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軍事
历史故事
明星
娛樂明星
设计
装修
全部
    
松錦之戰:清朝入關前的最后一場決戰,明朝為何一潰千里?圖解皇太極「剪枝之計」
2022/10/04

明末清初,兩大王朝曾經發生過兩次決戰,一次是薩爾滸之戰,另外一次則是松錦之戰。

薩爾滸之戰標志著明朝從進攻轉為防御,而松錦之戰則標志著明朝關外土地盡失,山海關直接向清朝敞開,為清兵入關創造了條件。

對于明朝來說,松錦之戰則是退無可退的生死存亡之戰。那麼為何明朝還是以失敗告終呢?

一,明末的遼西局勢

自從遼東淪陷之后,明朝就將遼西作為關外最后的據點。 袁崇煥擔任遼東經略后,在遼西構筑了堅不可摧的關寧錦防線,該防線以山海關為后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間筑有多個堡台作為聯防據點。每一座堅城堡壘都布置了數量可觀的火炮,只要守軍堅守不出,就能夠讓清朝騎兵的優勢盡失。

明朝,企圖依靠這一座座雄關來擋住清朝的八旗,但真的能夠擋住嗎?的確,這種戰略在后金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626年,努爾哈赤發動了寧遠之戰,最終飲恨而歸。1627年,皇太極又發動了寧錦之戰,但依然沒有突破。

皇太極是一個善于吸取教訓的雄主。他認識到遼西防線不可輕易突破,于是就辛苦經營北方,先后東征朝鮮、西征蒙古,北征黑龍江,南征毛文龍,將整個東北納入到了版圖之內,擴大了兵源,解決了后顧之憂。而后,皇太極又迂回入關,在京畿一帶四處劫掠,了解到了明朝的虛實,計殺了袁崇煥,破壞了內地的經濟。

16442年的局勢

與此同時,清軍的軍隊建制和武器裝備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進。在軍隊建制上,后金主要以滿洲八旗為主,到皇太極時代增加了蒙古八旗和漢八旗,使得軍隊數量增加了。滿洲、蒙古八旗善于野戰,漢八旗善于攻城,可以優勢互補。

在武器上,大量的明朝降將給清朝帶去了紅衣大炮,以及制造火炮的技術。在1631年的大凌河堡之戰中,金軍就一次性使用了40門大炮,此后清軍每次出征都會攜帶大炮。清軍一旦擁有的大炮,就會讓明朝軍隊的優勢不復存在。

在清朝方面占據優勢的時候,明朝卻陷入了困境。 戰爭、天災、賦稅等問題導致明朝內部矛盾激化。1627年,明末農民起義爆發,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開始活躍起來。1638年,農民起義軍被朝廷軍隊擊潰,起義陷入了低潮狀態。但是李自成和張獻忠等轉戰他省,繼續發展勢力,讓明朝無可奈何。

農民起義剛剛陷入低潮,皇太極就派遣大軍入關侵擾,逼迫明朝的主力部隊回調,軍隊疲于奔命。明朝的財政早已枯竭,不得不加大征收「三餉」,使得矛盾更加突出。為了緩解財政危機,崇禎皇帝讓大臣們捐款,然而這些大臣一毛不拔。他們只顧著結黨營私,哪里會考慮國家社稷呢?

二,決戰前的軍事部署

當明朝陷入了絕境之中時,皇太極已經決定發動決戰了。1640年,參政祖可法、張存仁等聯名給皇太極提出了「進取之計」,并提出了三個策略。 上策,避開遼西,繼續迂回入關,「直搗燕京,割據河北」,此為「刺心之著」;中策,避開寧、錦,直接進攻山海關,此為「斷喉之著」;下策,吞并廣寧,破壞遼西經濟,讓寧遠和錦州不戰而潰,此為「剪枝之計」。

大臣們大多數都推崇上策,但是皇太極認為 「大軍屢入塞,不得明尺寸地,皆由山海關阻隔。」因而下了決心要拿下遼西四城,最終皇太極采取了「剪枝之計」。

皇太極首先將錦州作為目標。為了能夠順利拿下錦州,他將錦州90公里外的義州作為前沿陣地。1640年三月,皇太極帶領大軍駐扎在義州,開始修建城堡和房屋,開墾荒地,進行屯田。隨后又從朝鮮運來了萬包糧食,從蒙古調來了萬匹良馬,并制造了60門紅衣大炮。

錦州總兵祖大壽

四月,皇太極派遣濟爾哈朗,多鐸帶領滿洲八旗將錦州城團團圍困,斷絕了錦州對外的聯系。八旗部隊毀掉了錦州周邊的居民點和莊稼,使得錦州成為了一座孤城。而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則帶領漢軍,攜帶大炮增援。另外,朝鮮的援軍也很快到達了錦州城外。

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見清軍圍困錦州,有決戰之意,就立即向朝廷申請增加援軍。五月,洪承疇出督師,令總兵祖大壽、團練吳三桂、分練劉肇基守衛杏山。第二年,洪承疇覺得兵力依然不夠,于是明朝從山西、河北調來了7萬軍隊。

1641年三月,明朝軍隊的蒙古貝勒諾木齊、吳巴什等人秘密與濟爾哈朗聯系,秘密投降了清軍。三月二十日,他們和清軍里應外合,在錦州一帶擊退了明軍,使得錦州更加危急。崇禎皇帝深感不妙,于是決定讓洪承疇帶領13萬大軍支援。

洪承疇主張穩扎穩打,且戰且守,但是崇禎皇帝、兵部尚書陳新甲、監軍張若麒都主張速戰速決,洪承疇也只好聽命行動。7月,洪承疇帶領大軍駐扎于錦州六公里外的松山。八月初,大軍擊退了多爾袞的軍隊,得以控制乳峰山的制高點。

決戰之前的情況

此時,清軍陷入了明軍內外夾擊的狀態,被迫轉攻為守,出現了危機。情急之下,皇太極從沈陽帶領3000精銳先行,到達了松山,尋求決戰。見皇太極到來,洪承疇先調遣6萬軍隊修建7座大營,挖掘壕溝。 皇太極觀察了明軍陣地情況,決定也先在外圍挖掘了一道長長的壕溝,斷絕松山和杏山、塔山之間的聯系。這就讓,松山、錦州都成為了「孤城」。

三,一場大決戰變成了大逃亡

八月二十日,皇太極派阿濟格對塔山的明軍發動了進攻,奪取了明軍糧草。而洪承疇擔任騎兵出動后,被八旗殲滅,于是將軍隊歸宿于城堡,眼看糧草被奪。明軍失去了糧草,軍心潰散,洪承疇原本想立即和清軍決戰,但監軍監軍張若麒提出到寧遠補充糧草。洪承疇只好放棄決戰,選擇突圍。

不過,明軍早已軍心大亂。還未等待到突圍的時間,總兵王樸直接帶領部隊逃走了,其他將領也紛紛奪命而逃,生怕落了后。就這樣,明軍居然發生了嚴重的踩踏事故,自相殘殺不少,搞得盔甲遍野,潰不成軍。

松山守軍的逃亡

見明朝大軍不戰而逃,皇太極立即派遣騎兵追擊。史稱「明兵竄走,彌山遍野,自杏山迤南,沿海至塔山一路,赴海死者,不可勝計。」經過大逃離,吳三桂等帶領殘兵退守杏山城,張若麒從海上逃到了寧遠,只有曹變蛟、王廷臣進入松山支援洪承疇。

皇太極料到杏山的守軍還未再向寧遠逃跑,于是在兩城之間設下埋伏。果然,八月二十日,吳三桂等人帶領大軍逃出,結果被清軍殲滅殆盡。此后,清軍又以摧枯拉朽之勢力擊潰了明朝的殘余部隊。這場松山決戰,清朝只用了10天就殲滅了明朝5.3萬軍隊。

擊潰了西逃的明軍,皇太極又加強了對松山和錦州的圍困。松山城內的明軍「欲戰則力不支,欲守則糧已竭,欲遁又未敢成隊而出」,只能堅守待援。但是,李自成現在也趁明朝主力調走的情況下四處開戰,崇禎已經無法再組織一支軍隊來支援遼西了。

松山城被圍困多日,糧草斷絕,出現了人相食的情況。洪承疇多次突圍都碰壁而回,松山成為了絕地。1642年,守城的副將夏成德秘密投降清朝,和清軍里應外合地攻陷了松山,而洪承疇則被俘虜到了沈陽,不久也投降了清朝。錦州的情況和松山類似,最終到1642年三月投降于清軍。

四月初九,清軍又用紅衣大炮攻陷了塔山城,殲滅了明軍7000人。二十一日,清軍準備用大炮進攻杏山城,明軍守將開門投降。 自此,遼西的松、錦、塔、杏四座軍事城堡全部落入到了清軍手中,山海關成為了最后的一道大門。同時,清軍在遼西獲得了大量的火炮,火銃,使得軍隊的武器質量得到了質的飛越。

松錦之戰大大加速了明朝的滅亡。由于明朝調集13萬精銳部隊集中前線,使得后方空虛,本來已經陷入低潮的李自成農民軍又死灰復燃,并一舉攻下了陜西、山西、河北、山東等地,直接向北京開進了。到1644年,北京已經成為了一座孤城。不過,皇太極卻沒有入關的機會了,他在1643年去世了,他的大業只能交給多爾袞去完成了。


昆陽之戰:綠林軍以區區2萬之眾擊敗了王莽42大軍,歷史最傳奇的一戰,其實失敗者的戰略并沒錯
2023/06/02
鄱陽湖大戰:朱元璋一戰定乾坤,擒殺梟雄陳友諒!
2023/06/02
陘城之戰:是戰國被忽略的一場戰役,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
2023/06/02
「明清松錦大戰」文臣作死掐滅明朝的希望,洪承疇也淪為貳臣之首,文人誤國比武人更甚
2023/06/02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王振挾持,以五十萬大軍親征蒙古瓦剌部
2023/06/02
西周后期「國人暴動」,導致國王流亡十四年,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2023/06/02
鄢陵之戰:一場風度翩翩的戰爭,卻耗盡了晉楚的戰爭動力!
2023/06/01
鞍之戰:有禮有節的生死戰,讓你知道春秋時期的貴族是怎麼打仗的嗎?
2023/06/01
伊闕之戰:戰神白起有多厲害?韓魏成為了待宰的羔羊
2023/06/01
漢朝戰爭:白登山之圍,劉邦攻打韓王信,30萬大軍被困白登山
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