后,韓信的身份由齊王變為楚王,這個事件背后最關鍵的疑問是:齊國土地到底還屬不屬于韓信?
即:韓信的「新楚王」,是齊楚兩王還是純楚王?他之前的「齊王」有被沒實質剝奪?
對于這個問題,相關三本正史的結論其實是不同的,這說明司馬遷尤其是後來的班固、司馬光都明確意識到了這個關鍵問題,并給出了不同的判斷。
我們來對比下——
【《史記-高祖本紀》:皇帝曰義帝無後。齊王韓信習楚風俗, 徙為楚王,都下邳。】
【《漢書-高帝紀》:楚地已定,義帝亡后,欲存恤楚眾,以定其主。齊王信習楚風俗, 更立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
【《資治通鑒》:春,正月, 更立齊王信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
司馬遷認為:韓信是被劉邦從齊地「遷徙」到楚地,言下之意,不再是齊王了,齊地自然也就不再歸韓信了。
班固則認為:韓信只是「名號」換了,從齊王「升級」成楚王,雖然都城變了,但齊地仍在韓信手里,只是他現在封地更加擴大了。
曹參的相關記載給出了有力佐證——
【《史記-曹相國世家》:漢王為皇帝,韓信徙為楚王, 齊為郡。參歸漢相印。】
【《漢書-蕭何曹參傳》:漢王即皇帝位,韓信徙為楚王。參歸相印焉。】
司馬遷認為,齊國之后變成了「郡縣制」管理方式,自然也就歸屬「皇帝」劉邦了。而班固則認為沒有這回事,還專門把「齊為郡」三個字給刪了。
在《史記》、《漢書》各自的內部體系里,它們都是邏輯自洽、說得通的。但歷史真相肯定只有一個,究竟是司馬遷的記載正確,還是班固的記載正確呢?
極其關鍵的研判依據,其實在近一年后,即前202年12月,韓信被劉邦偽游云夢設計擒住后,齊國一個叫田肯的人向劉邦提了個建議。
【《史記-高祖本紀》:用陳平計,乃偽游云夢,會諸侯于陳,楚王信迎,即因執之。是日,大赦天下。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埶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齊,東有瑯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齊得十二焉。故此東西秦也。 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矣。」高祖曰:「善。」賜黃金五百斤。】
田肯應該是和韓信不對付甚至有仇,看到韓信被抓了幸災樂禍,專門來「慶賀」,但他此行的主要目的及貢獻,還是建議劉邦要把有「東秦」之稱的齊地,分封給「至親子弟」即同姓本家。
當時的大背景是,劉邦認為韓信謀反,無論真假都必須處理,之后也將韓信貶為了淮陰侯,那麼韓信之前的封地要怎麼處理呢?
【《史記-高祖本紀》:後十馀日, 封韓信為淮陰侯,分其地為二國。高祖曰將軍劉賈數有功, 以為荊王,王淮東。弟交為楚王,王淮西。子肥為齊王,王七十馀城,民能齊言者皆屬齊。】
【《漢書-高帝紀》:上還至雒陽,赦韓信,封為淮陰侯。甲申,始剖符封功臣曹參等為通侯。詔曰:「齊,古之建國也,今為郡縣,其復以為諸侯。將軍劉賈數有大功,及擇寬惠修絜者, 王齊、荊地。」春正月丙午,韓王信等奏請以故東陽郡、鄣郡、吳郡五十三縣立劉賈為荊王;以碭郡、薛郡、郯郡三十六縣立弟 文信君交為楚王。壬子,以云中、雁門、代郡五十三縣立兄宜信侯喜為代王;以膠東、膠西、臨淄、濟北、博陽、城陽郡七十三縣立 子肥為齊王;以太原郡三十一縣為韓國,徙韓王信都晉陽。】
【《資治通鑒》:春,正月,丙午, 分楚王信地為二國,以淮東五十三縣立從兄將軍 賈為荊王,以薛郡、東海、彭城三十六縣立弟 文信君交為楚王。壬子,以云中、雁門、代郡五十三縣立兄宜信侯喜為代王;以膠東、膠西、臨淄、濟北、博陽、城陽郡七十三縣立微時外婦之子 肥為齊王,諸民能齊言者皆以與齊。】
首先可以明確一點,這次分封齊楚兩地,肯定是前201年1月這一時間段內連續進行的。
司馬遷早就認為,齊地之前已不屬于韓信,所以韓信楚地「一分為二」,劉賈分到淮東、劉交分到淮西。但他稍后也寫了,齊地此時分給了新齊王劉肥。
班固則認為,齊楚之前都屬于韓信,所以現在「一分為三」,劉賈、劉交、劉肥各得一部分。
司馬光則比較「雞賊」,他認為當初韓信不是「徙立」而是「更立」,但對這次分封的記載還是采信司馬遷的觀點,即楚地「一分為二」給劉賈、劉交,齊地額外給了劉肥。 算是對司馬遷和班固的觀點各站一半!
真是讓人頭大。
但是 從情理來分析,如果之前齊地已在劉邦手里,他怎麼會將近一年沒有提出具體安置措施呢?何況,韓信究竟犯了什麼大錯,導致劉邦在垓下之戰后立即剝奪了韓信的原齊地呢?韓信明明是在垓下之戰立下大功的啊!
現在回到楚漢大決戰初期,我們確知,劉邦為了請求韓信出兵,采納張良的建議,將陳縣以東至大海的土地(即項羽西楚國土地)全部封給韓信,韓信被這個利益所誘,答允出兵。
整個楚漢決戰階段,韓信主要貢獻有三,一是攻占下邳、彭城,二是攔截項羽逃亡淮南,三是參與垓下圍攻項羽。尤其是第二點,韓信識破項羽的「金蟬脫殼」,神奇預測到其逃跑路線并將其成功攔截,是最終消滅項羽不可或缺的關鍵之舉。
那麼,垓下之戰以后,劉邦不僅要兌現戰前的承諾,甚至還得嘉獎韓信的突出貢獻,他又怎麼可能「不獎反罰」呢?
所以, 歷史事實應該是:劉邦向韓信兌現了戰前承諾,將陳縣以東的楚地都封給了韓信。而且,因為韓信現在封地擴大了,同時還有維護新楚地安定的名義需求,所以劉邦將韓信的名號從齊王改為楚王,即「更立」!
證據是,劉邦同時把彭越從「建成侯」升級、封為「梁王」,同屬兌現戰前承諾的表現。
也就是說, 班固《漢書》的記載應該才是歷史真相,前202年,齊地仍然一直在「楚王」韓信手里,直到韓信年底被抓,韓信的「齊楚封地」才被劉邦重新分封、一分為三!
如果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極其詭異的事情,所謂「劉邦定陶奪韓信齊軍」,真實性難道不值得懷疑麼?
【《史記-高祖本紀》: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
【《漢書-高帝紀》:漢王還至定陶,馳入齊王信壁,奪其軍。】
【《資治通鑒》:漢王還,至定陶,馳入齊王信壁,奪其軍。】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
【《漢書-韓信傳》:項羽死,高祖襲奪信軍。】
雖然三本史書都白紙黑字、言之鑿鑿,但是,劉邦為什麼要奪韓信的齊軍?這還是發生在獎勵、更立韓信為楚王之前!
首先,當時天下已定,劉邦奪齊軍干什麼?用來打誰?他有什麼現實需求?
前204年6月,劉邦的確在修武偷過韓信的兵符、奪了韓信的軍隊,當時滎陽、成皋接連失守,劉邦是焦頭爛額、氣急敗壞,的確亟需韓信手上的那支生力軍挽回戰局。
之后這支部隊進行分兵,一部由劉賈率領前往騷擾項羽后方,一部由劉邦帶回洛陽、鞏縣前線,稍后參加了收復成皋之戰,確實對劉邦扭轉戰局大有助力。
但是,現在項羽已死,天下已定,雖然稍后發生了臧荼的造反事件,但那是七月份的事,劉邦現在應該預測不到,他奪韓信齊軍沒有任何現實需求。
你可能會說,這是削弱韓信實力的有效做法啊,齊軍太強大了,在垓下之戰前后的強勢表現讓劉邦心生疑懼,所以給韓信來了次「故技重施」,把齊軍突然搶了過來。
可以理解,但是, 劉邦和韓信等一眾諸侯王,包括彭越、英布、韓王信等人明確在場,他們在定陶的聚會及活動,實質是構建項羽死后的「國際新秩序」,就和前206年4月項羽的「戲下分封」一樣,通過「定陶會議」討論、敲定天下勢力分封新版圖。
這次頂級活動有兩大重要成果,一是劉邦先封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梁王,二是稍后,以楚王韓信為首的當時天下共七個諸侯王,聯合勸進漢王劉邦晉位「皇帝」,劉邦前202年2月也正式登基皇帝寶座。
這肯定是一場團結的大會。如果在此之間發生了「劉邦奪韓信齊軍」的重大事件,劉邦難道就沒想過這一事件的惡劣政治影響麼?
首先,韓信會是什麼樣的反應?他怎麼會毫無脾氣地接受這一事實,沒有任何反擊動作?
因為劉邦這一做法純屬「背信棄義」,不僅戰前的楚地承諾還沒兌現,現在還實質剝奪了他原有的齊軍乃至齊地!韓信又怎麼可能心甘情愿配合之后勸進劉邦的「表演秀」?
其次,更關鍵的,彭越、英布等人會怎麼想?干掉項羽,韓信無疑是一眾諸侯王中貢獻最大的,現在項羽剛死,劉邦就對韓信下手,削弱韓信的實力,那麼彭越、英布等人會怎麼看待「卸磨殺驢」的劉邦?
甚至,他們就不擔心坐擁漢軍、齊軍的劉邦,接下來會對他們也下手麼?
那麼,這次定陶會議會開成什麼樣?是人人自危、暗流涌動,還是像史書記載的那樣一片團結和諧,劉邦作為當時最頂級的政治家,這麼簡單的走勢及后果他會預測不到麼?又怎麼能干出這種「陰謀成功而陽謀崩壞」的下作之舉呢?
所以,「劉邦定陶奪韓信齊軍」這個事件應該假的、虛構出來的,實際根本沒有發生過。
這一年齊地還在韓信手里固然是一個關鍵證據,但真正的直接證據是,三本史書都明確無誤的記載了同一件事——
【帝乃西都洛陽。夏五月,兵皆罷歸家。】
當年五月,集結于定陶的漢軍及各諸侯王軍隊,因為「定陶會議」的圓滿成功、劉邦的即位皇帝,都回到了各自的封地,士兵們因為沒仗打了,甚至都解散、回老家去了!
那麼,此時的齊軍回到了哪里?如果齊地還在韓信手上,劉邦這麼做是不是「放虎歸山」?他之前搶奪齊軍是不是又純屬多此一舉?《史記》等三本史書為什麼沒有對此做出任何懷疑與跟蹤?
關于此時齊軍的構成,主要有三部分,最大頭肯定是齊王田廣之前的降軍以及韓信在齊地新征的士兵,他們肯定是齊國人;滅齊之前,韓信主要是靠從趙地征集的趙軍,以及曹參、灌嬰率領的漢軍,如果垓下之戰「韓信將三十萬自當之」為真,那這30萬起碼半數甚至多數以上會是齊人,劉邦怎麼會放心讓他們「兵皆罷歸家」?
歷史真相應該是,垓下之戰結束后,劉邦韓信等人北上迫降魯城,在谷城安葬了項羽,然后抵達定陶,開始商討戰后國際新秩序。(項羽最初被楚懷王封為魯公,所以迫降魯城具有徹底終結項羽集團的重大政治意義。)
在此期間,根本沒有發生過「劉邦搶奪韓信齊軍」的事,恰恰相反,劉邦兌現戰前承諾,更立韓信為楚王(齊地+楚地),封彭越為梁王。
此時楚義帝已死,又沒有后代,天下不可無主,所以韓信等人真誠勸進,劉邦即皇帝位,以安天下之心。
稍后劉邦西進定都洛陽,韓信等諸侯王各回封地。當年12月,得知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以「偽游云夢」之計突然擒住韓信,雖然沒有抓到實證,但還是將韓信貶為淮陰侯,韓信原有的齊楚封地,被劉邦「一分為三」,按照田肯的建議,封給了劉賈、劉交兩位本家兄弟以及大兒子劉肥。
如果上述事實為真,那麼司馬遷《史記》的「錯誤」邏輯應該是——
不知道司馬遷是抄的之前史料還是他自己的推測、虛構,他首先確認了「劉邦定陶奪韓信齊軍」的事實,既然齊軍都被奪了,齊地自然也歸屬了劉邦,韓信自然也就被劉邦「徙為楚王」,韓信被貶為淮陰侯,自然也就要「分其地為二國」。
或者反過來也行,司馬遷認定前202年齊地就已經歸屬劉邦,那麼,劉邦是怎麼做到的呢?光靠把韓信「徙為楚王」肯定不夠,還得把齊軍首先控制在手里,這才有了「劉邦定陶奪韓信齊軍」的舉動!
但是,正如班固所指出的,齊地這一年其實一直是在韓信手里,這一點就導致「劉邦定陶奪韓信齊軍」沒有實質意義,更是和「五月兵皆罷歸家」有情理沖突。
事實上,正如我前文所分析的,班固、司馬光實際上都切實懷疑過《史記》「劉邦定陶奪韓信齊軍」以及之后分封齊楚地等事件的真實性,但是,他們都沒有找到實證來予以推翻,出于「疑者存之」的治史原則,他們還是保留了《史記》對此的相關記載,包括劉邦本紀、韓信列傳,依然「抄襲」了《史記》的相關文字。
以上。實話實說,楚漢史的研究,尤其是韓信的相關記載,確實「迷霧重重」、令人頭大。本文并不敢完全斷定「劉邦定陶奪韓信齊軍」事件100%為假,只是表達質疑,并進行相關分析,認為其虛假的機率極大,期盼討論與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