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宰相 倫布噶死在吐谷渾境內后,其子贊悉若、 論欽陵相繼擔任大論,把持吐蕃的軍國大事。尤其是論欽陵的能力更加勝過其父倫布噶。
論欽陵在藏族歷史上也有著極高地位,那便是—— 雪域第一名將。
由于中原史書沒有記載蘇定方對倫布噶的烏海之戰,所以唐朝吐蕃第一次大規模戰役是大非川之戰。
說來也諷刺,大非川之戰唐軍主帥正是在《隋唐演義》與蘇定方家族形同水火、恩怨糾葛的薛仁貴,而這場戰役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薛仁貴的命運。
順便一提是,論欽陵只是個稱謂而非本名,他其實叫做噶爾·欽陵贊卓。但考慮到噶爾·欽陵贊卓這個名字多少有點難念,且論欽陵是由中原史籍獨家命名的,在未來的唐朝中亞爭霸三十年間出鏡率不是一般的高,所以我們就稱呼他為論欽陵吧。
論欽陵全面承襲了老爹的擴張路線,那便是——獲得青海。吐蕃若想要將青海變為攻打唐朝的前哨站,同時運用軍事和外交兩手策略。
663年,吐蕃從一名吐谷渾叛逃者處得到重要情報,隨后派精兵攻打吐谷渾。吐蕃軍隊勢如破竹,不久吐谷渾被吐蕃占領。
吐谷渾國王和他迎娶的唐廷公主北逃至唐帝國境內涼州尋求庇護。同年,吐蕃使者抵達長安,向唐廷說明攻打吐谷渾的緣由,并請求與唐帝國和親。唐廷不許,派出使節譴責吐蕃入侵唐朝屬國吐谷渾的行徑。
665年,吐蕃請求唐廷允許他們在赤水地區(在今青海興海)放牧,其實赤水就是吐蕃剛剛占領的吐谷渾地區,吐蕃實際上是要求唐朝承認其對吐谷渾的兼并。唐廷還是拒絕了吐蕃的請求。
吐蕃覺得那談不攏就打,吐蕃隨即對唐帝國勢力范圍展開大規模攻勢。青海北部十二州和在西域的安西都護府十八州分別在667和670年被吐蕃攻陷,當地唐軍也被殲滅。
唐廷被迫放棄了對控制塔里木盆地至關重要的安西四鎮,安西都護府治所也于671年暫時遷到西州。
這件事都發生在李治皇帝在位期間,有人經常說李治時期唐朝疆域非常廣闊,東到高麗,西到咸海。其實這版圖唐朝總共就維持三年,甚至嚴格意義上不算版圖,只算唐軍征戰范圍。不管怎麼樣,此刻吐蕃基本把唐朝在西域的統治給基本摧毀。
眼看再不還擊眼看就要上房揭瓦,唐高宗李治不能淡定了,他決意給予吐蕃人以漂亮的還擊,志在收復安西四鎮!
咸亨元年(670年),唐高宗下達了詔令,自四月九日起,帝國境內所有可用可調之兵立刻赴長安集結,準備開戰。
由于李勣、蘇定方等名將已經去世了,劉仁軌也不被唐帝國所重要,唐帝國目前面臨缺少良將局面。
李治于是召回在高句麗駐守的薛仁貴,令他統兵西征吐蕃。
就這樣,薛仁貴被任命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所謂邏娑就是今天的拉薩。意思就是唐軍要徹底消滅吐蕃。
唐軍此次出征的方向是西南而非西北,戰場不是熟悉的西域,而是闊別多年的吐谷渾。
在對吐蕃用兵這一問題上,李治采納了左相姜恪的意見,即先出兵幫助吐谷渾復國,以之作為大唐與吐蕃的戰略緩沖,并籍此切斷吐蕃與河西走廊之間的聯系,而后再伺機進攻吐蕃。
咸亨元年(670年)夏,十萬唐軍集結完畢,對外號稱十八萬(引用 《舊唐書》文獻)他們在東征英雄薛仁貴的統領下向盤踞在吐谷渾故地的吐蕃人發起進攻。
初任大帥的薛仁貴的兩位副手很值得一提。他們一個是唐初著名突厥族將領阿史那·社爾之子、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另一個則是曾在高句麗戰役中機智了一把的左衛將軍郭待封。
唐軍從鄯州(今青海樂都,請注意這個地名)出發,一路推進到了大非川。嚴寒和高山病讓唐軍士兵苦不堪言,不少隊伍里士兵在開戰遇到敵人之前就已經病倒。
聽聞薛仁貴來了以后,論欽陵也抽盡舉國兵馬前去迎戰。有關大非川之戰雙方人數問題,至今為止爭論不休。
有說法吐蕃出動40萬人。但根據我國學者、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朱悅梅在其2012年發表的論文《吐蕃王朝人口研究》當中估算,吐蕃王朝在唐朝后期達到鼎盛時期,所有地方的加起來甚至達到1000萬人。
而在大非川戰役當中,吐蕃還沒有大肆擴張,人口不到300萬人,要出動40萬人參戰,吐蕃可以去喝西北風了,所以吐蕃根本不可能出動40萬人。
至于在這以前的松州之戰,吐蕃失利。史書《新唐書吐蕃傳》曾提及吐蕃二十萬人擊潰唐軍五萬人。可是據考證真實情況吐蕃只有五萬人,這都證實有些史書是有所夸大的。
而且通過種種可靠文獻證明 唐朝當時謊報戰績非常流行,經常是隱瞞敗仗,夸大勝仗:《資治通鑒》卷215記載:「時邊將恥敗,士卒死者皆不申牒,貫籍不除。」《通典》卷148中亦載:「開元二十年以后,邀功之將,務恢封略,以甘上心,將欲蕩滅奚,契丹,翦除蠻、吐蕃,喪師者失萬而言一,勝敵者獲一而言萬。」
那麼大非川之戰中吐蕃軍隊到底有多少人?有藏族史料說吐蕃軍隊僅1000人,這當然也是盲目夸大自己,看待歷史要客觀。個人估計吐蕃軍隊至少5萬人,但最多不過8萬人。總之吐蕃和唐軍兩邊旗鼓相當。
但薛仁貴率軍抵達大非川時候,他發現這里地形不妙,壓根就不適合和敵人作戰。薛仁貴召集眾將,他的計劃是這樣的:將主力部隊分為兩部,其中一部兩萬人留在大非嶺上,他們的任務是在此地修筑兩座堡壘安放糧草輜重,建立穩固牢靠的臨時軍事據點。
剩下的人中,揀選精銳輕騎,由薛仁貴本人率領,精簡負重,倍道兼行,前往烏海,在敵軍發現之前發現敵人,并予以出其不意的打擊。
這一想法充分發揮了薛仁貴擅長奔襲的作戰特點,而從后來戰事的發展來看,其集中精銳主力主動出擊殲敵的運動戰思路正好與論欽陵不謀而合、如出一轍。
但是,有人卻對薛仁貴的這一計劃嗤之以鼻,這個人不是別人,恰是行軍副大總管郭待封。
有許多歷史書都說,郭待封不鳥薛仁貴是因為他自恃為名將郭孝恪之后,恥于接受泥腿子出身的薛仁貴管制。所以后來陽奉陰違、擅自行動,終至連累了薛仁貴與整個大軍云云。
這一說法并不完全錯誤,郭待封確實瞧不起薛仁貴,但讓他反對原因還有一個——便是這個計劃確實行不通。
郭待封深知薛仁貴的計劃有一個致命的漏洞——這里不是其他地方,而是青藏高原。很顯然薛仁貴犯糊涂了,他將對付高句麗和契丹人辦法拿來對付吐蕃人。
拋開青藏高原惡劣條件不談,對大多數人來講,頭痛、眩暈易疲勞的癥狀還是難免的。再加上此處地形復雜多變,難于找到食物,一旦沒能及時發現敵人,克敵制勝,部隊就會面臨糧食斷絕的危險,幾萬人可能就會葬身于高原之上。
所以薛仁貴的計劃成功率很低。
但薛仁貴沒有聽從郭待封的建議,他帶著輕騎兵向著烏海的方向前進,臨行前,他一再叮囑郭待封要構筑好營壘,等到自己的命令后,再行動。
《舊唐書》記載:軍至大非川,將發赴烏海,仁貴謂待封曰:‘’烏海險遠,車行艱澀,若引輜重,將失事機,破賊即回,又煩轉運。彼多瘴氣,無宜久留。大非嶺上足堪置柵,可留二萬人作兩柵,輜重等并留柵內,吾等輕銳倍道,掩其未整,即撲滅之矣。
薛仁貴不愧名將之名,在他的統領下這支輕騎兵神出鬼沒突然出現在駐屯于河口的吐蕃人面前,這里的吐蕃軍隊猝不及防,被薛仁貴當場消滅得干干凈凈。
河口得勝后,唐軍立刻繼續推進,在烏海扎下了營寨。至此,一切都很順利,所以薛仁貴決定派人通知后面的郭待封,讓他帶領輜重趕赴烏海與自己會合。
當薛仁貴的傳令兵還在高原上策馬飛奔時,郭待封正帶著輜重兵在通往烏海的道路上緩緩而行。
論欽陵當時正帶著數萬大軍在大非川一帶轉悠,試圖找尋唐軍主力。就在論欽陵不得要領之際,郭待封一頭撞了過來。
論欽陵的襲擊讓郭待封防不勝防,唐軍陣型被吐蕃軍沖散。關鍵時刻,郭待封再次發揮急智,果斷下令將輜重全部丟掉,然后帶著剩余人馬邊打邊往山里退,直到找到一處險要地段,據險固守,暫時擋住了吐蕃軍的攻勢。
事已至此,郭待封派人去向薛仁貴求救。
而面對郭待封增援,薛仁貴也拒絕增援。一方面薛仁貴和郭待封關系不和,另一方面薛仁貴的部隊也非常疲憊了。
郭待封部隊被殲滅后,薛仁貴判定,目前在自己附近的吐蕃軍隊兵力有限,所以還不敢大張旗鼓地包圍城池,不過如果繼續留在烏海城中,一旦敵人集結完畢自己就很容易被敵軍層層包圍,屆時可真是插翅難飛了
面臨前所未有的險境,薛仁貴的選擇是主動率軍退出烏海城,退入大非川與實力尚存的阿史那道真部取得聯系,然后再伺機行事。
薛仁貴聰明,但對手論欽陵也聰明。論欽陵很快察覺到薛仁貴舉動,他利用騎兵眾多的吐蕃軍隊,高效率般追趕上薛仁貴部隊。
早已早高原上活動不便的唐軍被本身就適應這里的吐蕃軍殺得大敗。一戰下來,唐軍幾乎被吐蕃人全殲(史載:唐兵大敗,死傷略盡)。僅有薛仁貴、郭待封等主將和少數士兵僥幸突圍而出。
接下來薛仁貴和郭待封率領殘兵敗將退到一個地方,然后論欽陵率軍將其包圍。薛仁貴為了避免己方被全殲,被迫未經過李治皇帝同意,就與敵將論欽陵議和,由于論欽陵在擊敗唐軍過程中也損失不少,所以為了避免唐軍做困獸之斗所以答應與其議和。
大非川之戰是唐朝對外戰爭史上重要轉折點,它作為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慘敗,為唐軍不可戰勝的傳奇畫下了醒目的休止符。自此,唐軍退守河源一線,對吐蕃采取守勢,吐谷渾則徹底陷落。
消息傳到長安,整個京師都震動了,皇帝陛下尤其激動,連續幾天都愁眉不展,因為他的整個布局都因這次大敗而毀了。
在《資治通鑒》中寫道:仁貴、待封與阿史那道真并脫身免,與欽陵約和而還。敕大司憲樂彥瑋即軍中按其敗狀,械送京師,三人皆免死除名。
司馬光還是相對客觀的,因為這場戰役后薛仁貴等三名主將全部被貶為平民。這幾個人有資歷有背景,通常唐朝在戰爭中很少會這樣處置大將,薛仁貴也沒有違背什麼軍法,卻也落得一個僅比死強一點的處罰,可見大非川之戰唐軍敗得有多慘。
后世評價這場戰役,重點都是郭待封違背軍令,自己貿然帶著輜重隊伍跑到烏海。然而這場戰役本身就有著極大的疑點,首先《舊唐書》中薛仁貴是這麼說得:今年歲在康午,軍行逆歲,鄧艾所以死于蜀,吾知所以敗也。薛仁貴并沒有把責任推給郭待封,甚至都沒提他的問題,郭待封帶著輜重軍抗命,這按理說被殺都不為過,薛仁貴也不可能那麼包庇他。
顯然,郭待封行動并不是大軍慘敗的主因,真正的原因是薛仁貴和唐高宗戰略失誤,他們低估了論欽陵,也高估了唐軍在青藏高原的作戰力量。
史料上看論欽陵的大軍回來得太快了,在薛仁貴到烏海后沒多久,吐蕃軍隊就過來了。薛仁貴最初到底是想怎麼布置呢?如果他要打算和郭待封聯合夾擊欽陵軍隊,那是不可能的,郭待封手里就那點人,怎麼可能讓一支輜重軍隊和自己夾擊吐蕃主力呢?此外,史書中也說明了薛仁貴‘’退至烏海,以待后援。‘’他的后援除了郭待封外還有誰呢?
因此郭待封極有可能是率軍過去與薛仁貴匯合,而實際上郭待封在某種程度上還救了薛仁貴一把。吐蕃軍隊來得實在太快了,如果不是在路上和郭待封軍隊交火,可能薛仁貴在烏海就撤不出來了,郭待封兵敗后薛仁貴好歹還能撤出來,退回大非川。因此郭待封確實有錯誤,但他屬于是拉出來背鍋的,實際上這場戰爭唐軍從決策層到底下各個將領都有問題。
論欽陵的軍隊在西線被牽制,怎麼還這麼快就全回來了?薛仁貴剛打完河口,吐蕃主力很快就到了烏海。李治在西面布置的幾支軍隊根本沒發揮作用,而薛仁貴自己也說了,他屬于像鄧艾一樣孤軍深入,他的軍隊又正好趕上了八月份。
烏海可是高原的地形,要讓唐軍在寒冬的高原上固守對付吐蕃的軍隊,這本來就是把大軍放在死地上。而唐軍打著為吐谷渾復國的招牌,可一路上并未得到吐谷渾的支持,這讓薛仁貴徹底成了孤軍。
總結:唐高宗做出了一次非常失敗的戰略決策,而薛仁貴也忽視了敵我雙方的形勢,唐軍內部也是矛盾重重,甚至統帥的命令都沒辦法貫徹下去。當初鄧艾深入蜀地,好歹還有鐘會的大軍在不遠的地方策應,而薛仁貴是真的孤軍到高原作戰,對他來說,哪怕就是郭待封嚴格遵守將令,唐軍也無法在高原長期堅守。在論欽陵軍隊快速回擊的那一刻,薛仁貴應該就已經清楚這場戰役的結果了,無論是地形的適應能力,還是軍隊的動員能力,論欽陵這次都取得了完勝。